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09:59 瀏覽量:2256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并對打好種業翻身仗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涉及種質資源保護、育種科研攻關、種業市場管理等全鏈條各個環節。隨著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世界各國在種業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種業該如何“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如何提高種源保障能力和種業創新能力?如何打好打贏種業翻身仗?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本報訊(記者粘新)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也是可控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成效顯著,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5%。但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仍有不少短板弱項,正如芯片對手機的重要性一樣,“豬芯片”就是當前豬產業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研發補助政策,打好種業翻身仗。“要像重視芯片一樣重視種豬產業。”
劉永好分析,由于育種周期長、起步晚、投入大、見效慢等原因,我國養豬業規模化程度遠低于國際水平。當前的“豬芯片”,存在育種體系不完善、投入嚴重不足、符合條件的現代化育種場基礎設施不完善、新技術應用滯后、技術人才短缺、種豬測定基礎薄弱、單個項目規模小、疾病威脅嚴重、地方豬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等問題。“洋芯片”沒有本土化,“土芯片”又低效瀕危,“杜長大”等曾曾祖代種豬長期依靠進口,直接影響了我國在非洲豬瘟沖擊后產能恢復過程的質量、速度和效益,也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豬產業的發展。
“隨著全行業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水平的提升,新增的生豬產能陸續兌現,我們絕不能因供求關系緩解,而再次回歸‘短平快’的發展格局,降低對‘豬芯片’的重視和投入。”劉永好建議,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后補助政策,以“企業先投入、國家補一半”原則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基礎設施等攻關項目,在具備相關能力的情況下申報攻關育種項目,國家按照相關標準評估確認后給予補貼。同時,也要發揮現代種業國家發展專項基金的作用,推動生豬育種有序進行。加大對國家核心育種場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建設種業產業園,明確將育種場配套的飼料自產及洗消用地納入養豬建設用地審批范圍,實施區域性的主要疾病凈化,擴大生物安全范圍、提升育種效果。支持核心育種場持續做好生豬生產性能測定,建立真正可商業化推廣、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種豬”選育—擴繁—推廣產業體系。
劉永好表示,新希望計劃在生豬育種領域投資30億元,進行原種的培育和選種。在他看來,依托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我國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將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等與育種技術相結合,大大加快育種技術的前進步伐。“豬的育種周期相對較長,但我相信,5年左右,國內自主育種能力逐步達到國際水準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