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09:15 瀏覽量:1713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多位行業專家分析認為,當前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已步于調整期,但行業發展的波谷之后,勢必會帶來更為強勁的波峰。
國產葡萄酒當前的困境是品質問題嗎?酒莊葡萄酒如何迎接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基地建設、供應鏈優化、品牌建設、用戶體驗和市場精細化、產區形象打造。。。多位專家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還沒有真正開啟,真正走進平常百姓家遠未到來,龐大的中國市場被國外商家“虎視眈眈”大舉進入,難道國內企業深耕市場“無計可施”?舉步維艱的現狀怎樣改變尋求變革?葡萄酒企業需要有危機意識,立足“雙循環”創新走好自己的路,講好中國特色的葡萄酒產區故事。
實現國產葡萄酒品牌的長效增長,還任重道遠。
要破局,需要從更多維度去思考和著手。
要重生,更需要聚合政府、協會、企業等多方力量。
A.
“品質認知瓶頸”依然是制約發展的根本
10月31日上午,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上,來自行業知名專家學者與來自寧夏、新疆、甘肅、蓬萊等全國葡萄產區等企業代表齊聚瀘州,就《中國葡萄酒產區標準》制定的背景、意義和項目的實施進行討論。
中國酒業協會執行理事長王琦認為,標準的制訂和推廣實施,將更好明確中國葡萄酒產區概念,指導產區建設,打造產區知名度,推動我國葡萄酒行業健康發展,規范葡萄酒行業的發展。
中國食品報中國酒報道團隊了解到,關于國產葡萄酒市場加速洗牌的原因有諸多方面,首先是中國現代葡萄酒發展40多年的歷史,行業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葡萄酒行業內優秀釀酒師人才短缺,并缺乏嚴格、有效的葡萄酒質量分級體系,導致市場混亂,葡萄酒品質參差不齊等亂象。其次,葡萄酒文化氛圍薄弱,缺少對葡萄酒文化的認知和葡萄酒自身品質的分析和評價。另外,釀酒葡萄品種單一,各產區同質化嚴重,適合當地風土、多樣化的品種和酒種尚待開發。沒有說清楚中國葡萄酒的特點,與國外葡萄酒的區別合優勢。
有專家分析認為,國產葡萄酒要擺脫困境,在長期加強品質建設的同時,如何改變市場的品質認知,讓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品質有了解、有信心,這同樣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而酒莊分級便是路徑之一。
事實上,中國葡萄酒在近幾年消費升級、渠道下沉的發展中,市場呈現出“頭部品牌集中化”與“中小品牌碎片化”并存的格局,葡萄酒市場導致大品牌集中度進程受阻,小品牌震蕩中難以生存的現象。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從市場端來看,消費者對于國產葡萄酒的認知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品質認知瓶頸”依然是制約中國葡萄酒發展的本質問題。
梳理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脈絡可見,從各自為政做銷售、到重視基地建葡萄園,再到圈地爭相建酒莊,之后產區推廣定規范,逐步顯示出企業對風土產區特色的逐步重視。歷經40余年,中國葡萄酒產業才行至“產區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在王琦看來,《中國葡萄酒產區標準》正在加速修改出臺,為行業健康的發展,對做酒的產區或者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積極把這件好事做好,這是在為葡萄酒企業尋找出路。
“目前澳大利亞政府、葡萄酒局以及葡萄酒協會十分積極地尋求能不能與我們合作,我們自己的企業行動卻緩慢。”王琦認為,葡萄酒市場蛋糕要怎么做大,是中國葡萄酒市場突圍的重要方向。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認為,當前國內的葡萄酒市場和消費認知已經進入成熟期,當前行業也加速洗牌,以后將往專業化、品牌化去轉型,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中逐步優化。
B.
