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0:17 瀏覽量:2946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九山半水半分田。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澄江鎮是畬族聚居地,平均海拔665米,60%以上人口外出打工,由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農業生產效率相對低下,農民人均收入相對較低。
但665米的海拔也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晝夜溫差增大,在充足光照和充沛降雨的滋潤下,這里的農作物綠意盎然,帶著高山上的純凈氣息。當地1.34萬畝耕地和35.9萬多畝山林資源,蘊含著農業生產的巨大潛力。春種、夏忙、秋收、冬藏,在觀察高山之變的最佳時節,記者來到澄江,親身感受到了在“有機+”多業融合的推動下,澄江有機農業產業的勃勃生機。
高山村的思考——
重新激活農業生產的價值
“村子就快沒了嗎?”10年前,這個問題時時縈繞在澄江鎮四村村的村民張衛全心頭。在這個海拔近800米、常住村民只有80多人的村莊里,當時44歲的他算“年輕人”。據他所說,當地村民的大規模外出,也就是這十多年的事。當山下日新月異的面貌通過山路和通達的互聯網傳入時,周而復始的山區生活開始讓人日漸“乏味”。對于山外世界的美好想象,召喚著村民們離開。“遠方有更賺錢的工作、更方便的生活、更好的教育,相比之下,大山里面太貧瘠了。”張衛全說,“那些年來,每走一個人,就要荒一片地。照這樣下去,等到我們老去,這個不出名的小村將連同那些延續了幾百年的農耕和家族記憶,消逝在群山之間。缺少資源的山村,怎么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徑呢?”
不僅張衛全心中在苦苦求解這道題,澄江鎮黨委書記盧海燕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過去,快速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幾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改變著世界許多地方的農業社會結構。如今,很多人試圖鏈接城鄉之間的通道。“但這條通道是有選擇性的。”盧海燕對此深有體會,“通道一端的鄉村要么資源突出,要么政府大力扶持,要么有人才返鄉,對于全鎮總人口17961人、外出人口11000多人的澄江來說,這些都不現實。”那么,像四村村這樣的高山村只能任由其自然消逝嗎?“海拔665米以上的1.34萬畝耕地和35.9萬多畝山林,是畬族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對于本就資源稀缺的山區鎮來說,既關乎經濟發展,也關乎文化傳承,是我們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基礎。”在盧海燕看來,空心化、老齡化的四村村現狀,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突出表現,要實現鄉村振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務之急是重新激活農業生產的價值。
盧海燕表示,2013年以來,澄江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建設“有機農業小鎮”的目標,持續推動有機農業產業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這意味著有機農業不僅是消費趨勢,也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目標。
在政策的支持和全鎮的努力下,近年來,澄江鎮以土地流轉為抓手,創新“兩山”轉換路徑,采取“農戶—村委會—企業”“農戶—村小組—企業”“農戶—企業”等多種方式開展土地流轉。目前,澄江流轉土地4萬余畝,建成有機蔬菜、特色水果、獼猴桃、山茶油等4個千畝連片產業示范基地,有機農業產業總產值達2.8億元。澄江鎮先后獲得全國“一村一品”(有機蔬菜)示范村(暖田村)、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蔬菜專業鎮、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蔬菜專業村(暖田村)、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百香果專業村(鐵寨村)、韶關市“一鎮一業”特色農業專業鎮等榮譽稱號。如今,澄江鎮共有蔬菜、水稻、竹筍、獼猴桃、黃酒、黑山羊、草魚、肉牛8個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
作為大灣區的“菜籃子”,澄江鎮成功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同時帶領當地農民增收致富,解決了全鎮600多人(其中貧困戶132人)的就業問題,讓村民在自家門口就業,每年可為當地村民增加工資收入和土地流轉租金收入2600多萬元,實現了企業和農戶“雙贏”。
山區鎮的探索——
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8月20日,廣東省盛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冷庫里格外忙碌,工人們正在將一筐筐蔬菜入袋、裝箱,再往庫外的冷藏運輸車上搬。“等下往深圳送,4個小時就到了。”倉管小賴對記者說。
2013年,澄江鎮引進盛豐公司落地暖田村。盛豐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自成立以來,嚴格遵循國家規定的有機生產要求,依靠當地天然綠色屏障,引用清澈的山溪水灌溉,采用自行堆漚的有機糞肥,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2014年,基地立項為“國家蔬菜標準示范項目”,并經原廣東省農業廳專家組驗收合格;2016年,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建成“澄江鎮有機農業標準示范園”,目前,基地面積擴建到1600畝,年生產高端有機蔬菜2000余噸,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是廣東省最大的現代化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被評為深圳市“菜籃子”基地,也是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澄江千畝有機蔬菜基地
