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11:28 瀏覽量:26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春10月20日電 (李丹)金秋十月,秋風和煦輕柔。在長春市農安縣楊樹林鄉東白鸰村的田間地頭,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和青紅相間的蘿卜地、翠綠的白菜地構成了一幅幅多彩的豐收畫。
村路間,一輛輛滿載蘿卜、白菜的貨車穿梭其間……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當地農民今年迎來的第二次收獲。
東白鸰村村民孫金明這幾天一直在地里忙活著,還有幾個農民正在拔蘿卜、割葉子、挑撿、裝箱、裝車。“我這2坰地的青蘿卜和1坰地的紅蘿卜都開始收了,已經拉走了30多萬斤了。總共45萬斤的蘿卜,按一斤6毛賣的,收入能有20多萬元。”
這是孫金明今年的第二波收獲。孫金明家種了60畝地的珠蔥,今年7月收割完珠蔥后,他又在地里種上蘿卜。“蘿卜的成長期是60-70天,很快就能收獲。賣家都預定完了,蘿卜收上來裝車就直接發走。”他高興地說。
孫金明家有170多畝的耕地,兩輪種植下來,他的純收入能達到近百萬元。這其中高收入的秘訣,便來自于“一地雙收”的種植模式。
在東白鸰村村民孫金國的菜地里,放眼望去,一棵棵大白菜個大飽滿、翠綠鮮嫩,菜心包得嚴嚴實實,菜地里也能聞到誘人的清香。農民們彎著腰將白菜堆放在地頭,再將一顆顆的白菜裝上車。
“雖然種兩季比過去更忙更累,但是收入增加了,忙心里也高興啊,累點也值得。”61歲的村民孫金國說。
孫金國家有15畝的耕地,今年4月,他早早地在地里種植了大蒜,7月份收獲完,他又種植了白菜。“我這白菜產量能有十五六萬斤吧,現在已經拉走了3萬多斤,一天少說拉走3車。”孫金國說。
每年7月份,珠蔥成熟收獲,在耕地上再種上白菜、蘿卜、黃豆、芥菜等作物增加收入,農安縣楊樹林鄉東白鸰村600多坰耕地,眼下都采取了這樣的種植模式。
據農安縣楊樹林鄉東白鸰村黨支部書記李煥新介紹,東白鸰村有村民1607戶,全村還有30個“農村經紀人”,農民種植的農作物銷路不成問題。如今,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腰包越來越鼓。“蘿卜一般銷往黑龍江等地,之后轉外貿出口。芥菜一般都銷往南方的城市。”
“一坰地毛蔥收入達到9萬多元,白菜收入達到3萬多元。農民一坰地收入總共能達到12萬多元。按照種植成本6萬元計算,也就是說純收入能達到6萬多元。”李煥新說,過去當地農民種植玉米等作物一年只能收獲一季,而一坰地玉米純收入頂多1萬元,按照“套種”模式的一坰地收入能夠高出傳統玉米種植6倍左右。
在哈拉海鎮田家屯,當地“三辣”(珠蔥、大蒜、辣椒)種植聞名全國,三辣農戶采用的都是這種“一地雙收”模式。“三辣”生長期短,100多天即可收獲。珠蔥旁邊的隔壟是早白菜,大蒜一側隔壟則是黃豆。
采取套種模式,農戶的經濟收益有多大?當地農戶算了這樣一筆賬,“套種白菜每坰地產量六七萬公斤;套種黃豆,每坰地的收益也能近1萬元,加上壟溝里補種的秋蘿卜收入,平均每坰地增收2萬元至3萬元不成問題。”
在哈拉海鎮當地,農戶大多從6月中旬開始套種白菜,6月下旬套種黃豆。白菜行情好、效益高,黃豆價格穩、不愁賣,兩種作物搭配“珠蔥、大蒜”進行套種對農民來說是最劃算的。
現在,農安縣有上千畝土地實現“一地雙收”。農民收入得到越來越好的保障。根據農安縣官方數據顯示,農安縣上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9元,同比增速7.4%。農安縣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7760元,同比增速8%。
今年以來,農安縣強化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抓農業結構調整、農牧融合,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積極落實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創造農業品牌,擴大名優農產品的市場份額,培育“訂單農業”,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的步伐。(完)
上一篇:武漢506家學校食堂建成“互聯網+明廚亮灶” 后廚實現全程實時查看
下一篇:[食品安全消費提示]您吃的巧克力真的是巧克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