抱團發展,共同引導消費價值
要破局,需要從更多維度去思考和著手。
早有專家提出,國產葡萄酒企業要想突出重圍,就要找到合適的整體營銷策略,比如提升產品質量,以產品質量為根本,拿出整套的整合各種資源、應對各種危機的策略和戰略性的規劃來。其次,產品定位清晰化,將品牌化運作市場化,市場化運作精細化。最重要的是,引導消費者建立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方式,獲取消費者的價值認同感。
張裕公司董事長周洪江提到,從未來行業的發展來看,中國葡萄酒需要從家庭消費場景打開市場的增量空間,中國葡萄酒市場社交和家庭兩個消費場景的消費比例大約為9:1,家庭飲用占比非常小,這意味著家庭消費有著巨大的潛力。
無論是在“2020酒類領軍企業莫干山論壇”現場,還是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上,周洪江都表示,抱團與攜手共同發展是做強做大中國葡萄酒產業,作為行業的領軍企業,張裕有義務與責任去開拓、培育這個市場。
他認為,當下,中國葡萄酒市場仍是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市場,未來也會變成競爭最激烈的戰場。而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國產葡萄酒企業應該與酒類協會、酒業同仁、經銷商等共同攜手,團結凝聚行業力量,共同推進國產葡萄酒的高效發展。
中糧長城酒業一把手曾帶隊到訪張裕股份,交流中提出,中國葡萄酒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只有形成合力、抱團取暖,才能在如今競爭激烈的葡萄酒全行業中擴大規模,提升品類影響力,在消費者心中樹立國產葡萄酒品質好、品牌好的形象。
“做好自己的同時,我們要和行業內部、行業協會攜手,良性競爭,共同發展。”周洪江說,在2020年,需要更多國內葡萄酒企業沉下心做市場,做品牌,用更接地的方式推廣葡萄酒,降低消費門檻,讓消費者多喝,常喝,開心地喝,將存量競爭轉化為增量擴展,共同將葡萄酒的市場規模做大。
細觀葡萄酒市場,中國食品報中國酒觀察到,未來葡萄酒世界是品牌化做主導,有品牌化才是葡萄酒的未來,大單品仍然是行業趨勢。茅臺葡萄酒、張裕、長城、王朝,正在引領這個行業重新向大單品集中。
C.
對策創新,品牌引領“內外兼修”
在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上,張裕聯合中國酒業協會等單位共同發起“7天葡萄酒公益行動”活動。“讓葡萄酒成為中國家庭情感溝通與愛意升華的載體,用更接地氣與更有溫度的形式講好中國葡萄酒的故事,推動中國葡萄酒走進千家萬戶。”
周洪江看來,張裕這幾年不是簡單研究如何在線上多賣幾瓶酒,而是更多的研究提高與消費者講故事和打交道的能力,品牌與用戶的關系,已從以前的“叫賣模式”轉變到“戀愛模式”。有了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才能影響到消費者并形成消費習慣,無論進口還是國產葡萄酒在家庭消費缺失的是文化和習慣問題。
同樣,王朝酒業在今年疫情期間線上也舉辦了“中國風土 世界品質”直播會。執行董事李廣禾指出,中國人喝酒喝的是感情,八大菜系各種口味都有,中國有很多優秀產區,從東到西,中國葡萄酒應該更懂中國人的口味。
“葡萄酒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品類之一,未來我們應該如何振興中國葡萄酒市場,值得思考。”王琦說,在葡萄酒家庭消費來看,國內國外消費兩重天,家庭消費市場,必然成為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增長的關鍵突破口。
王琦提供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葡萄酒年消費量人均只有0.66升,只占世界年人均6升消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排名第一的葡萄牙人均葡萄酒消費量高達62.1升,法國則以50.2升緊隨其后。
“傳播居家消費,是中國葡萄酒重啟增長大門的一把鑰匙,壯大家庭消費,是葡萄酒在中國市場從邊緣酒種進入主流酒精飲料的不二之選。”讓王琦感慨的是,東西方葡萄酒家庭消費的巨大反差最終顯示為葡萄酒年消費量的差異。相對于國內白酒、啤酒市場已進入搶蛋糕階段,而我國的葡萄酒市場還在做蛋糕。
周洪江坦言,盡管前三季度合并報表顯示,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依然同比下滑,但公司在海外西班牙、法國、智利的子公司的銷量并未下降,葡萄酒已成為這些地方家庭消費的必需品,超市貨架上的葡萄酒早已被搶購一空。
