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09:00 瀏覽量:10447 來源:農民日報
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村鎮建設投入力度,廣大農村得到長足發展。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村鎮建設工作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應保持投入,加大收尾工作力度,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要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提高供水保障水平;要推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等通硬化路建設,支持村內道路建設和改造。同時,還要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另外,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按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思路,改變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分割分治分施現狀,形成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護的一個戰略指導思想、一張戰略藍圖、一個戰略行動目標、一套戰略實施方案和一套戰略政策體系。
提升村鎮公共服務水平
村鎮公共服務是農民基本的民生保障,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村鎮是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村鎮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的關鍵“一公里”。現階段,村鎮學校硬件弱、教師緊缺的問題還較為突出,鄉鎮衛生院設施條件和醫務人員明顯不足,市場化社會化養老服務欠缺,公共文化服務較為滯后。解決好這些問題,要按照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發展理念,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村鎮延伸,盡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全民覆蓋和標準統一。要統籌村鎮小規模學校布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盡快扭轉低齡兒童長距離求學、長期離家的狀況,確保村鎮學生特別是農村兒童能夠就近方便就學,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擴大職業教育學校在農村招生規模;要加快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大力改善村鎮醫療衛生條件,大幅度提高村鎮居民特別是農民的醫療保障標準,盡快實現城鄉醫療社會保障無差別待遇;科學研判我國村鎮老齡化發展態勢,早布局、早建設一批村鎮養老機構,發展養老產業和養老公共服務;加快建設一批適合村鎮發展階段、適宜村鎮居民生活的文化設施,保護和建設好村鎮文物古跡、農業遺跡、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等自然和文化遺產。
改善村鎮人居環境
要高度重視村鎮人居生態和環境改善,統籌考慮村鎮居民生產生活習慣和生態保護要求,啟動改水、改廁、改廚工程;改變以往村鎮基礎設施重建設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的做法,鼓勵探索多種形式的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建設、運營和管護機制;要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結合,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就地分類、源頭減量試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先解決鄉鎮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問題,積極探索適合農村實際的治理模式,不斷提升治理和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
做大做強村鎮經濟
近年來,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村鎮農產品和工業原材料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足,并具備投資門檻、交易成本低等優勢,聚集了大量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濟組織,創業和就業潛力巨大。做大做強村鎮經濟和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和村鎮建設的重要手段。要統籌抓好村鎮產業發展和居民增收兩大任務。一方面,抓住機遇因地制宜選取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加快培育扶貧車間、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小鎮、產業強鎮等產業載體,打造村鎮產業升級版和經濟增長極。另一方面,要將村鎮產業發展作為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的主陣地和增收的主渠道。特別是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將現代農業與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結合起來發展,對于農民增收和農村地區經濟實力壯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三種方式帶領合作養豬戶攜手共進
下一篇:推進能源革命 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