“來澄江8年,經歷了從露天種植到大棚種植的轉變,也完成了從一二百畝到近1600畝的規模擴大,實現了機械化精細化管理。”公司總經理杜鑫說,盛豐公司立足澄江,也在反哺著澄江,善亨村每年有40萬元的年村集體收入,暖田村、澄江村每年也有30萬元。“我們現在有120多名員工,80%是本地村民,大多來自暖田、澄江、善亨3村,種菜每月可有7000—8000元的工資,菜品包裝的員工每月工資也有4000元。”盧海燕介紹,盛豐公司解決了周邊村莊的富余勞動力,包括有勞動力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為澄江鄉村振興貢獻了巨大力量。
澄江鎮鎮長楊堅告訴記者,全鎮打造了4個規模較大的千畝連片產業示范基地,成為目前始興縣唯一一個擁有4個連片千畝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的鄉鎮。而且各村“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其中暖田村實現有機蔬菜種植1500畝和有機獼猴桃種植1000畝,澄江村有機山茶油種植面積4000多畝,善亨村優質柑果種植6000畝,鐵寨村有機特色水果種植1200畝,四村村和潭坑村有機水稻種植3000畝,方洞村有機黃牛養殖600頭。
澄江暖田村深山中的有機獼猴桃種植基地
暖田村山多地少且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眼下正值獼猴桃成熟上市的季節。記者來到暖田村深山中的千畝有機獼猴桃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層層獼猴桃架高低錯落地分布在各個山頭,整齊有序。走近看,一株株茁壯的獼猴桃藤蔓上結滿了一串串的果實,團團簇簇十分喜人,工人們正在棚架下采摘成熟的果實。基地負責人張文利介紹,基地2016年開發種植獼猴桃,有紅心、武直、徐香和黃金獼猴桃4個品種,目前獼猴桃已進入盛果期。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翻了近三番,每株獼猴桃最高產量可達百余斤,預計總產量可達280萬斤。張文利表示,優良的生態條件加上“施農家肥、澆山泉水、物理殺蟲”等綠色種植方式,種出來的獼猴桃味甜、汁多、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去年底通過了農產品安全追溯碼認證,今年初又通過了有機轉換認證。目前,除了線上線下銷售外,還有批發商主動上門收購,獼猴桃零售價在每公斤20—40元之間,采摘期預計持續到9月中旬。
澄江人的期待——
構建農旅融合的綠色空間
4個千畝連片產業示范基地讓農村轉化成為綠色空間,形成“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而打造農旅融合大景區,創建有機農業小鎮則是澄江鎮的終極目標。
為實現創建有機農業小鎮的目標,澄江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自身生態資源優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需求對接,在“精致”和“有機”上做足文章,推動生態農業蓬勃發展,逐步培養出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目前,該鎮共有有機農業(蔬菜)標準示范園1個,25家家庭農場,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龍頭企業。
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設施齊備的現代住宅……走在澄江鎮,一戶戶美麗庭院展現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鄉村生活圖景。據了解,澄江鎮借助始興縣大力推廣“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機會,投入資金109萬元,通過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摸排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動“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創建,各村衛生狀況和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目前,全鎮87個自然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18個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2個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如今的四村村,沿著鋪好的水泥路,可以直接開車到村口。眼前,是鄉土味十足的連排老屋和圍樓,古樸干凈;遠望,是青翠的山巒和綠色的田野,風光自然。一到周末,外出的人們陸續回來,伴隨著裊裊炊煙,村莊一片歡聲笑語。空心村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盧海燕告訴記者,澄江鎮將深入推進“有機+”多業融合,將澄江有機農業融入旅游發展,宣傳好南石巖、暖田溫泉、鐵寨村慢生活體驗區、澄江紅色旅游等景點的特色亮點,講好澄江故事,打造澄江休閑旅游品牌,爭取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高品質開發,努力把澄江建設成“雙區”的“后花園”“康養地”“體驗場”。
始興縣委書記華關表示,有機農業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展有機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能有效提升始興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有機農業作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推手,必將促進始興縣鄉村振興提質升級,讓農村既有顏值更有內涵,讓農業既有效益更有活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機農業正如一泓活水,為始興縣鄉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能量,讓這片土地呈現出欣欣向榮之美。
上一篇:廣元劍閣雙旗美村·華僑城助力農旅發展
下一篇:預制菜為水產品市場開辟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