2020-07-14 09:39 瀏覽量:29885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五谷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大多數營養素,同時能夠能補養人體元氣、陽氣,對脾經、胃經和腎經都有好處,水果的益處同樣頗多,但不吃飯只吃水果這種方式并不可取,長期不食用主食會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
炎炎夏日,很多人認為吃水果生津止渴,有利健康,而吃米飯并沒有什么益處,甚至不少青少年為了減肥不吃米飯、光吃水果。光吃水果不吃飯,如此可行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答案肯定是不能,那其中的道理有哪些?接下來將從古人留下的養生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中尋找答案,來探尋中醫的“養生之道”。
五谷為養 主食才是養生根本
《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認為五谷雜糧才是養生的根本。五谷是指 “稻、黍、稷 、麥、菽”,即大米、小麥、大豆、小米等,亦泛指所有谷類和豆類食品。五谷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大多數營養素。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配比很合乎人體需要。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熱能的主要來源,而人類生長發育的自身修補則主要依靠蛋白質。故“五谷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
為什么說 “五谷為養”,首先,五谷雜糧都是植物的種子,能補養人體元氣、陽氣。
五谷雜糧本質都是植物的種子。只要有土壤,一粒小小的種子便可以生根發芽,最終成長為一個新的生命,因為種子濃縮了植物的精華具備旺盛的生命力,也稱之為“生機”或“陽氣”。我們吃主食的時候,不僅吃了各種化學營養物質,還吃糧食的“陽氣”。五谷,也就是粗糧,其谷氣充沛,補養人的元氣最好。
其次, 五谷雜糧調養脾胃。五谷只要撒在土地里就能生長發芽,而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在脾胃里播下種子,也就是我們人體所攝入的“五谷”,通過脾胃“以灌四傍”人才能生生不息。
五谷雜糧的屬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色黃的特點, 多歸脾經、胃經和腎經,這些性味歸經特點也決定了其養脾胃的功能。谷氣皆入胃,散精于脾;脾氣散精,輸布五臟。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無從攝取,氣血無從生化,后天之本虧耗,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
“五谷”,以其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所以“五谷”一則養生,二則治病。藥食同源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正常飲食過程中祛除病痛,使機體恢復健康。
因此,五谷雜糧等主食是最基本的養生,既可以補養人體元陽之氣,又可以補益后天之本脾胃,絕對不可以不吃主食。
“五果”為助 因人而宜忌過量
吃水果一直被大家認為是減肥瘦身、補充維生素的良品,《皇帝內經》中言“五果為助”, “五果” 本指棗、李 、杏、栗、桃 ,亦泛指各種水果和干果。人們在主食之外適當進食果品, 從中醫理論看, 可以調整陰陽,補充津液,某些水果和干果還具有補益心腎脾胃和潤肺潤腸之功。水果的益處頗多,導致有很多人不吃飯只吃水果來調理身體,但這種方式并不可取。
中醫認為,水果有寒熱溫涼不同屬性,一般可以分為寒涼、溫熱、甘平三大類,而人也有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等不同體質,需要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合適的水果。不管是寒涼還是溫熱性味的水果都不易過量,更不能代替主食,宜飯后食用。
生活變好 勿陷入“過補”誤區
《黃帝內經》中寫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不管是五谷還是水果,或是肉類蔬菜,不能有所偏食。要做到葷素搭配,合理飲食,饑飽有度,才能滿足機體的營養需要。
總而言之,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不管是吃飯還是吃水果,要做到合理均衡,飲食有節,不可偏食,不宜過量,寒溫適中,五味不過,順應自然規律吃時令果蔬。(人民網)
上一篇:別小看吃早餐這件事 豆漿、油條不是“最佳搭檔”
下一篇:福建雄縣一公司礦泉水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