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09:48 瀏覽量:1537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著力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酒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性,它與中國的農耕文化、烹飪文化、傳統發酵釀造技藝、飲食民俗等人文、社會生活都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文化表達的重要符號。
我國是世界蒸餾酒的發源地,加強傳統釀酒技藝和老作坊等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對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更是意義非凡。業界也達成了一個共識:弘揚釀酒文化、保護酒類文化遺產是酒業未來重點工作之一。
加強白酒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
酒類文化遺產見證了中國酒的發展演變,其所承載的釀造文化、傳承精神、匠心態度,是千百年來歷代釀酒技師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的杰出創造。
中國酒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尤其是對白酒傳統釀造文化、技藝的保護。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省級、市級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及傳承人體系,酒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24項,其中22項隸屬于傳統釀造技藝。
酒類非遺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技藝與有形的物質載體及文化場景之間的融合也已經成為常態,與其他行業的對接也是其融合的重點。博物館已成為非遺活化利用最為普遍的模式。近年來,水井坊、紅星、牛欄山等眾多酒企紛紛謀求與博物館的合作之路。以博物館等物質空間為載體,以品牌節事為紐帶,與美食、旅游、文創等行業融合,活化各種非遺資源,使人們能夠從中獲得對釀酒技術的美好認知及感受,更加凸顯非遺的藝術美感與歷史厚重感。此外,展覽展示活動成為非遺活化利用的重要平臺。以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為例,活動集中展示了各國各民族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酒類非遺與其他非遺資源對接,吸收其他非遺的創新做法與經驗,為酒類非遺創新提供有益示范。
在酒類非遺保護方面,中國酒業從未停下腳步,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白酒釀酒技藝的傳承情況仍不樂觀。白酒釀造技藝傳承至今已上千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總結出來的,古文獻記載的釀酒工藝非常有限,技藝的傳承幾乎都是靠每一代釀酒技師口口相授、代代相傳。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國白酒釀酒技藝非遺傳承人只有17位,且大多超過或接近退休年齡,中國白酒釀酒技藝的傳承情形堪憂,岌岌可危。
此外,釀酒老作坊、老窖池等釀酒文物遺址群落保護同樣形勢堪憂,大量老酒坊以及各種釀酒文物由于得不到有效保護而快速消失。同時,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釀酒文化遺產保護難上加難。據統計,我國白酒釀酒企業6000余家,規模以上釀酒企業1000余家,其中釀酒老作坊、文物遺址眾多。但中國文化遺產認定的“中國白酒老作坊”只有7處。業內人士認為,如不盡快將更多的“中國白酒老作坊”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我國釀酒文化遺產保護還會持續惡化,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中國酒業還應如何發力?
保護和激活中華傳統文化、加強中國白酒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保護,中國酒業還應如何發力?古井集團董事長梁金輝認為,一要推動中國白酒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工作。建議強化釀酒文化遺產的考古研究和認定工作,建議以“中國白酒老作坊”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二要制定工業遺產針對性保護體系。當前,我國對于文化遺產保護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文化遺產保護散見于各類不同層次的法律法規及通知規定之中,且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以至于職責不明或導致管理上的缺失,尤其白酒文化遺產中正在使用中的“活的遺產”,很多明、清時期甚至更老的釀酒窖池、作坊等,都是延續、持續釀酒生產幾百年的文物,與傳統的文物保護是有顯著差別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現有遺產保護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增加工業遺產保護的針對性內容,最終建立獨立的工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根據工業遺產的價值和特點,制定工業遺產保護的各項政策、法規和措施,更好地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舍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生產基地副總經理余東提出,進一步加強中華老字號保護和發展、加強中國白酒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保護。余東表示,應本著“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品牌建設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加大中華老字號的保護和發展。
“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需要既有匠人之心,又有創新之志,在把先輩們總結的技藝傳給下一代的同時,還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建立文化遺產創新傳播機制,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為國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23代傳承人、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鑒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建議,首先,要加強運用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承和弘揚,對新媒體語境下誕生的優秀的非遺傳播項目提供政策扶持。在新媒體時代,每位用戶既可以是文化接收者,也可以是文化生產者,普羅大眾以個體身份參與文化宣傳和創作成為可能,通過新媒體創新傳播可以讓更多的用戶看見非遺之美、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還能夠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制品的推廣宣傳,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從依靠國家補貼輸血到依靠互聯網造血的良性轉變。其次,成立相關非遺傳承保護委員會,推進系統性保護和措施落實。我國非遺種類豐富且數量巨大,面對數量巨大的非遺資源,分級分類保護、精準管理施策是大勢所趨。成立具有制度性、機構性、組織性的保護委員會管理方式,可以促進非遺保護政策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推動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行業管理不斷精細化,挖掘和利用方面逐漸規模化,記錄與展示領域逐漸數字化,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修復逐漸均衡化等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保護機制,進而在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此外,曾娜表示,講好非遺文化故事要有方式方法,反對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沒有根據地講故事,要用歷史、用事實、用科學、用文化、用情懷講好非遺文化故事,進而共同講述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中國故事。要將文旅與地方文化特色結合,強化國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優秀文化遺產為基礎,支持打造文化旅游結合項目,支持打造地方非遺文化宣傳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上一篇:注冊商標達251萬件 酒類知識產權如何保護?
下一篇:葡萄采收 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