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15:07 瀏覽量:24106 來源:華西都市報
掛滿枝頭的鹽源蘋果。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刁明康 楊力 李強 攝影報道 “進出馬幫,絡繹于途。” 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用人背馬馱的方式,將古定笮(今鹽源縣)出產的食鹽,沿著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支線“潤鹽古道”,運往西昌、雅安、云南。 幾十年前,鹽源食鹽已大量出口到了東南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交通的發展,鹽源食鹽在近年來逐漸走向沒落,鹽廠也于六年前停產。 然而,鹽源并沒有因為這一種經濟行業的蕭條而停下發展的腳步。經過科學規劃、科學發展,種植業和旅游業撐起了全縣的經濟——鹽源蘋果,目前便沿著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又一次帶著古定笮縣的標志,賣到了東南亞,年產值超過15億元。 千年鹽城 以鹽興城到外購食鹽 鹽源縣,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呈現“小盆地”的地形,在其地下存在較豐富的鹵水層,可提煉鹽。歷史上,鹽源因鹽而興,也因鹽引來戰亂。 “在中國古代,鹽鐵產地歷來是必爭之地。”7月31日清晨,郭廷華再次踏在這條曾經馬幫商旅往來的潤鹽古道上,作為鹽源縣歷史研究者,這條路的前世今生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 “潤鹽古道是南絲路上十分重要的一段。”他說,從西漢開始,鹽源因鹽鐵資源豐富,成為朝廷的重要把控之地,“繁盛時期,熙熙攘攘的馬幫、背夫將這里產的鹽運往各處;戰亂時期,這里又成為政權的必爭之地,金戈鐵馬。” “1954年,這里建立了鹽源鹽廠。”55歲的該廠退休職工代學明說,那時候的制鹽方式比較傳統,一年產量只有幾百噸。但隨著技術的改進,在上世紀80年代以及2000年初期,鹽廠的產鹽迎來了黃金時期,“年產量最高可達2萬噸,300多名職工在這里工作,每天都有貨車一早就排隊在工廠門口等著運鹽,全國不少地方都能吃到鹽源產的食鹽,甚至一路遠銷到東南亞等地。” 然而,在經歷了幾次重組、設備引進等過程后,該廠終因資金鏈斷裂等因素,從2014年底開始停產。至此,曾經輝煌一時的產鹽大縣,也需要從外地購進食鹽了。 “很多本地人,還是習慣我們產的食鹽。”代學明說,不管是作為鹽源人,還是作為一名職工,“其實都還是希望這個鹽廠,有一天能再次恢復生產。” 華麗轉身 農戶種蘋果嘗到甜頭 就在鹽源的產鹽黃金時期,當地的早期“萬元戶”廖召文等人已經開始嘗試種蘋果了。 “蘋果來到鹽源,如魚得水。”他說,早一批種植的人發現鹽源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蘋果的生長,“鹽源蘋果的香、脆、甜特點,很快便受到市場的歡迎,我也從1987年在雙河鄉承包了300多畝土地來種蘋果。” “產量最高時能達到200多萬斤,看到有賺頭,很多農民也開始嘗試種了。”循著南絲路的軌跡,當地的蘋果也一路往南,進入云南、貴州、廣西等市場。 “我們的蘋果要比陜西等地提前一個月左右成熟。”廖召文比劃著說,就這一個月的差距,讓當地蘋果有了快速搶占市場的機會,“加上后來的品種改良等,讓鹽源蘋果的招牌迅速打響,最遠可以通過汽車運輸遠銷到緬甸、越南等地。” 如今72歲的廖召文,仍和家人做著蘋果生意。“現在的運輸方式和下單模式也更加方便了。”一邊說著,他從兜里掏出手機,熟練地打開微信界面,“除了實體店鋪外,我們很多果農都開了自己的網店,現在物流運輸又快捷,北上廣的訂單幾天就送到了。” 對于未來的鹽源蘋果發展,廖召文認為前景不錯,但還需進一步挖掘市場。“最近我們又打開了成都市場。”他說,通過宣傳、參展等,越來越多的市場在接受、喜歡鹽源蘋果,“相信以后的蘋果生意,還會做得更大、更好,也希望通過蘋果產業,讓更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 鹽城振興 鹽源蘋果遠銷東南亞 鹽源縣農牧局副局長宋樞平告訴記者,鹽源蘋果初種于上世紀50年代末。 當時老百姓并不是很接受,到上世紀70年代,種植規模依然不大。 “上世紀80年代,為了鼓勵老百姓發展水果經濟,鹽源縣政府下發硬性文件,要求機關干部帶頭承包土地種蘋果,老百姓種蘋果,政府大量發放補貼。直到此時,鹽源蘋果種植規模才逐漸擴大。” “現在,鹽源蘋果的種植規模已經達到了40萬畝,種植戶有1.6萬戶,每年能出產50萬噸,年產值達到15億元。”宋樞平介紹,目前,鹽源蘋果經過多次科學引種、改種和嫁接技術的革新,已實現從栽種到收成只需要4年的目標,“大大降低了栽種成本和管理成本,一畝成年果樹的純收入超過一萬元。” 隨著交通的發展,鹽源蘋果的銷售也逐漸從國內市場發展到國外市場,再次沿著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賣到了東南亞。 “現在,鹽源蘋果有一半都出口到了東南亞市場。大量來自云南的老板,用大型貨車到鹽源裝車,然后通過鹽源運往西昌、攀枝花并抵達昆明,最后一部分前往西雙版納出境,一部分前往瑞麗進入緬甸。” 宋樞平說,目前鹽源縣仍然在進一步擴大蘋果種植規模,預計兩三年后,鹽源蘋果的種植面積能達到70萬畝,年產值超過20億元。 讀/史 潤鹽古道 南絲路上的鹽鐵運輸通道 川滇地區的商道自古繁榮,商道自古又與川鹽緊密聯系在一起,而說起歷史上四川的產鹽地區,鹽源不可不提。 一句“以鹽興城,因鹽禍亂”的話,也形象地描述了歷史上鹽源的處境。因為鹽的存在,這里商賈云集,十分繁榮。也是因為鹽的存在,這里成了各方勢力覬覦的地方。 此外,在歷史上,要把鹽源的鹽、鐵等資源運輸出去,主要還是依靠陸路。因此,南絲路上最重要的一條支路——“潤鹽古道”,也因此而生。 據史書上記載,從秦漢時期,朝廷就十分重視管理這里的鹽鐵生意,通過設郡設城,修路設驛站等方式來加強管理。 這條古商道,作為川鹽入滇的西線古道,其最主要路線是從西昌經鹽源、寧蒗到麗江,涉及范圍包括今四川鹽源、西昌、冕寧、德昌、攀枝花、木里,以及云南寧蒗、永勝、華坪、麗江等地。 在古時候,馬幫、背夫們出門時要帶足口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將這里的食鹽從鹽源背出,通過穿越山水的古道長途跋涉,運往四面八方。雖然這條古道相比其它線路更安全,但為了防搶、防盜等,運鹽者們還是常選擇結隊行走,相互照應。 到如今,這條古道早已沒落,昔日的車馬聲已不見,但在西昌至鹽源的綠馬堡古驛道的懸崖上,“潤鹽古道”的四個紅色大字仍然醒目可見。而在與其相距不遠的地方,便是一條寬闊的水泥公路,來自成都、重慶、雅安、西昌、昆明、大理、騰沖等全國多地的車流往來不斷,如南絲路一樣承載著運輸、交流的使命。 (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