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1:30 瀏覽量:11720 來源:農民日報
初冬時節,走進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稻莊鎮淄水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大棚矗立田間,燕惠蘭的草莓大棚里生機盎然,整齊的地壟上,一株株草莓苗開出了朵朵白色的小花。“現在草莓到了開花期,需要引進蜜蜂授粉,可以提高坐果率……”農技專家吳鳳鐸正在進行技術指導。
家住廣饒縣大碼頭鎮李官村的燕惠蘭原本有著自己領辦的合作社,今年8月份,她將“戰場”延伸到了離家幾公里外的稻莊鎮淄水現代農業產業園,從事草莓種植。談及原因,燕惠蘭說:“政府投資建好大棚,免費安裝滴灌設備,配套好基礎設施,還有技術員全程跟蹤,租金只要2萬多元,成本低、回本快,這么好的事肯定要抓住機會。”
像燕惠蘭一樣,目前已有18戶“業主”落戶淄水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園區內承包了37個草莓大棚。“農戶入駐之后,我們通過統一設施配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牌打造、統一銷售帶動的模式,讓農戶在園區內放心大膽種植。”稻莊鎮分管農業的科技副鎮長項樹標介紹。為了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稻莊鎮投資1500余萬元實施了東康路、廣碼路、小東路建設工程,實現了水、電、路訊同步保障。
政府投資建設大棚、聯合黨支部資金入股、農戶低價租種大棚,這正是稻莊鎮探索形成的“鎮建民租、集體增收,利益聯結、群眾致富”的鄉村振興模式。稻莊鎮將中央和市縣財政扶持資金及鄉村振興服務隊專項資金集中捆綁使用,規劃建設了總占地面積5萬畝的淄水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中核心園區占地面積3000畝,先行試驗區占地面積1500畝,建設了草莓示范園、食用菌基地等“新優奇特”果蔬農產品示范區。
鄉村振興離不開黨組織的帶動,組織強,百業興,群眾富。今年,廣饒縣設立了9000萬元的鄉村振興戰略富民基金,引導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聚集,連續兩年利用市縣兩級財政扶持資金,建設10個產業項目,共涉及45個村,用于試點村集體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之路。
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鄉村振興。廣饒充分釋放“頭雁效應”,因地制宜、典型引路,實行以地養老、按勞計酬的模式,實現了農民、集體雙增收,廣饒縣樂安街道大堯村正是這一典型代表。
“國美春苗木合作社承包了我的地,一年一畝地給1050塊錢。我還給合作社干活,工錢一年兩萬多元,算起來比我自己種地多收入1.5萬元左右。”今年65歲的張兆俊在幾年前把自己家的6畝地流轉給了村里的國美春苗木合作社。流轉土地后,他有了兩份收益,張兆俊很滿意。
大堯村在鄉村振興中,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發展苗木種植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收益”的路子,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經過幾年的探索,該村發展了兩家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流轉了本村土地,還輻射帶動周邊村莊。苗木專業合作社建成了集國槐、絲棉木、海棠等綠化和觀賞性苗木為一體的占地3000多畝的綜合性種植基地,全村綠化面積達到80%以上,被評為省級森林村居。由于土地全部流轉,本村年輕村民進廠務工,年齡大的村民則在家門口打工,實現了村民增收致富,同時,也增加了集體收入,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
近年來,廣饒縣深入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瞄準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目標,通過支部統籌領導,村集體以土地、資金或其他固定資產入股,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激發“支部領、村民跟、同發展”內生動力,帶動村級集體經濟連片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改變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狀態,打破了過去低層次的增收模式,使強村富民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目前,全縣已成立合作社40家,輻射帶動110余個村增收,集體經濟薄弱村數量逐漸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