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0:24 瀏覽量:16252 來源:農民日報
這是一片充滿陽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有播種、耕耘與收獲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里灑下汗水收獲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后人的“南繁”精神。
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
隆冬時節,迎著海南的熱風,記者走進位于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的貴州南繁基地,探尋貴州“南繁人”的苦辣酸甜。
歷時5載,貴州首獲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批復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曾經流傳在南繁基地的這句話道出了個中艱辛。“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食堂,洗澡、洗衣服要到井臺排隊打水,一群人搭了一個簡易鍋灶燒水、做飯,柴火還要上山砍,生活極其不便。”在貴州南繁樂東基地,70多歲的原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王樹倫來到南繁工作已近50年。如今,他依然堅守崗位,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作物長勢。
王樹倫說,直到2002年,貴州省政府用省級財政資金在三亞市東河區海螺村建設160畝水稻育種基地,并在三亞市購置民房將其改造成南繁服務工作站,貴州才真正有了一個穩定的南繁育種基地。
近年來,貴州省高度重視南繁工作。2016年6月,貴州省政府發布《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2015-2025年)》,標志著貴州南繁全面步入規范化、現代化發展新階段。
規劃頒布當年,貴州省就設立貴州南繁育種管理中心,明確了相應的機構、編制和工作職責,為提升南繁服務質量提供了組織保障。第二年,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在海南設立南繁基地建設指揮部,負責協調南繁基地建設有關工作,幫助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協調用地、水電、種植鑒定,協助辦理植物檢疫、轉基因檢測等工作。
三年多的時間,在貴州省種子管理部門的推動下,貴州省南繁樂東基地、貴州旱作南繁育種基地、貴州水稻種質創新育種基地、遵義市南繁育種基地4個基地面積共計1135.08畝,全部納入國家南繁育種核心區永久保護,徹底解決了南繁科研用地不穩定問題。
日前,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正式復函同意樂東貴州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局部調整方案,標志著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成為海南省325家南繁單位中第一家全合規推進建設的基地。
“從2015年6月,與樂東九所鎮抱旺村民簽訂《農村耕地集中流轉承包合同書》,到正式獲得用地總體規劃批復,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歷時5載,兩任分管農業副省長數次赴基地調研落實具體問題,財政投入6100萬元,終獲合法合規身份,為全國其他南繁基地樹立了樣板。”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局長周澤雄這樣評價。
周到服務為南繁人解后顧之憂
每年10月,“南繁人”都會像候鳥一樣遷徙到海南,開啟一年一季的南繁科研育種工作,他們胸中懷揣夢想,甘于奉獻,樂此不疲。
同樣,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的干部職工也如期而至,在海南開始新一輪駐點服務工作。他們把“南繁人”當作家人,把他們的事當自己的干,每當“南繁人”遇到困難時,你總能看到他們那熟悉的身影,周到的服務。
“實現南繁駐點工作制度,每輪駐點時間不少于20天。”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工作人員李恩宏告訴記者,駐點的目的就是要為“南繁人”服好務,解決他們棘手的問題,使其沉下心來一心一意搞科研。
“以前我們沒有依靠,有事只能自己解決,現如今駐點工作人員就是我們的依靠和保障。”貴州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涂佑能說。
今年10月,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正式投入使用,22家南繁科研單位全面入駐。為確保基地日常運作,前期在與入駐單位座談、征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共商共管運行機制。
“由入駐單位組建基地共管委員會,設立共管賬戶負責管理相應的費用收支,基地運行產生的相關費用由入駐單位共同承擔。”共管委負責人朱永鵬介紹,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基地的每一寸土地。
“有塊穩定的育種基地,就等于是育種人有了一個穩定的家。”來自畢節市七星關區的惠農玉米育種專家王華介紹,今年,他的團隊成為首批免費入駐樂東基地的科研育種單位,終于不用再東奔西走到處找土地,支付高昂的土地租金了,同時也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為了讓南繁單位實現“不跑路”就能輕松辦理各項業務,貴州在全國南繁省份中率先開啟線上南繁備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南繁科研單位和專家的好評。
“南繁人”的衣食住行都是遠在千里之外的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關注的焦點。為了解決“南繁人”住的問題,貴州省在九所鎮購置了30套南繁育種專家公寓,今年年底就能交房。
只要有時間,“南繁人”總是要到小區去轉轉,看看他們的“新家”。看著房子一天天蓋起來,再想想現在住的集裝箱房,心中充滿著感激。
“有‘娘家’作后盾,貴州南繁一定會在海南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育種科研人員余常水說。
讓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
“南繁不僅縮短了育種周期,更是延長了科學家的科研壽命,我們的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王樹倫說。
