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0:21 瀏覽量:1255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政策推動和經濟發展的多重利好下,一方面已形成以農批市場為核心的產業鏈結構;另一方面大型商超、電商平臺等線上線下一體化零售渠道加速行業變革。尤其是疫情期間,社區團購、前置倉等新模式為供應鏈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物流管理、冷鏈布局為農產品成本結構優化、產品質量控制、產品品牌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多元的消費新場景,后疫情時代如何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鏈接多元的業態模式,構建穩定的供給關系,形成以銷定產的新供給平衡?對此,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
升級農批市場
打造產業互聯網生態平臺
戴中久表示,農批市場在當代農產品供應鏈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支持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
分散的種植區域和細分的城市消費結構,決定了農批市場仍然是我國農產品流通主渠道。尤其是疫情期間,農批市場間的連線結網確保供應鏈上下游有效銜接。因此,加強農產品供應鏈能力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發揮農批市場資源稟賦,通過數字化改造,強化其核心功能。
在具體做法上,戴中久認為,可結合其自身實體市場、倉儲(冷庫)配送、質檢、供應鏈等優勢,成為入駐商戶的助手,共同服務終端客戶,打造集“展示展銷、采購交易、物流配送、信息發布、質量檢驗、供應鏈金融”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互聯網生態平臺,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市場結合,整合拓客引流、店鋪展示、營銷促銷、倉配一體化、移動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等資源,高效服務農貿市場商戶與餐飲食堂等B端客戶。
從冷鏈到倉配
優化改善基礎設施
目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冷鏈物流成本高和產地基礎薄弱等問題。“需明確物流在農產品供應鏈發展中重要的載體作用,要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和產地物流設施建設。”戴中久認為,物流是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往往也是供應鏈中成本較高的部分,對物流網絡的合理規劃布局將有利于降低整個供應鏈成本,提高全鏈條的流通效率。”目前來看,我國從產地“最初一公里”到城市“最后一公里”的農產品物流基建設施有著較大的改善空間。
在冷鏈方面,“從田間到舌尖”都亟待建設高性價比的基礎設施。如鼓勵大型物流服務商通過在田間地頭建設農產品集收點,研發投入適應小批量分撥的移動分揀車、建設貼近產地的生鮮預處理中心、針對眾多農特產品品類設計專屬包裝、在特色農產品豐收季全國系統性調撥冷藏車輛、專屬全貨機及多種運力資源等,刷新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交付速度、創新生鮮品牌在運送過程中的保鮮手段。
在倉配數智化方面,從基礎建設到運營模式都亟待創新。如中農聯控股有限公司通過“云倉配”模式打造互聯互通的流通網絡,不僅縮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穩定了農產品價格,而且還為農批市場倉儲化變革起到了標桿示范作用。該模式中的“云”是依托農產品大數據、區塊鏈、線上平臺、直播平臺、云結算、供求信息、全鏈可視化溯源、配送云體系等技術應用構建的數據增值、供應鏈金融、價格指數服務等數智產業;“倉”是依托立體倉儲、全溫區智慧自動化冷鏈交易中心、電商區域總部倉、云倉管理系統等基礎建設形成的智慧冷鏈服務體系;“配”是依托中央廚房加工配送、國際農產品展銷、工廠品牌市集C2M等流通業態提供的同城配送、遠程配送、社區終端配送等服務。“該模式通過產品生態打造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示范平臺,形成商業閉環,促成產品、產業、城市、人流之間有活力、友好、持續向上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助農’,引領現代涉農流通平臺向數字化、國際化發展。”戴中久補充道。
建設反向信息流系統
借助數字化實現供應鏈升級
疫情對人們的消費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購、社區團購等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農產品該如何借助數字化實現供應鏈升級以滿足不同業態下人們的個性化、細分化需求?戴中久提出,探索“消費—生產”的反向信息流系統建設,創新農產品零售網點及其數據打通。
戴中久解釋,末端零售網點是真正觸達消費者的供應鏈最后一環,在數字化浪潮和消費升級雙重背景下,如何助力農產品零售數字化轉型,通過數據助力生產決策,用數據反哺上游生產,是農產品供應鏈最具價值的創新。高效穩定的供應鏈有助于進一步暢通日常消費的末端物流通道,為數字經濟時代有效釋放消費活力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也為生鮮電商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在具體做法上,他提出,可鼓勵末端零售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建設,結合門店銷售數據以及天氣節氣等外部特征進行大數據分析,幫助門店對未來銷量作出精準預測,對各類動態采購提供建議和指導,也為大規模的產地生產提供數據基礎。在環境改造、智慧物業管理、智能稱重收銀、全渠道融合發展等方面逐步實現交易數字化、商戶數字化、用戶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從整體上提升消費者體驗,提高商戶經營能力和政府監管能力,實現多方共贏。
此外,戴中久提出,應完善供應鏈金融產品,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健全可靠的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同樣是供應鏈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解決上下游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上提供了有效的辦法。如中國銀聯,根據政策導向、產業發展方向,結合其各方資源和優勢,重點聚焦于依托農業產業鏈核心企業信用、真實交易背景的小及小微企業,為上下游企業提供無須抵押擔保的供應鏈融資,并且在業務創新的基礎上還將中國銀聯的支付產品引入其中,從‘鏈’的角度有效打通B端支付和C端支付業務。”
對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戴中久表示,應遵循“強節點、建鏈條、優網絡”工作思路,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實施主體開展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著力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強化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機制,加快建設暢通高效、貫通城鄉、安全規范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同時,要鼓勵支持大型國有和民營農企國際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在統籌和發展重點的基礎上,建立規模化境外生產加工儲運基地,支持以合資合作和并購重組等方式培育和布局大型大宗農產品貿易商,加強在中東、遠東、東南亞等地區對重點產品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掌控,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進口穩定性、可靠性。聯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構建完善的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農產品供應鏈網絡體系,形成“銷—供—產”反向的供銷平衡關系,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場供應,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