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15:40 瀏覽量:18625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最近幾年,中國咖啡市場快速發展,消費量逐年遞增,2010—2020年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相比火熱的咖啡消費端,我國咖啡生產端顯得比較“佛系”。我國生產出來的咖啡大部分作為原料產品供給國內外連鎖品牌,少部分做精品咖啡和自有品牌,產品議價能力和品牌知名度都較低。面臨這種困境,云南作為我國重要的咖啡生產和出口大省,是如何帶動中國咖啡產業融入國際市場,抓住咖啡消費增長機遇謀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鏈接”世界的窗口
我國咖啡種植面積和產量不到全球的2%,大陸地區主要種植區域集中在云南和海南。其中,云南為主產區,咖啡面積、產量和產值占到全國的98%以上,種植品種為世界主流的小粒種咖啡阿拉比卡。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1年云南省咖啡種植面積約139萬畝,產量約11萬噸。
在云南,咖啡的“國際性”格外突出,根據紐交所期貨價格了解當下咖啡豆的價格,幾乎是所有咖農的常識。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及制品累計出口1.57億美元,絕大部分咖啡由云南出口到國外。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代理副總經理劉海峰說:“云南尤其是普洱正屬于阿拉比卡咖啡的‘黃金種植地帶’,在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很多國際咖啡品牌的入駐。同時,這些品牌帶來的技術理念和標準體系,也對云南咖啡的外向型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
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已成規模的種植基礎也引起了國際品牌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全球咖啡消費市場急劇擴大,原有的南美等咖啡產區已不能滿足巨大的需求,以雀巢為代表的國際咖啡巨頭將目光移向云南。1988年,雀巢公司選擇普洱市作為咖啡種植地;1992年,在云南省成立咖啡農藝服務部門,并培育出適合當地土壤條件和氣候的咖啡種子,為咖農提供技術建議,以提高其咖啡豆產量和品質。2009年,星巴克推出首款采用云南優質阿拉比卡咖啡豆調配的綜合咖啡;2010年,與云南省簽署合作備忘錄,投資推動云南咖啡產業發展。
雀巢、星巴克帶來的國際標準和市場要求,進一步推動了云南咖啡業的規范化種植,提升了當地的咖啡種植技術和產品品質,同時吸引了伊卡姆、紐曼、路易達孚、索克菲納、沃爾等全球知名采購商陸續入駐云南進行原料采購。通過原料供應,云南咖啡融入國際市場咖啡供給體系,并隨著國際品牌和咖啡文化在中國消費市場的普及,慢慢為中國消費者所了解。
咖農議價能力待提高
《2020年云南省咖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云南省咖啡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83.15萬畝,但之后因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面積逐漸減少至2020年的149.69萬畝。在很長一段行業低谷時期里,咖農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賣出的生豆價格僅為每公斤12—13元,即便不算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也只是個“保本價”,毫無利潤可言,這也直接導致了云南部分咖農在新一輪咖啡價格大漲之前,砍掉了不少咖啡樹,改種四季豆和其他經濟作物。
云南咖農對收購價格的反應非常敏感,即使不砍樹,對咖啡種植的投入也會減少。“過去幾年我們普洱市的咖啡平均單產在下降,去年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60多萬畝,產量4.6萬噸,平均每畝單產76公斤左右。如果管理稍微好一點,每畝單產100公斤以上都是正常的。”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永剛說。
因為產量不高還不穩定,我國也很難建立起更有利于咖農的中遠期咖啡交易體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侯媛媛談到,我國目前的咖啡交易制度,屬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貨交易,因此每年云南咖啡豆的價格波動期也僅限于眼下的采摘季,但也許這期間國際市場上咖啡豆交易價格并不高。像巴西、哥倫比亞這樣的咖啡生產大國,擁有大量庫存。由于中遠期交易體系的建立,在沒有咖啡豆采摘的季節,依然能夠銷售咖啡豆,保證周年交易。“不能長線交易,就只能接受眼前的現價。”侯媛媛說。
此外,云南咖啡豆從種植到收購尚未建立起與市場對應的標準化的品質體系,每次云南咖啡豆在進行交易時,都要與當年的巴西咖啡豆進行對比,如果品質比巴西咖啡豆好,則可以賣得比它稍微貴一點,反之定價要比巴西咖啡豆低。
