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1:46 瀏覽量:22537 來源:農民日報
農業是中非合作的重點領域。自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9年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以來,中非在農業合作機制建設、農業貿易投資、農業技術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為中非關系發展作出了新貢獻。近日,為進一步推進落實中非農業合作領域成果,來自非盟和33個非洲國家的駐華使節與中方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出席2020年中非農業合作工作會,攜手推進中非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派遣農業專家馳援非洲?!≠Y料圖
“農業在大部分非洲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這些國家GDP和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就業機會,也為高附加值的加工業作出重要貢獻。”非盟駐華代表Rahamtal?laM.Osman(拉赫曼塔拉·穆罕默德·奧斯曼)在會上表示,“與中國開展農業合作是非盟的重點工作之一,中國在提高農業生產力以及將其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方面都有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對非洲來說十分寶貴。”
派遣援非專家,傳授現代農業技術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各國廣泛開展農業人才交流活動,通過派遣農業援外專家、培育非洲農業人才等形式,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水稻是布隆迪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由于產量不高,常年需要進口大米來滿足國內人民需求,所以提升水稻產量是中布農業合作項目的重中之重。中國援助農業專家組將中國雜交水稻引進布隆迪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成功篩選出適合當地的雜交水稻品種,創造了13.86噸/公頃的非洲單產紀錄。同時,與布隆迪相關方合作設立雜交水稻發展基金,推廣我國“一村一品”扶貧模式,帶動示范村134個農戶實現戶均年收入1999.5美元,平均增幅達463%,幫助示范村解決了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問題,得到布隆迪總統的高度肯定。
為解決缺水問題,援布基納法索農技組在短短的一年內建成5項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緩解了項目區洼地水稻、旱季蔬菜等種植方面的缺水難題,受益農戶達3000余人。援埃塞俄比亞農業職教老師與埃塞方一道花費5年時間編寫了該國歷史上首套13本農業職教系列教材,為埃塞職教事業邁上新臺階和農業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被埃塞方稱為“職教發展的里程碑”。
據悉,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共向非洲8國組織派出農業專家組11個,農業專家113人次,他們向東道國傳授作物、畜牧獸醫、水產、水利、園藝、蠶桑等領域新技術224項,完成各類小型工程建設項目35個。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舉辦37期培訓班,邀請近800人次非洲農業骨干來華學習交流,同時通過農業援外專家組為受援國當地培訓官員、專家、師生、農民共計29699人次。這一系列中非農業交流活動,有力推動了中非農業合作穩步向前發展。
加強裝備研發,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盡管非洲擁有地球上約60%的可耕地、豐富的水資源、理想的農業氣候條件和數量龐大的年輕人口,但非洲尚未能夠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塞內加爾駐華大使恩迪亞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夠。”
近年來,為滿足非洲各國農業發展實際需求,中國農機院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平臺優勢,發揮國際項目孵化平臺作用,與非洲加納、科特迪瓦等多個國家的農業部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并在埃塞俄比亞、蘇丹等國家成功開展項目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苔麩是埃塞第一大主糧,種植面積達273萬公頃,占其作物總種植面積的22%以上。苔麩種子極小,千粒重僅為0.15克-0.2克,150粒苔麩種子的重量與1粒小麥種子相當,播種和脫粒精選很難。目前普遍采用的種植方式是傳統的全覆蓋人工撒播,生長不均勻,后期倒伏嚴重,且倒伏方向隨機,機械收割難度大。埃塞市場上出現過的苔麩機械化設備由于無法適應苔麩的生長特性和埃塞的土壤環境,使用效果都不理想,苔麩機械化設備一直沒有得到普及。
為幫助埃塞方解決這一問題,中國農機院與埃塞農業部聯合開展了苔麩生產機械化項目,針對苔麩機械化種植收獲各環節,研制出了人力或畜力播種機、拖拉機懸掛式播種機、柴油動力式脫粒精選機和自走式聯合收獲機等系列產品,旨在提高埃塞廣大小型農戶苔麩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雙方農業機械化發展。
同時,中國農機院積極與埃塞農業部商討,協助埃塞農業部建立本國的農機研發中心,共同建立本地化的農機組裝廠,從根源上完善當地的農業基礎設施,真正實現農業機械的本土化。
促進科技合作,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科技合作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中非雙方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民生福祉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事實證明,要想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產生重大的、可持續的影響,農業必須依靠科學研究和日益進步的技術手段。”幾內亞駐華大使薩拉瑪迪·杜雷表示。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非農業科技合作不斷深化,中方通過建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技術專家、開發人力資源以及主動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框架下的南南合作等務實舉措,為非洲糧食安全、減貧和農業綠色發展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科院目前已與非洲23個國家的農業研究機構和駐非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涉及作物、蔬菜、植保、獸醫、加工、農機、蜜蜂、沼氣等多個領域。近年來,面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非盟《2063年議程》,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農科院通過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規劃編制、農業科技創新合作、農業技術轉移、農業技術培訓與人才培養等方式務實開展對非合作,在作物育種栽培、植物病蟲害防控、動物疫苗、沼氣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進展。
近年來,中非農業合作已從“一粒種子”發展到碩果累累。下一步,中方將繼續與非洲各國攜手努力,把握新發展格局提供的廣闊發展機遇,深化中非農業務實合作,加強農業領域戰略對接,完善雙多邊農業合作機制,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拓展農業經貿合作,強化農業能力建設,促進中非農業共同發展,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上一篇:國家能源集團:讓智能成為“一流示范”的標配
下一篇:寧夏:搭建農業“走出去”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