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10:40 瀏覽量:2470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王薇)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關之年。產業扶貧如何實現精準對接和可持續?女性在產業扶貧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近日,由中國扶貧基金會、荷蘭皇家菲仕蘭在北京主辦的2020家政技能精準扶貧研討上,專家與企業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實踐案例。此次研討會以“決勝攻堅 巾幗爭先”為主題,在聚焦職業技能精準扶貧的基礎上再度升級,為技能培訓加碼。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高級副總裁楊國超、北京市通州區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執行董事長沈東曙、北京市家政協會會長穆麗杰等代表出席活動。
劉文奎表示,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道。今年是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第31年,多年來通過多種方式探索產業扶貧,實踐表明通過產業扶貧可實現可持續。在鄉村產業扶貧項目中,已做了100個村,100個合作社。
劉文奎介紹,今年12月31號之前要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但確實有一些地區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所以今年動員社會力量來攻堅脫貧。“搞產業,搞不起來,然后就業渠道也有限,怎么辦?”
那么,能不能在貧困地區找到一個精準扶貧項目,帶動當地就業。就“愛心月嫂”整體項目而言,是產業扶貧項目,其特征之一是幫助農村女性實現就業。在貧困地區,女性是弱勢群體。農村女性一旦掌握技能,就能實現穩定就業。劉文奎認為,從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的角度來講,“愛心月嫂”項目是精準的,因為培訓人員都是從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招收的,培訓一個成功一個。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丁亞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業扶貧最大的痛點在于市場。找準市場需求,精準產業扶貧才能實現長遠發展。另外,產業扶貧還面臨標準化問題。往往一些貧困地區發展起來的產業,生產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不能快速對接市場,從而起不到扶貧的真正作用。
目前,愛心月嫂項目已經成功舉辦4年已將1220多名貧困地區的婦女培訓成為專業的月嫂和育兒嫂,并實現100%安置就業,上崗月收入增長3倍左右,顯著改善貧困女性生活和社會地位。
安徽省臨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任李紅梅說:“我們已輸送了200多人到北京來參加培訓。基本實現了培訓一個人,就業一個人,脫貧一個家庭。”
“菲仕蘭積極助力脫貧攻堅,發揮優勢不斷為“愛心月嫂”項目注入‘造血機能’,讓培訓與時俱進地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在脫貧致富的同時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雙贏。” 楊國超在啟動儀式上強調:“隨著項目在執行過程中的持續推進,菲仕蘭未來還將擴大項目規模,同時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進來,讓產業扶貧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一篇:河北隆堯打造精品食品特色小鎮
下一篇:綠色內蒙古經貿推介會南寧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