實際上,國內葡萄酒龍頭企業早就開始出海。從2013年到2019年,張裕先后收購了法國富朗多干邑公司、西班牙愛歐公爵、法國蜜合花酒莊等,投入資金超過3.5億元。國內其他同行也沒閑著。威龍股份披露,公司募集資金投資的1.8萬畝有機釀酒葡萄種植項目變更為“澳大利亞1萬畝有機釀酒葡萄種植項目”,新項目總投資折合1.39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張裕與意大利最大的葡萄酒及烈酒進口商梅嘉利集團聯姻,雙方將共同推動張裕旗下寧夏摩塞爾酒莊酒及可雅白蘭地等產品在意大利的銷售。梅嘉利集團表示,他們的目的不是與中國的其他優質葡萄酒一爭高下,而是與世界上標志性產區的名酒去競爭,讓更多人發現中國葡萄酒,愛上中國葡萄酒。
在業內人士看來,“以全球謀中國,以整體謀局部”,以張裕為代表的國內葡萄酒企業想要分享進口葡萄酒高增長的紅利,成為全球葡萄酒集團,正繼續加速國際化步伐。
2020年張裕的重點改革是“加速推進營銷數字化轉型”,張裕與騰訊合作開發小程序,力爭3年內圈粉千萬會員,以促進產品銷售,增加消費者體驗,進行精準營銷。同時,還計劃“推動經銷商實現新形勢下的生意模式轉型”,在全國構建2000多個“消費者生態圈”,把每個經銷區域的目標消費者數據引流給經銷商。
中國食品報中國就報道觀察到,張裕A年報顯示2020年除了繼續奉行“聚焦高品質、聚焦中高端、聚焦大單品”、“建設葡萄酒、白蘭地、進口酒分酒種體系”等既定戰略外,還將針對新的趨勢、新的市場重點發力數字化。
D.
聚集優勢,塑造產區品牌形象
如果說產品和渠道是硬實力,那今天的新品牌要想成為破局者,更大的挑戰可能還是來自品牌層面的軟實力。
事實上,不少葡萄酒產地國為了適應中國市場,對葡萄酒的包裝和口味進行改變。例如澳大利亞的瓶裝葡萄酒將通常使用的螺旋密封蓋,改為了在中國更為流行的軟木塞。還有一些進口葡萄酒生產商正在試圖調改葡萄酒的口味,提高中國消費者的接受度。
而兩大國產葡萄酒巨頭的覺醒,以張裕、長城為代表的國產葡萄酒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紛紛從調整產品結構、布局中高端等方面提升競爭力,搶占國內市場。
長城全面梳理長城葡萄酒產品線、淘汰低效無效產品,同時全面梳理長城桑干酒莊產品線優化結構,將桑干酒莊打造成代表中國的世界級酒莊。
張裕也強調“性價比極具國際競爭力”海外戰略,收購了澳大利亞歌濃酒莊80%的股權,通過提升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來帶動國內市場的銷售。
有業內人士認為,張裕和長城兩大葡萄酒企巨頭的覺醒,為國產葡萄酒帶來了新希望。隨著中國葡萄酒市場日趨成熟,消費者對葡萄酒的接受度不斷上升,國產葡萄酒如果能在品質和品牌方面有所突破,將在中國市場有不錯的表現。
值得關注的是,《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情況匯報》顯示,2020年寧夏高效高質釀酒葡萄基地總規模將達到60萬畝以上,年產優質葡萄酒15萬噸(2億瓶)以上,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同時,2025年寧夏全區釀酒葡萄基地總規模預計達到百萬畝,年產優質葡萄酒23萬噸(3億瓶)以上,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
寧夏現有酒莊211家,其中包括已建成酒莊92家和在建酒莊119家,年產葡萄酒1.3億瓶,綜合產值達到261億元。寧夏實施“32521”產業布局,做強5大酒莊集群,培育20家龍頭酒莊企業和10個世界級葡萄酒品牌。
同樣,新疆天山北麓也在塑造產區品牌形象,具有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已成為包括新疆在內的西部地區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類別。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目前新疆已形成天山北麓產區、吐哈盆地產區、焉耆盆地產區和伊犁河谷四大葡萄酒產區,并且擁有各具特色的酒莊,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天山北麓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4866.7公頃,年釀制優質葡萄酒6000萬公斤以上,培育了眾多國內外知名葡萄酒品牌,努力實現由“做酒”到“創牌”的轉變,并鼓勵企業大力推介產區品牌和酒莊品牌整體形象。
努力打造中國“波爾多”的河北懷來也不遜色,集結了長城等眾多葡萄酒國資企業。兩大葡萄酒產區,曾被定為國家葡萄酒原料基地與高檔葡萄酒生產基地,種植著達150余種葡萄品種。酒莊達200個,重點加速葡萄生態體驗區、葡萄小鎮提升區建設,正實現葡萄產業高效種植、高品質釀造、高附加值發展。
“酒的質量要好,要把重點放在種植和釀造上。”正如寧夏西鴿酒莊董事長張言志所說,他來寧夏后整合了當地20年的老葡萄園,又種下去5000畝,西鴿酒莊也種了1000多畝葡萄苗。葡萄種好了,更要做市場。
E.
