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11:05 瀏覽量:2311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將自今年5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分區防控。對此,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方案》綜合考慮行政區劃、養殖屠宰產業布局、風險評估情況等因素,將全國分為北部區、東部區、中南區、西南區、西北區等5個大區,按照“防疫優先、分區推動,聯防聯控、降低風險,科學防控、保障供給”的原則,對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分區防控。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我國國土面積大,畜禽調運距離遠,畜產品流通環節和渠道復雜,迫切需要加強規范和管理。在全國開展分區防控工作,既符合國際慣例,也符合國情。
該負責人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非洲豬瘟防控工作,2019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非洲豬瘟防控、穩定生豬生產、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等意見,對分區防控提出了明確要求,新修訂的動物防疫法也作出了明確規定。根據中央要求和法律規定,《方案》從實操層面進行了細化和完善,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面落實分區防控各項要求的重要遵循。
實施分區防控是有效應對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當前非洲豬瘟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非洲豬瘟傳播途徑多樣,尚無有效疫苗,病毒分布廣泛,短期內難以根除,必須持續加大防控力度,強化和落實現行有效防控措施。另一方面,我國地域廣闊,區域間差異較大,實施分區管理、加強分類指導,符合國情、切合實際。2019年初,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等中南6省(區)率先開展試點,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區域內疫情形勢總體平穩向好。生豬生產企業更多地在大區內謀劃養殖、屠宰、加工全產業鏈布局,科學規劃和新建生產設施,不但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明顯提高,產銷銜接也更加緊密。
該負責人表示,國際上,在動物疫病防控中實施區域化管理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倡導、大多數國家普遍接受的通行做法,我國自1998年啟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建成4片口蹄疫或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無疫區、1片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4個高致病性禽流感無疫小區、62個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在區域化管理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
此次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的總體思路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抓手、三個統籌”,即把握好生豬調運監管和屠宰監管“兩個抓手”,做好動物疫病防控、生豬調運和產銷銜接“三個統籌”。通過分區防控,推動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打通政策措施落地“最后一公里”,有力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既保障生豬產品及生產資料物流暢通,又能夠有效降低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跨區域傳播風險,為保障生豬等重要畜產品安全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
優先做好動物疫病防控
《方案》明確提出“優先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對此,負責人表示,實施分區防控,必須立足我國實際,統籌發展與安全,優先做好動物疫病防控,抓好各項措施落地和創新提升。在分區防控框架下,加強區域協調,明確工作責任,重點強化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聯防聯控。大區內各省份要推動完善區域疫病防控與應急處置協同機制,探索建立動物疫情聯合溯源追查制度,協商采取協調一致措施。二是強化技術支撐。大區內各省份要加強動物疫病檢測數據通報與資源信息共享,完善專家咨詢與風險評估制度,為區域動物疫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三是強化區域化管理。推進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無疫區、無疫小區和凈化示范區創建,鼓勵連片建設無疫區,全面提升區域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該負責人表示,加強生豬調運監管,是切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情傳播途徑、降低疫情跨區域傳播風險的關鍵措施之一。
《方案》明確提出,強化生豬調運監管,要重點聚焦“一個轉變、三項措施”。“一個轉變”即穩步推動“運豬”向“運肉”轉變;“三項措施”即推進指定通道規范化創建、強化全鏈條信息化管理、加強大區內聯合執法。
其中,生豬調運監管政策,就是在保障生物安全條件下,暢通生豬調運。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三個暢通”,即暢通種豬、仔豬調運;暢通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無疫區、無疫小區的生豬調運;暢通滿足“點對點”調運政策條件要求的生豬調運,保證從符合條件的養殖企業到符合條件的屠宰企業進行屠宰加工的生豬調運不受限。原則上生豬不向大區外調運,但經檢疫合格的生豬產品調運沒有限制。
推動優化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優化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是提升生豬產業全鏈條生物安全水平,保障生豬等重要畜產品安全供給的必然要求。
該負責人表示,優化生豬產業布局方面,要引導區域科學規劃生豬養殖布局,加強生豬產銷規劃銜接;鼓勵探索銷區補償產區的長效機制,支持主產省份發展生豬生產;推進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科學配備畜牧獸醫人員,提高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積極探索建立養殖場分級管理制度,采取差異化管理措施。
屠宰行業轉型升級方面,要引導區域優化屠宰產能布局,提升生豬主產區屠宰加工能力和產能利用率,逐步實現生豬就地就近屠宰,推動養殖屠宰匹配、產銷銜接;同時,推進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落實好屠宰環節“兩項制度”,規范企業自檢,足額配備官方獸醫人員。
生豬運輸和冷鏈物流建設方面,要落實生豬調運車輛備案制度,鼓勵引導使用專業化、標準化、集裝化的生豬運輸工具,強化生豬運輸車輛及其生物安全管理;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健全完善畜禽產品冷鏈加工配送體系,為推進從“運豬”向“運肉”轉變提供保障。
在實施分區防控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創新管理方式,各省份之間要及時共享信息、互認檢測結果并聯合采取防控措施,高效協調推進疫病防控和生豬生產發展等工作;各指導組和各大區要建立密切的聯系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大區之間和大區內重點、難點、痛點問題。同時要兼顧各方利益,生豬產區、銷區、產銷平衡區利益訴求不同,大規模養豬企業和中小規模養豬場(戶)政策需求各異,要充分考慮各方特殊性,更好地激發不同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不同主體共同發展、聯防聯控;更好地運用市場化手段,保證政策措施的可持續性、有效性和高效性。另外,我國生豬生產優勢區域布局明顯,加上各地大多數居民有消費熱鮮肉的傳統習慣,導致大量生豬長距離大范圍調運,要在加強生豬產銷規劃銜接、強化調運監管、調整產業布局、發展配套產業和冷鏈運輸,以及消費引導等多方面協同發展推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