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10:57 瀏覽量:1112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顧雨霏
“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如何開展?如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如何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在3月8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分別就當前熱點問題,回應了社會各界的關切。
肖亞慶:不斷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穩住了工業就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1—2月,工信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進行了密切跟蹤調度。“數據顯示,1—2月,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去年四季度的穩健態勢,但也要看到,工業經濟還存在著來自原材料價格、物流運輸等方面的挑戰,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造成影響。”肖亞慶表示,下一步,工信部要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
一是把中央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扎扎實實落細落到位。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穩定提振工業經濟的政策,為了貫徹落實好這些政策,各地出臺了很多配套政策。這些政策既有減稅降費的大措施,也有加計扣除、鼓勵創新、鼓勵增加出口、鼓勵提升消費的具體舉措。工信部將與各部門共同把這些政策解讀好、宣傳好、貫徹落實到位。
二是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卡點,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大宗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問題,影響了一些企業或行業的發展,工信部將做細做實各項工作,使得供應鏈暢通、產業鏈完整,發揮好產業門類齊全優勢。
三是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升級。要在綠色低碳發展、制造業水平提升、工業整體能力提升、工業核心能力提升方面進一步下功夫。
此外,要積極創辦一流企業,使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有明顯提升,為穩定工業經濟起到帶頭作用、示范作用,帶動工業經濟的整體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此,工信部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中小企業中所占比例雖然不高,但去年其營收增速、利潤率和發明專利成果占有量分別達到了規上工業中小企業的2.2倍、1.4倍和3.4倍。”肖亞慶介紹,下一步,工信部將進一步擴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規模,在已有基礎上,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創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路徑,增加數量。今年,計劃培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3000家以上,帶動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萬家以上,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不斷壯大。
“中小企業占企業總量中的絕大多數,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政策、創造的環境,要擴大到廣大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從而支撐工業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肖亞慶表示,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的發展和壯大,要把這些政策要求和已經取得的實踐總結好,并推廣下去,支持更多的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王志剛:推動科技政策扎實落地
“過去一年,科技工作對推動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志剛介紹,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在產出方面,推動一批高新技術成果的同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7萬億元,大大超過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我國國家創新指數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達到了去年的第12位,提高了22個位次。
“政策是導向,政策是動力,政策也是保障。”王志剛指出,今年要完成好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任務,必須把科技政策扎實落地這項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一是要從綜合集成、系統部署來抓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部要把要落實的任務列出清單,抓好落實。
二是要抓重點抓落實。要抓住一些重點工作,基礎研究、前沿探索為技術創新提供源頭活水,是基礎性、前沿性、關鍵性的邏輯起點,科技部把基礎研究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圍繞“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開展攻關;要優化創新生態,在創新環境上來抓落實,在政策、法律方面要進一步優化,以科技人員為中心,圍繞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等重點來推動落實;要從人才這一關鍵來抓落實,科技的活動主要是人的活動,需要一批掌握著高技術的人才投身科技、熱愛科技,并且在科技上大有作為。要讓青年人有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科技創新的舞臺上一展身手,推動國家事業和個人成長共同進步,要適當放寬女性科學家在青年項目申請中的年齡限制。
三是要各方形成合力抓落實。把各部門、地方、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科技方面聚集千軍萬馬,共同把中國科技事業推向高潮。抓落實最后檢驗的效果,就是要能看到通過抓落實涌現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讓廣大科技人員有更多的獲得感。
企業是市場主體,走創新發展道路,市場主體必然要成為創新主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創新決策、創新組織、創新投入、創新成果的轉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企業在創新能力、創新水平、創新貢獻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王志剛介紹,投入方面,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其中76%為企業投入,投入強度非常大;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在3.7萬億元的技術合同交易額中,90%來自企業;研發組織方面,79%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企業牽頭或者企業參與。原來企業更多的是技術改造,現在在技術創新、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方面,企業也逐步成為主力。
“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志剛表示,高科技企業要成為市場經濟主體的關鍵力量,要讓企業承擔更多的科技項目,讓企業能夠有更好的政策環境;要引導企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要求,既考慮國家導向,也考慮企業發展、市場回報,在這些方面實現共贏;要鼓勵企業聚集更多的人才,在產學研聯盟中發揮牽頭作用,帶動更多的大學、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業共同創新。
王志剛強調,創新不問出身。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能作為創新的主體。大型科技企業重點在于怎么牽好頭,怎么當好盟主、當好鏈長;中小企業重點在于通過科技創新能夠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此外,要通過國家高新區來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在國家高新區里,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3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高科技企業必然產生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共同關注,為企業的發展創新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王志剛如是說。
李國英: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1月,《“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這是國家層面首次編制實施水安全保障規劃。其目的在于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關于水利發展的部署要求,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規劃》的總體目標為“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結合水利發展的實際,進一步解構為四個次級目標:一是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二是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三是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四是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和治理能力。為了實現目標,《規劃》確立了六項重點水利任務: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二是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三是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四是推進智慧水利建設;五是建立健全節水制度政策;六是強化水利體制機制法治管理。
“自古以來,我國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由此帶來水旱災害多發頻發重發。”李國英表示,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目標是以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水安全保障。
李國英指出,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要把握三項基本原則:一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二是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三是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
“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重點是把握好‘綱、目、結’三要素的謀篇布局。‘綱’主要是指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干輸排水通道,這也是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目’主要是指區域性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結’主要是指具有控制性地位、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資源調蓄工程。”李國英介紹,通過“綱、目、結”三要素的科學布局、建設和完善,建成后的國家水網將具備“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