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14:10 瀏覽量:10603 來源:食品網
為扎實推進宜賓市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工作,譜寫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新篇章。近日,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宜賓市司法局聯合印發了《宜賓市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覆蓋到全市每個行政村。
《方案》提出,從2022年開始,每年組織一次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認定工作。重點從有村組干部、鄉村人民調解員、網格員、黨員及發展對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致富能手、返鄉創業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的家庭中遴選,優先選擇有“法律明白人”的家庭。到2022年底,實現50%的行政村至少有1戶學法用法示范戶;到2025年底,實現所有行政村100%全覆蓋;到2035年,每個行政村形成一支素質高、結構優、用得上的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隊伍,學法用法示范戶數量持續提升、工作成效顯著。
《方案》要求,要加大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力度。一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學法用法培訓。將農民學法用法內容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課程,運用法治教育基地、法治講堂、田間課堂、農民夜校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培訓;結合法律進村入戶等宣講活動,采取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形式,對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開展現場教學;依托全國智慧普法平臺、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及法律網絡培訓平臺等,組織在線學法用法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二是開展執法機構與示范戶“結對子”活動。將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工作作為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具體舉措,農業法制機構和綜合行政執法人員采取包區包片等方式,深入農村全覆蓋與學法用法示范戶“結對子”,開展以案釋法、以案說法,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育指導和跟蹤服務。三是建設符合農民群眾需求的農村法治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農村文化禮堂、法治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和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法治驛站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法治展館等具備法治普及功能的單位機構,依托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農村法治教育基地,多形式、多途徑創造平臺,更好地服務農民群眾學法用法。(周小龍、李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