王樹倫告訴記者,一個新的農作物品種的選育一般需要8代-10代,在內地,冬季不能從事大田科研生產,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種周期為8年-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代-3代。因此,內地的品種選育冬季到海南來增加1代-2代,整個周期可縮短為3年-5年。
為了加快“南繁”育種速度,一代代農業科學家,每年都要在“南繁”的田間地頭勞作半年之久,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只爭朝夕,甘于吃苦、不懼失敗、勇于創新”的精神。
“頭上烈日曬,地上濕氣蒸。”個人育種者雷應勇對記者說:“過去說軍人是最可愛的人,但我要說‘南繁’隊員更是最可愛的人。”
三亞地處熱帶,在太陽底下站上3分鐘,準能把人烤出一身大汗。正午時分,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恰好是農作物揚花授粉的最佳時期。這時你可以在玉米地里、水稻田中、辣椒地里,看見三五成群的育種隊員們就像勤勞的蜜蜂,精心地為農作物助花授粉。夜里十點多,育種隊員仍在稻田里借著月光數著稻穗的顆粒。我看,沒有多少人能吃得下這個苦。
雷應勇說,這些頭頂烈日、肩挎水壺、餓了啃一口饅頭、渴了喝一口水的育種隊員,有的可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但也不乏年過六七旬的老專家、老教授。
在基地,貴州省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的陳鋒騎著電瓶三輪車、頭戴遮陽帽、胳膊上套著冰袖急匆匆地趕來,走近一看,這位年近50歲的人皮膚曬得黝黑,笑嘻嘻地直說不好意思,這些年在海南都被曬成“海南人”了。
據陳鋒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后他就一直從事南繁育種工作。談及初次南繁的經歷,他至今記憶猶新。“剛到海南那會兒,尋找合適的科研基地很難,住宿條件也很差,化肥農藥機械啥都缺。”慢慢地,南繁的條件變好了。“拿灌溉來說,一開始是兩人提水,之后有了小型抽水機,后來是溝灌,如今有了滴灌,手機APP上簡單的操作就能輕松解決澆水問題。”
“青春的大好時光在育種與南繁中流逝、半生的生活工作與南繁息息相關,從一個毛頭小伙兒到兩鬢斑白,離工作退休的時間沒幾年了,但作為一個育種人,南繁的路對我來說還很長。”育種專家任洪從事南繁工作至今已有33個年頭,30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南繁一線,冬天大部分是在海南度過,在海南過春節的時間占了一半以上,同家人總是聚少離多。
像王樹倫、雷應勇、陳鋒這樣的貴州農業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基地還有很多。目前,共有來自全省超過3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及種業機構,近3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他們在這塊熱土上辛勤耕耘,不斷成長。
南繁為貴州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添動力
糧食,從來都不只是飯碗問題;種業,也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它是農業大國的重要基石,是農業發展的核心,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安危所系。
再過100來天,貴州進入播種的季節,而1000多公里外的海南,育種專家們繁育加代的種子則開始收獲。通過南繁,今年,他們又選育出了一批適合西南地區種植的新品種。
多年來,貴州眾多育種單位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南繁任務從初期的繁殖雜交種轉變為如今的品種選育、材料擴繁和加代、種植鑒定、繁(制)種等工作。如今,南繁已經成為農作物品種選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豐富貴州農業作物種質資源、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南繁基地看到選育什么品種,就決定著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貴州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澤輝說,南繁成為貴州產業結構調整的風向標。
農業生產要高產優質必須要“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相配套,其中良種是關鍵。貴州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辣椒、高粱、薏仁……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跡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被創造。作為貴州優良種子的搖籃,貴州南繁基地建設日益得到省里重視。
近年來,圍繞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結構調整風生水起,尤其是省里決定推進十二個重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辣椒、蔬菜、薏仁等特色產業也逐漸成為南繁工作重點。
作為貴州酒用高粱的代表,涂佑能培育的紅纓子酒用高粱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500萬畝,總產值600億元以上,農戶純增收50億元以上。
任洪說,他的團隊選育審定的玉米品種20余個,育成的骨干自交系組配品種在西南地區年推廣應用面積在500萬畝以上。
“貴州南繁基地是貴州種業的一張金質名片,它不僅展示了貴州科研育種成果和引領了貴州產業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增進與全國其他育種單位學習交流的平臺。”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高捷說,貴州雖然在水稻育種上與全國先進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旱作尤其是特色作物選育上卻具有一定優勢。隨著南繁科研深入開展,聯合攻關機制的引入、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取長補短,育種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貴州種業將開啟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