【專家說】
中國還沒有出現葡萄酒強勢品牌
記者:我國葡萄酒年消費量人均只有0.66升,只占世界人均6升消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市場增長空間非常大。面對市場的發展潛力,國產葡萄酒企業如何建立本土優勢?
陳向東(朗斐股份董事長):目前中國葡萄酒市場潛力非常大,但還需要我們中國葡萄酒產業本土企業做大量工作。現在有一些有利條件,比如澳洲葡萄暫時進不來,法國葡萄酒受疫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外國葡萄酒進口的額度下降的比較大,這給我們中國本土葡萄酒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市場發展空間。
國產葡萄酒企業如何建立本土優勢?我覺得,還是要打造品牌產品的形象,要樹立品牌,提高技術含量,樹立傳播文化價值,打造知名品牌,這也是總書記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本土企業現在縱深釀造不是問題,主要還是目前中國葡萄酒沒有或缺乏強勢品牌。
今年參加過幾場葡萄酒論壇,我也強調這個觀念,中國現在的白酒已擁有了強勢品牌,像茅臺、五糧液、郎酒、洋河、今世緣等,但中國葡萄酒只有知名品牌,而沒有強勢品牌。
什么叫強勢品牌?就是消費者非他不可,非喝它不可,這才叫強勢品牌。所以中國葡萄酒缺兩個方面的引領:一是缺龍頭企業對行業的引領,二是缺強勢品牌對消費者的引領。
怎么努力呢?企業就往這兩個方向努力,打造產品的高端產品的形象,要樹立品牌,只做幾十塊、一兩百塊低端產品是做不出品牌來、做不出強勢品牌的,強勢品牌就像茅臺越做價格越高,引領其它企業有個留出利潤空間。
建立強勢品牌必須做高品牌結構,首先樹立高端產品的品牌形象,帶動中低端產品的銷量。其次,總是定位中低端,不僅品牌出不來,而且消費者還不愿意喝。所以現在本土企業要在做品牌上下大功夫,特別是打造強勢品牌,這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朱丹蓬(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這幾年整個紅酒板塊都趨向于下滑,之后中國本土紅酒更加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我覺得,中國紅酒要東山再起的話,必須要有一個中長期的規劃,從整個產區的概念,再到與消費者之間的這個服務體系,還有跟消費者之間的粘性這一塊還要持續的加強,否則的話,整個紅酒增長的紅利,跟整個本土的這個葡萄酒都沒有太大關系。
周勁松(中國葡萄酒協會聯盟執行主席、成都市葡萄酒協會會長):我認為國產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相比在本土具有優勢,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和風土優勢,第二個要強調自己的溯源優勢,第三要強化我們目前國產葡萄酒的質量與技術優勢。特別是最近十年來,國產葡萄酒的品質和生產工藝技術在世界上也是可數可圈的,國產葡萄酒在國際性的大獎賽中都拿了很多的大獎,說明我們的葡萄酒質量得到了葡萄酒行業的認可。
記者:以茅臺葡萄酒為首推了一些大單品,張裕,長城、王朝也在做大單品,他們引領這個行業重新向大單品集中,是否能帶動整個市場的向好發展?
