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1:28 瀏覽量:1396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位于襄水之陽,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讓襄州區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連續12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連續14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區)”,連續6年被評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
近年來,襄陽市襄州區不斷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由傳統農業大區逐步邁向現代農業強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厚植農業綠色底色;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探索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農業經營體系;借助科技力量發展智慧農業,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引領,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參與農業全產業鏈,推進鄉村振興。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探索集約化經營模式
過去,襄州區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不少農田出現季節性撂荒。為解決這一難題,襄州區積極探索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托管或半托管的典型社會化服務模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區40多家市級以上大型植保、農機等專業合作社有序錯峰投入春管春耕生產,小麥“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00多萬畝,確保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
打造“政府支持引導+企業全面參與+合作社組織管理+貧困戶主動配合”模式,培育以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的合作模式典型,發揮示范作用。目前,全區已擁有家庭農場49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21個,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3家,網絡帶動農戶達30萬人,帶動全區5.6萬名農民就業,從業農民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
據了解,合作社涵蓋買種、旋耕、播種、管理、收割、售賣一體化服務的生產經營全環節。如此一來,即使農民外出務工,也不愁地沒人種、沒人管,從而規避了土地流轉帶來的經營風險,讓農民吃了定心丸,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效益。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
如何開創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襄州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
張家集鎮何崗村在水稻田埂上種滿硫華菊、波斯菊和格桑花等植物,不僅打造了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更吸引來不少水稻害蟲的天敵。襄州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曹邦志介紹,水稻害蟲的天敵喜歡花蜜,通過種植花類植物為害蟲的天敵提供庇護所,“天敵多了,害蟲就少了,達到綠色防控的目的”。
圍繞綠色農業的發展基調,襄州區通過推廣抗病品種、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食誘劑)和誘捕器結合誘殺等綠色病蟲害防控工程,以及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沼液沼渣還田、機械施肥等施肥方式,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2020年,該區綠色防控示范片農田,農藥減量達到30%,化肥減量達到6.92%。
以減量增效為抓手,按照“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整區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襄陽喜旺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遵循種養有機結合、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的理念,打造養豬-糞污處理-水產養殖和農林種植的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做到全場不外排一滴豬糞,形成立體種養的“微循環”,預計2020年收入達1500萬元。
據了解,目前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4%,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為100%,實現畜牧產業綠色健康穩定發展。
科技助推智慧農業
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一頭連著科研院校、專家院士,一頭連著田地,襄州區充分發揮專家院士工作站作用,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全新的科技理念和要素。襄州區幸達鑫家庭農場800多畝田間安裝了62個攝像頭,農場主李濤坐在辦公室看電腦就能掌握農場每一處農作物的長勢。
衛星導航、無人機飛防、智能農機等現代化設備的運用,讓襄州區農業越來越智慧。襄州區祥瑞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引進的油菜精播機,一臺機械一天可播種80畝地,一畝地種子比過去節省50%,肥料節省20%,預計增產60斤左右。目前,襄州區農作物機械化綜合作業率為89.37%,主要農作物機械化作業率為91.67%,農機裝備數量、大型先進設備及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高,得益于“襄州造”農機產品的支持。襄州區著力推動農機裝備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多旋翼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拖拉機和智能植保機等“襄州造”農機產品逐步走向市場。投資55億元的襄陽東風井關農機產業園,年產各類農機具7000臺(套),年產值4億元。豐疆智慧農業公司生產的首臺“羿農”植保無人機,填補了全省農機高端智能制造領域的空白。
持續推進產學研結合,培育農業專業人才。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現場培訓與室內培訓相結合,累計培訓農村人才2萬余人、職業農民650余人;聘請85名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培養農業科技示范主體440個,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
聚焦優勢主導產業
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襄州區厚植農業土壤,引來國內外農業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培育出一批優秀本土農業品牌,“一桌菜、一壺油、一袋面、一提米”的品牌效應逐步放大。
截至2020年10月,全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68家,產值達213.8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0.5%。初步形成以正大食品、康福達肉食品為主的畜禽水產品加工,以襄陽魯花、元大糧油、豐慶源為主的糧油加工,以盼盼食品、臥龍鍋巴、郭襄食品為主的休閑食品加工,以正大有限、襄陽希望為主的飼料加工,以襄陽孔明菜、程河柳編為主的傳統特色加工等農業產業集群。
建設園區,打造發展平臺。襄陽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化園區”。目前,起步區8平方公里已建成,綜合配套設施已完善,已入駐項目20個,總投資70億元,初步形成糧油加工、倉儲物流、畜禽加工、濱水休閑、居住生活和生產服務六大功能版塊。
培育龍頭,發揮示范效應。深入了解企業發展戰略和投資計劃,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全方位合作,推動正大、魯花、盼盼等企業落戶襄州。制定《襄州區農村物流融合發展規劃》,建設以電商平臺為龍頭、物流網點為支撐,輻射區、鎮、村的“三級配送網絡”,全區物流企業已達600多家,年物流總額達500億元。投資20億元建設襄陽新發地農批城項目,打造集電子交易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十二大產業品牌管理運營中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全球化農特產品交易平臺。
優化服務,強化政策支持。實行“百名局長包百個招商引資項目、百名局長包百家成長型企業、四大家領導包百個重點項目落地”制度,總投資20億元的盼盼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38天。設立5000萬元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定期召開聯席會及企業家座談會,支持企業發展。完善“稅企對接”“銀企對接”機制,落實各項稅收減免政策,每年為企業籌集發展資金4億余元。
促進農業融合發展
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襄州全區糧食復種面積313萬多畝,糧食總產常年穩定在27億斤左右,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22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在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前提下,襄州積極探索豐富農村經濟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朱集鎮潘灣村灘多地少,農業發展一直受到地理條件限制。變灘涂劣勢為優勢,該村確定了“鄂北梨香、花海云聚”的總體目標,引進黃花梨、黃金梨等多個品種,結合產業特色,發展生態旅游。今年的梨花生態旅游周上,全村旅游總收入達到200余萬元。
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不斷煥發鄉村活力。今年上半年,襄州區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80家,接待量達171萬人次,綜合收入9.3億元,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10多家。現已形成以雙溝、張家集、黃龍等鎮為主的休閑農業觀光帶,以峪山、伙牌、黃集等鎮為主的農家樂集中區。2020年9月,襄州區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雙溝鎮開幕,網絡主播現場直播帶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產業扶貧、消費扶貧促農民增收。
襄州區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初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張家集鎮邵棚村村民連片種植瓜果蔬菜,發展各類養殖,截至目前,村內已有7家經濟實體,年總收入超過2500萬元。黃龍鎮丁灣村建成以冬桃為主的2000畝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形成以冬桃賞花采摘為主的生態農業觀光采摘區。(聶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