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16:15 瀏覽量:1122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地處河南洛陽南部的伊川縣,其淺山丘陵區地貌的自然環境,為紅薯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在西部嶺區,紅薯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農作物之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伊川民間,有“紅薯膘”的俗語,說的是在缺吃少糧的年月,每到秋冬時節,莊稼人有了紅薯吃,貧瘠的生活里便有了一些踏實和歡愉。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舍不得吃白面,就用純紅薯面搟面條。在紅薯面粉里放入食用堿,來中和它的酸性,增加面條筋道的口感。把紅薯面倒入開水里,邊煮邊攪拌,不能過熟也不能太生,出鍋后放涼捏成面團,用搟杖推開切成條,下鍋煮,待撈出澆上蒜汁即可食用。純紅薯面條色澤黝亮,甜咸各有味,蒜香自悠長。鮮、辣、甜、咸、香相互融合,形成獨特的風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白面寬裕,便有了包皮紅薯面條,也就是人們習慣上所說的紅薯面條。制作方法是用白面把紅薯面團包起來,按壓成圓餅,用小搟杖或者大搟杖推搟。搟的過程講究用力均勻,外層白面不能搟破,上下兩面始終保持平展細膩。這樣切出來的面條像穿上一層薄薄的白色外衣,煮熟撈出,白里透黑,黑里透亮,層次分明。吃起來軟綿細滑,滿嘴醇香,敦厚暖胃。在伊川,沒有哪種美食如紅薯面條一樣,極具情感上的親和力而受到大眾的喜愛,成為古老又新潮的美食符號。
紅薯面條穿越幾代人的餐桌,配料的花樣不斷翻新。芝麻醬、紅油辣椒、各種青菜、豆芽、芝麻鹽、花生碎、炒辣椒以及各種炸醬為其擁躉。簡單的蒜汁與復雜的調料都能成為紅薯面條的絕配,百般滋味中透著絲絲甜,濃郁而不失清爽,解饞而不落入油膩。現如今的伊川人,拿紅薯面條來改善生活,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紅薯面條,一如與老友的重逢敘談,吃的是情懷、是熱鬧、幸福和喜悅。
紅薯變成了金疙瘩,富硒紅薯種植領跑伊川特色農業,“嶺上硒薯”以其“甘甜軟糯”美名遠揚,2020年創造產值超過1.1億元。
上一篇:河南省市場監管局安排部署“3·15”期間重點任務
下一篇:四川檢驗檢疫協會與興文縣農學會攜手推進生態原產地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