陳向東:茅臺葡萄酒在打造大單品,張裕長城也在打造大單品,但我覺得,所謂打造中低端大單品,對行業的引領作用會有一點作用,但作用與意義不大,消費者對那些中低端產品做大單根本無所謂。
我還是建議龍頭企業思考怎么起到龍頭作用,現在中國葡萄酒缺龍頭企業的引領,這是最致命的問題。所以張裕、長城,包括茅臺葡萄酒,應該做高品牌結構,樹立高端產品的品牌形象,然后才能拉動中高端、中低端品牌的銷量,消費者才會跟隨,這是消費者的特性,光宣傳一兩百的中低端屬于大單品,誰去喝你的酒呢?
朱丹蓬:我認為,大單品只是一個概念,如何打造大單品,它是從品質到品牌、到產區、到場景、到渠道、到客戶、到團隊的一個系統工程,所以來說,我們看到了一些東西,但能不能把這個趨勢變現,那是兩碼事情。我覺得,僅大單品帶動整個市場的向好發展很難。
國產葡萄酒龍頭削減產品線的初衷是削減成本聚焦大單品。但實際上,國產葡萄酒企業不像茅臺等白酒龍頭有明顯大單品,國產葡萄酒企業本身產品線混亂,沒有明星產品,削減產品線只會使自身業務越來越差,在削減成本的背后營收下降更嚴重。
周勁松:關于大單品市場是非常有限的,我并不看好。因為現在市場已非常細分化、專業化、碎片化,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已不再是像20年前產品極度缺乏的時代,不可能靠某一款單品就可以通吃天下。
當然,并不是說像長城、張裕、茅臺、王朝這些大企業不可以來做大單品,因為他們有一定的基礎、產量大、供應鏈能夠跟得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有成熟的渠道等,從這些方面來說是可以來嘗試做一款或者兩款大單品的,但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我覺得還有待觀察。而對于一些中小型葡萄酒企和酒莊,我認為是無法來承載做大單品的需求,那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我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一定不是大單品的市場,而是各種類型的產品、各種價位的產品相互并存的市場。
記者:《中國葡萄酒市場2016-2021年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數據報告》預計,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葡萄酒與烈酒消費市場,僅次于美國。中國葡萄酒企業該如何做市場?
陳向東:事實上,中國葡萄酒產業市場在2018年后就進入洗牌和大調整格局,因為缺乏強勢品牌的引領,整個行業都一蹶不振。而白酒市場已形成了一個強勢品牌的集團。
我認為,中國葡萄酒產業市場潛力很大,盤子也很大,但沒有撬動的手段是不行的。首先要對全國的消費者做培訓,對消費者進行引導和培養教育。這項工作光企業做不行,還需要國家倡導來做這項工作。葡萄酒是世界級飲品,全球人都在喝葡萄酒,為什么中國葡萄酒一蹶不振呢?行業一直往下掉?就是沒有龍頭企業引導。
另外,要想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葡萄酒消費國,我覺得各地產區政府要大力度的宣傳葡萄酒品牌,要打造中國的葡萄酒的文化和培訓教育體系,如學習法國的經驗,把所有的消費者興趣都調上來,讓他們對葡萄酒感興趣,來喝葡萄酒,作為企業來講,要在政府指導下要打造品牌。
今年6月9日在寧夏,總書記講的原話非常清楚,葡萄酒產業大有希望,前景很好,但要提高技術含量,要打造文化價值來塑造品牌價值,塑造知名品牌才能獲得綜合效益。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應該是“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者共同努力。說老實話,達到全球第二如果說沒有三者聯合起來,沒有大的動作,明年是不是增長都比較難說,這個恐怕要看行動。中國的葡萄酒市場正處于調整優化期,期望通過行業的調整和洗牌,產業能健康發展。