另一個目前云南咖啡豆缺少“定價權”的原因,則是多年以來全球咖啡烘焙行業已經形成的慣例。消費市場上最常見的意式拼配咖啡,在烘焙時不單獨使用某一種咖啡豆來進行加工,而要將云南豆、巴西豆或哥倫比亞豆拼配起來進行烘焙。這也直接導致了云南咖啡豆在貨源方面并非不可替代。
將發展目光放長遠
盡管云南咖啡產業仍存在不少短板,面臨不少挑戰,但近年來面對國內巨大的咖啡消費市場和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云南咖啡也在積極探尋出路。
2008年,云南本土企業——德宏后谷咖啡集團正式宣布停止對雀巢的原料供應,開始生產速溶咖啡。2010年之后,以云南咖啡廠、愛伲、中咖、景蘭等為代表的加工企業開始精深加工,正逐步改變以往僅以生豆進行交易的市場局面。
2014年,云南咖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掛牌成立,有力促進了云南精品咖啡的發展。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運用“產業+互聯網”的思維,改變原有咖啡初級農產品銷售模式,建立了以精品咖啡競價拍賣、大宗商業咖啡訂單交易、咖啡合同倉單交易為重點的創新經營方式,為咖啡行業提供了一個信息公開、交易公平、服務完善、手續快捷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在此交易的咖啡,被運往國內咖啡消費城市并出口到了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烏克蘭等30多個國家,逐步成為云南咖啡產業面向國內國際的重要產業平臺和窗口。
“雖然雀巢、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巨頭很早就來云南收購咖啡豆,但是七八年前,很多大城市里稍微有名一點的咖啡館,很少會說自己用云南生產的咖啡豆,甚至對云南咖啡有一定偏見。”劉海峰回憶道。如今,隨著云南咖啡產業鏈的整體提質升級,消費市場對云南咖啡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斷提升,曾困擾云南咖啡多年的“失語”困境正逐漸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云南咖啡也在重新定義自己與國際咖啡社會的鏈接。“疫情之前,我們連續多年帶領企業到國外參加展會、走訪烘焙商,讓咖農咖企進一步了解市場需求,也讓市場購買者更加熟悉中國產區。”劉海峰說,從前云南咖啡初級產品出口后,在海外經過精深加工,再貼上別人的品牌出售,咖啡的價值已經翻了幾十上百倍,利潤大頭都落入了別人的腰包。偏居一隅的云南咖農和咖企只盯著眼前“一粒咖啡豆的錢”,對背后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新趨勢新變化知之甚少。這種狀況必須要改變。
形成良好的產業鏈
今年二三月,中國咖啡消費品牌異常活躍。隨著代言人——冬奧冠軍谷愛凌在國內的人氣高漲,瑞幸咖啡不斷圈粉新的年輕人,以更加亮眼的姿態活躍在國內消費市場;中國咖啡館獨角獸Manner勢頭正勁,宣告在10座城市完成了200+新店齊開的小目標;中國郵政和狗不理包子下場加入咖啡賽道,準備跨界輸出……
根據劉海峰的觀察,2016年之后,作為中國咖啡出口主體的云南咖啡出口量不斷遞減,由2017年的5噸多已經減少到2021年的3噸左右;而中國咖啡的進口量則不斷增加,2021年中國咖啡豆進口量為12.27萬噸,較2020年同比增長74%。“這說明我們國內的咖啡消費市場越來越大,云南咖啡在國內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
侯媛媛認為,對于云南咖啡來說,穩定產量和提升品質仍是最關鍵的兩點,而打造自有品牌、發展精品咖啡莊園文化、創新交易制度等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今年巴西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同時又是咖啡‘小年’,咖啡產量減少30%。而在云南,因為粗放式的管理和經營,一個普通的自然災害就可能讓咖啡產量減少20%—30%。”她說。
劉海峰提出,在咖啡生豆方面,通過品種改良提高精品咖啡的產量,通過拍賣等形式提升精品咖啡的價值,都能為廣大咖農能帶來更高收益。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要加強良種推廣,支持全省咖啡產區品種改良和更新換代,大力推廣薩奇姆、鐵畢卡、波邦、瑰夏等優質咖啡品種。根據云南省最新產業規劃,要將云南打造為全球重要的精品咖啡生產基地。到2025年,全省咖啡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咖啡生豆產量穩定在15萬噸,其中精品咖啡比重達到20%以上。
云南省委、省政府也在積極通過招商引資和成立咖啡產業集團兩種方式,拓展咖啡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努力讓更多精深加工留在當地。在產業集群方面,云南精品咖啡加工園區已于2016年在普洱市開工建設。這項投資4億元、占地92.4畝的項目構建了標準化的倉儲、粗加工、精深加工、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電商孵化、企業培育、咖啡烘焙、調味中心等功能。園區將于今年全部完工,預計年產值將達50億元,成為亞洲第一個專業的咖啡全產業鏈產業集群。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