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1:28 瀏覽量:13489 來源:農民日報
在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洼里村,有這樣一對勞模“夫妻檔”,妻子趙霞是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今年新當選“全國勞動模范”,丈夫劉向東是洼里村黨支部書記,此前當選“全國農業勞動模范”。
十年前的洼里村是一個沒有任何資源、交通等方面優勢的集體經濟“空殼村”,2011年,劉向東夫婦返鄉創辦合作社,并逐步建成占地3000多畝的高端現代農業園區,正輻射帶動周邊22個村共建濰坊市級鄉村振興示范區。在“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中,洼里村赫然在列。
“這對勞模‘夫妻檔’將‘一懂兩愛’的要求生動踐行在了濰坊這片農業沃土上。實踐中采用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聚資源要素共建生態循環農業園區,構建園區、村莊、農民共同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等經驗,頗具示范和推廣價值。”坊子區委書記扈洪波說。
能人返鄉,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凝聚發展合力
從“不掙錢”到“破10萬元”,這是洼里村村民劉金林這幾年最常說起的事兒:“十年前,在家里種點地瓜棒子,一年剩不下幾個錢。向東兩口子回來后,手把手教著咱種。現在,俺成了合作社工程部負責人,一年收入6萬多元,俺媳婦也包了個棚管理,一年收入3萬多元,再加上績效獎和村里的分紅,家里年收入穩穩超過10萬元。”
十年前,洼里村“路難走、水難吃、電不穩、沒收入”。2011年村“兩委”換屆,劉向東先后當選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
“改善村容村貌,咱可以申請項目,甚至我可以墊錢干。但要找準一個立得住的產業,卻不是簡單的事了。”劉向東說。為了找到致富產業,劉向東與大學主修農學的趙霞用時一年多,通過外出學習、參加培訓等,認準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盤活村莊土地資源、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道路。
2011年12月,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注冊成立,村集體以閑散土地入股,村民通過土地、資金入股和入社打工等方式參與,首期吸納356名農民入社,建起53個溫室大棚。為打消社員后顧之憂,合作社作出承諾,統一提供農資、技術和銷售等服務,社員只負責種植管理。如果虧本,每人每年拿2.6萬元工錢;如果掙錢,合作社與社員“三七分”,其中七成歸社員。
靠著這樣的設計,合作社迅速盤活了村莊資源,凝聚起民心民意,帶領社員先后發展起了有機蔬菜、水果種植以及奶牛、蛋雞養殖等主導產業,土地畝均收益從十年前的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4萬元。
領建園區,“黨建引領+科技支撐”匯聚資源要素
合作社發展成功后,劉向東夫婦又開始思考,如何領建高端現代農業園區?
坊安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娜介紹,洼里村堅持黨建與園區建設兩手抓,成立由本村7名黨員和周邊村10名黨員組成的園區黨支部,又相繼成立工會、婦聯、勞模工作室、大學生創業園等組織。在園區建設和管理中,各部門均設立黨員示范崗,創造了“兩個月建起一座雙層精準農業示范基地、3個月建起一座20畝有機蔬菜智慧工廠”的“洼里速度”。
在趙霞的帶領下,合作社對接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島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建試驗示范基地,研究生態農業,試水智慧精準有機種植。“你看,這是合作社用3年時間研發成功的‘智能種植床’,應用溫度自動控制、基質栽培、物聯網數字化管理等技術,一年可以種植蔬菜16茬,畝產值達100萬元。在此基礎上,我們今年又發展10層立體種植模式,通過訂單、定制、電商等銷售方式,畝產值超過300萬元。”趙霞說。
利益聯結,“讓利于民+股份合作”實現社農共贏
在坊子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兆劼看來,“玉泉洼模式”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一開始確立讓農民拿大頭的讓利于民原則,筑牢了合作社的發展根基。
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除流轉村民土地外,還將村集體的閑置土地、廠房、資金等資源,通過入股的方式納入園區,帶動壯大集體經濟。2019年,洼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9.52萬元。帶動村民增收方面,園區流轉土地價格為每畝每年1000斤小麥,入園打工農戶采取“保底+績效”方式,保底工資每月2400元,以資金入股園區的,年底按股分紅。
“接下來,我們計劃將集體股份折股量化到每名村民,讓集體資源的入股分紅收益覆蓋到全體村民,特別是覆蓋無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劉向東說。
去年,坊子區確定以玉泉洼為“強勁引擎”,規劃建設占地31.3平方公里的濰安路鄉村振興示范區,目前已布局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深加工、智慧物流和康養體驗四大功能區,集聚一二三產業項目45個。
上一篇:青海青稞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
下一篇:浙江衢州:農民建房審批“數據替人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