朱丹蓬:未來國產葡萄酒應該是向品質、價值、產區等三個方向發展。誰能抓住上述趨勢,誰就可能覓得發展先機。重要的還是做好品質、品牌、場景服務體系以及與客戶的粘性。
就拿產區來說,我們看到法國的紅酒為什么它能夠享譽世界?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是抱團發展,并沒有說哪一個比較厲害。比如說,波爾多地區、埃梅多克地區,都是產區的概念,以政府為引導讓整個產區去共享行業的一個紅利。現在我們也是在提倡要打造產區要大家抱團,像煙臺產區、天山產區、賀蘭山產區等一樣,所以大家要集體出海,否則單打獨斗肯定不行。
周勁松: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產品的自信,打開本土市場要向進口葡萄酒學習,要深入到消費者當中去進行推廣,進行普及,進行引領,而不是高高的端起來不與消費者親近,不與消費者接觸,在這一點上真的要像進口葡萄酒學習。
我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最近幾年來,在成都市場上每一周至少都有一場進口葡萄酒的葡萄酒地品鑒會、葡萄酒的培訓班、葡萄酒的推廣活動,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活動95%要么是進口酒的酒莊在做,要么是一些進口酒的進口商在做,要么是一些國外地產區政府或者是產區行業協會在做,而我們國產葡萄酒企占不到5%。
其實,對于在于消費者的教育推廣培訓方面,我們與國外的進口葡萄酒相比差距還是很大。雖然這兩年一些國產葡萄酒地產區政府及一些個別酒莊也很重視,但是整體上來說還是很弱,還是需要向進口葡萄酒學習。
另一方面,我們的國產葡萄酒動輒就是300、500,甚至一瓶上千元,這樣的價位確確實實能喝到很多國外名莊酒了。酒莊莊主們也有很多的理由,認為自己的成本高等因素,但產品進入市場后,消費者是不會管成本高不高,消費者只是來對比價格或產品質量,你的價格貴而且還沒有品牌,消費者憑什么要買你的酒?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根據市場需要來進行產品的價格定位,而不是根據企業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產品的價格。
另外,這么多年來,我們成都市葡萄酒協會鍥而不舍在做的,一定要讓我們的葡萄酒與我們的中國菜相結合,這是我們的優勢,是進口酒所不能比的優勢。從目前很多葡萄酒的培訓來看,都是基于西餐課程試課,進口葡萄酒更多搭配的是西餐。那么,就我們在本土來說,要吃西餐肯定是數量很少,所以我們一定要研究酒或產地搭配什么樣品種的葡萄酒,適合搭配什么樣的菜,而不是傳統把酒鋪進去就完了,沒得任何效果的。所以說我們很多的酒廠和酒莊忽略了這些。
我認為一個優秀酒莊主或營銷老總,不僅要懂自己的產品,懂自己的酒,還要懂中國八大菜系里面的哪些菜適合配自己的酒,這樣才真正能做到長久地融合。
F.
中國葡萄酒未來
多位行業專家“支招”
A.政府、協會、企業、主流媒體參與,全面持續講好中國葡萄酒故事。做到深入人心,引導、教育、帶動消費者轉變觀念。
B.行業需要“領頭羊”企業。需要有擔當、有責任、有情懷的葡萄酒企業,樹標桿、做示范,帶領行業健康發展。
C.打造中國葡萄酒產區品牌。各大葡萄酒核心產區獨特風土、氣候、葡萄品種特點、成分都要說清楚講明白。
D.加大酒莊傳播,注重消費體驗。聚不完全統計,中國葡萄酒酒莊數量300座以上。然而,品牌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環境、品質、釀造、儲藏等,自己說得清楚,消費者更要明白。不能“閉門釀酒”。
E.加快培育中國葡萄酒的專業營銷人才。改變當前葡萄酒行業的專業品酒師、侍酒師、營銷人才匱乏,專業營銷機構沒有規模的現狀。
F.善于向優秀者學習,走特色化。學習國外產區在酒莊建設、釀造工藝傳承、消費者培育、營銷模式、產業扶持等經驗。
中國人,要喝中國葡萄酒!給中國人喝中國葡萄酒的理由。
美好生活高質量需求,國內葡萄酒消費增量一定會是大勢所趨。
葡萄酒行業繁榮也一定會迎來美麗的春天。。。
(中國食品報中國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