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15:47 瀏覽量:3004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國。種質資源是種業自主創新的戰略性資源,保護和利用好種質資源是畜禽種業的基礎和源頭。隨著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國內消費者膳食結構中牛、豬、雞及水產品等蛋白類食物的比例不斷增加。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主要畜禽和水產養殖核心種源自給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分別達到了75%和85%,尤其是肉豬的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了90%。不過,國外的蛋雞和奶牛核心種源占我國商品蛋和商品奶的份額比較高,分別為40%和60%。雖然主要畜禽核心種源的一些地方品種風味和適宜性強,但飼料轉化率、產品品質(比如瘦肉率等)及生長周期等與國際優勢種源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種業在基因資源挖掘和優異種質創新的理論、技術及方法原創等方面滯后于一些種業強國,仍處于“跟跑”階段。“未來,我國農、畜產品的自主供給面臨極大風險與挑戰。”劉昕說。
如何補齊短板,提升畜禽種業市場競爭力,劉昕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重視畜禽種質資源挖掘和創新利用。重視系統謀劃和全面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大力推進種業創新攻關,進一步完善建設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加快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快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探索以活體原位保護為主、靜態冷凍保存為輔的保種思路,構建保種場、種護區、基因庫相配套的資源保護體系,為畜禽種業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健全創新評價體系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我國種業創新領域的人才和成果評價,尤其是優異種質資源、優良品種和核心種源等成果評價,過于注重論文、專利、品種數量和獎項,優異種質挖掘與創新、品種選育與創制、新品種繁育與推廣應用的創新產業鏈之間難以聯合,上中下游、育繁推、產學研等之間難以融合,嚴重影響了大品種及有市場競爭力的好品種等創制種業的商品化、集團化和專業化。因此,需要加強種業創新人才和成果的評價體系建設,建立更為寬泛的成果評價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建設,健全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和完善產權歸屬制度及成果收益分配機制,加大對一些理論與基礎技術研發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種業人才的創新活力,加強畜禽種源繁育利用、銷售、推廣應用的產權保護。
三是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畜禽育種技術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健全種業政策支持體系,重視建立長期穩定的畜禽種業財政支持保障機制,支持畜禽育種的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對育種基礎性研究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注重功能型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打通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通道,設立畜禽育種技術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在產學研用一體化中發揮企業在畜禽育種技術創新中的作用;高度重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拓寬人才成長空間,盡快打造一批能夠勝任重大項目需要的畜禽育種技術科技創新產業領軍人才與工程技術關鍵人才;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員與種企緊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業化畜禽育種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切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商業化育種水平,顯著提升我國畜禽種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