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11:02 瀏覽量:18187 來源:中國食品報
在保住“油瓶子”這個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問題上,中央接連釋放出強有力的信號。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將“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曾強調“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在3月18日召開的擴種大豆油料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強調,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擴種大豆油料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來抓,切實壓實工作責任,強化保障措施,加強統籌協調,完善落實機制,確保大豆油料面積和產量持續增長。
國家做出這些重大工作部署,是因為糧油安全事關大局,而目前我國的大豆自給率低,主要依賴進口,油料供給被“卡脖子”的風險不斷加大。
“讓中國‘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提出,一是積極恢復東北地區的大豆面積,二是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三是積極發展油料生產,通過多油并舉、多措并施,經過5—10年的努力,爭取大豆和油料的自給率能夠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對外依存度高
油料供給現隱憂
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實現了十八連豐,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的油料供給存憂。2021年,中國植物油脂需求在3650萬噸左右,然而國內油料作物所壓榨的油脂產量只有2200萬噸。這意味著,中國的植物油脂自給率只有60%。以大豆油為例,大豆油所用的加工原料大豆從目前來看主要依賴進口,2021年國產大豆為1640萬噸,進口大豆為9651.8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85.5%。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室主任王秀東表示,當下我國大豆產需缺口不斷擴大,進口量不斷攀升,飼用蛋白和食用油對外依存度和進口集中度居高不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國內居民消費升級,肉類消費剛性增長,大豆需求仍會保持增長態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飼用蛋白和食用油自主保障水平,才能牢牢掌握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大豆進口量從2005年的2659萬噸增至2021年的9652萬噸,2020年甚至突破1億噸大關,自給率從2005年的38.1%降至2021年的14.5%。
王秀東表示,為保障我國食物自主安全,大豆自給率應不低于30%,其他油料作物也須增加生產。為此,未來15年,大豆需增產2000萬噸以上。
除大豆油外,國人所消費的棕櫚油100%依賴進口,菜籽油進口依存度也達50%左右。之所以中國在油料作物中對外依存度如此之高,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的18%,然而耕地面積卻只占9%左右。國家重點保障小麥、水稻兩大口糧的自給率能夠實現100%供應,此外還需保證瓜果、蔬菜等供應,因此本就有限的土地難以種植足夠的油料作物。中國每年進口1億噸左右的大豆,以國內大豆單產水平來換算,需要新增7.7億畝耕地才能滿足國內豆油需求,如果考慮菜籽油、葵花油進口,所需耕地將超過10億畝。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舉例稱,中國曾是傳統的花生出口大國,不過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國產價格、質量等競爭力不足,花生出口量不斷下降,進口量快速上升。由于油料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國內油料產業受到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與此同時,中國的油料產業仍存在著機械化生產水平偏低情況,缺乏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品種,加工技術過程長、損耗大,加工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產品附加值不高,單產、含油量與世界其他國家優異品種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低。
增面積、提單產、找替代
多管齊下保障“油瓶子”安全
目前,受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及南美大豆減產預期影響,美國豆油、馬來西亞棕櫚油期貨價格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自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國際通脹情況嚴重,疊加2021年至今全球農業氣候因素不利,油脂價格大幅飆升。今年春節后,國際形勢動蕩,黑海地區價格較低的葵花籽油出口受阻,再加上國際原油價格上漲,這些都再度推高全球油料油脂價格。由于油料作物對外依存度高,這意味著中國并不掌握食用油脂的定價權,油料油脂進口容易受到國際價格波動的影響。
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是解決油料作物產量問題的主要辦法,對于我國而言,這一辦法有機遇也有挑戰。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和產油大縣獎勵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曾公開表示,自2003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已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點,截至2021年,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00多萬畝,該模式已基本成熟,這也是2022年農業農村部在擴大大豆油料生產中主推的技術措施。
“只要國家重視,通過努力5—10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一技術,實現大豆增產是沒有問題的。”據農業農村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組長、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測算,凡種植玉米、大豆的產區都可采用帶狀復合種植,如果能夠通過技術推廣,完成80%也就是5億畝玉米產地采用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則能實現大豆增產6000萬噸,極大地提高大豆自主權。
提單產是提升油料產能的另一途徑。王秀東表示,一方面,加快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加強大豆生物育種研究,充分挖掘利用優良技術,提升分子育種和基因組設計育種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公共財政對大豆科技的投入力度,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創造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環境。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曉君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大豆種業發展:一是加快生物技術產品創新,挖掘育種價值新基因,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制約,面向產業發展需求,研發多基因疊加、多性狀復合新產品研發;二是加快產業化后端抗性治理研究與體系建設,建立中國特色的抗性治理體系,防止靶標生物或除草劑抗性加快;三是鼓勵企業開展生物育種科技創新,通過組建科企創新聯合體,促進生物育種成果加速應用;四是建立生物育種全流程產品管理體系,加強產業化后期市場、加工、流通、貿易等環節的監管。
除了發展大豆生物育種技術提高產量,在田間管理、農機具提升等方面,也有提高單產的機會。據了解,作為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制定了《2022年黑龍江省大豆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從合理輪作、高標準整地、種子精選及處理等方面支招大豆生產,為該省大豆生產穩步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實現高產,優良的品種和科學的種植管理缺一不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近些年,國家支持大豆育種投入,在大豆良種方面有了一定進展。同時,通過水肥一體、大豆輪作等方式,不僅提高了土地質量,同時也更好地實現了單產增產。
尋找可替代性油料作物,不僅具有提高油料作物產量的現實意義,從保證安全的角度出發,我國也需要開發自主可控的油料作物。
目前,在大豆失去掌控權的情況下,我國可以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花生被寄予厚望。業內人士透露,在我國,花生在種植面積、單產量、總產量、出口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國內花生的育種、栽培、深加工都能做到全球一流水準。發展花生產業不僅可以填補我國食用油缺口,減少對轉基因油料油脂進口的依賴,而且還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董文召表示,我國自主掌握花生的育種、榨油話語權,且花生的出油率和單產都高于大豆,因此花生是食用油安全的一個重要保障。不過,實現油料作物的轉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經濟效益。目前國內無論是花生還是大豆,其價格與美國進口大豆比較不具備價格優勢,油料作物難以取得經濟效益,影響了種植端的熱情。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國內的油料作物還是需要進口和開拓多元化油料來源并舉。一方面,穩定大豆進口,滿足國內養殖和部分豆油飲食人群需求;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多種油料作物種植,并提高單產、出油率,保證我國“油瓶子”的基本安全,滿足消費日常所需。
趙皖平建議,要在目前中國收集保存共計3.2萬余份油料種質資源、構成油料種質資源本底基因庫的同時,進一步做好品種改良,系統整理、性狀鑒定、基因分析等工作,積極選育優質、高產、高油、抗病的品種;同時,普及播種、收獲等機械方式,有效融合農機農技,在旋耕、滅茬、開溝、施肥等方面進行聯合作業,突破智能化作業關鍵技術。改良大型油脂企業油料加工的整體工藝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先進的加工裝備;此外,還要強化科學布局,做到統籌兼顧,重點支持油料優勢區域和優勢品種,有效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提高花生的產量、品質及抗性。
(韓松妍 綜合整理)
上一篇:從2012年1085.7萬戶增長到2021年4457.5萬戶 民營企業數量10年翻兩番
下一篇:希望從飲食中獲得安慰 消費者愿為情緒價值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