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15:13 瀏覽量:25174 來源:中國食品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的糧食從哪來?“我國現在大中型灌區有7000多處,有效灌溉面積5.2億畝,這是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主要產區,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近日舉行的2022年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拓展灌溉面積、推進灌溉信息化建設……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灌溉輸配水工程,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利是糧食生產的命脈
糧食生產的關鍵之一,在于耕地灌溉面積。拓展灌溉面積,水利設施建設先行。
“有收無收在于水”,種糧大戶楊寶麗對此感受格外深切。“弱苗轉壯,關鍵就靠這遍水肥。”在河北省成安縣北鄉義鄉路固村地頭,楊寶麗正忙著春灌,“去年小麥晚種了20天,麥苗明顯矮了一截,松土、鎮壓,最關鍵還得把地澆透,小麥拔節才有后勁兒。”水渠連著田壟,水緩緩淌進麥田,楊寶麗舒了口氣,“多虧通了水渠,不用再眼巴巴盼水,200多畝地幾天就能澆完。”楊寶麗細數變化,“現在咱用的是漳滏河灌區的水,老話說‘河水養田’,一點也沒錯。從用井水到用河水,地里堿子少了;從拉水管到通水渠,不用沒日沒夜守著,灌溉不再‘卡脖子’了。”為澆地忙碌的,還有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處用水科科長呂樹峰,“農民用水有需求,灌區全力保障。”3月初,灌區工作人員逐條水渠、逐座閘門檢修,不斷優化供水計劃,確保清水及時輸送田間。今年小麥促弱轉壯任務重,灌區已經供應農業灌溉用水1.02億立方米,灌溉農田128萬畝。
春灌是夏糧豐收的關鍵一環。一座座水庫,一條條水渠,一片片灌區,織密水網,連起了千家萬戶,豐收水暢流廣袤田野。水利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耕地灌溉面積由9.37億畝增加到2020年底的10.37億畝。與此同時,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18萬億斤增加到2020年的1.34萬億斤。
近30年來,我國農業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維持在約3400億立方米,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56%左右。在灌溉面積擴大、糧食總產量穩步增加的情況下,農業用水總量基本維持穩定,節水灌溉功不可沒。
從大水漫灌到刷卡取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貴州省龍里縣灣灘河灌區已成現實。看到灌溉條件改善,灣灘河鎮灣寨社區居民劉志海立即拓展水稻種植面積,從10畝增加到了40畝。“田邊有水樁,要用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有智能設備精準計量。”劉志海說,以前農田用水不穩定,稻谷畝產最多800斤,如今智能灌溉,節約了30%的水,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畝產達到了1200斤。水利信息化建設在湖北漳河灌區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沿著漳河灌區總干渠渠道行走,幾步之遙就有許多測、視、控一體化設備。正是這些設備對每一條渠道、每一片農田精準“把脈”,對水資源實現在線監測、動態模擬、合理調配管理。“以前得在各個村組跑,安排灌溉用水,通過信息化改造后,開閘放水可以用手機或者電腦遠程控制。”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員楊長宇說,通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漳河水更迅速、低耗、高效地輸送給漳河灌區260萬畝農田。
據水利部統計,2012年以來,我國節水灌溉面積已由4.68億畝增加到2020年的5.67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由2.12億畝增加到2020年的3.48億畝,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糧食生產的基礎是耕地、關鍵是種子,科學規劃好水利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種子潛力。所以,水利是糧食生產的命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康紹忠介紹,利用灌排等水利設施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優化和改善周邊耕地的種植情況。例如,由傳統的灌溉模式轉變為現代化節水灌溉模式,可有效提高灌溉面積和優化灌溉效果,節約水資源,提高糧食產量;現代節水灌溉技術取締了傳統的農渠、毛渠,減少了對耕地的占用,相對提高了耕地面積;通過現代水利工程技術和設施,改造我國南方地勢低洼區的低產田,改善土壤結構和作物生長環境,可以增加耕地面積,維持耕地平衡。科學規劃好水利也可提高種子潛力,利用水利工程和相關措施把農田土壤水分控制在農作物最適宜生長的范圍,可以促進作物生長,使作物優質高產,把種子的潛力發揮到更高水平。
加快推進灌區現代化升級改造
“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37億畝,占耕地面積的54%。而在這54%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的經濟作物。”魏山忠表示,糧食要穩產,無疑灌區建設極為重要,尤其大中型灌區。
“灌區發展依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穩定發展的短板之一。”康紹忠介紹,我國現有灌區工程設施大多建于20世紀50至70年代,雖然20世紀90年代啟動了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但由于長期投入不足、灌區管理效率偏低、創新能力不足、用水監控體系尚未建立、貫徹適水發展理念不夠、盲目擴大灌溉面積和引用水量等原因,灌區綠色發展和生態健康面臨嚴峻挑戰。
如何加快推進我國灌區現代化升級改造?康紹忠提出,首先,應科學制定國家和區域灌區現代化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確定不同類型灌區的現代化改造標準,積極推進適合我國國情和農業現代化需求的灌區現代化,推動灌區管理者和勞動者的現代化,提升其掌握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與經營管理水平;其次,要推動形成灌區投資收益保障機制;再次,要加快推進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建立灌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通過政策引導打造包括政府、企業、科研院校、農戶、金融機構、市場、創業者深度融合的現代灌區利益共同體,創新灌區現代化建設與管護模式。此外,還要不斷強化創新驅動灌區發展能力建設,促進灌區現代化改造與高質量發展,構建華北節水壓采、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南方節水減排的綜合解決方案,形成可推廣、可復制、標準化的區域農業綠色高效用水發展新模式。
目前,灌區建設和改造已被提上日程。在2022年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水利部強調,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的脫貧地區,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大中型灌區開展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湖北蘄水等大型灌區。
“今年,水利部將從兩方面推進灌區建設和改造工作。”魏山忠介紹,一是要加強現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改造。有些灌區可能修建年代已久,今年水利部準備實施大約90處大型灌區、480多處中型灌區改造,完善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和計量監測設施,推進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2500余萬畝。同時,還要做好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銜接,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要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做好銜接,優先將這些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做到旱能灌、澇能排。此外,水利部還將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大中型灌區,打造一批現代化數字灌區。
二是要積極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要加快在建大型灌區的建設,促進盡早建成發揮效益。同時,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新增儲備灌溉耕地潛力大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這些項目實施完成后,可以增加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2500萬畝左右。此外,水利部還計劃結合引調水和水源工程建設,謀劃再改造、再新建一些灌區,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顧雨霏 綜合整理)
上一篇:以穩就業穩物價支撐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下一篇:把食育課堂“搬”進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