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13:28 瀏覽量:10963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訊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日前以視頻會議方式,在北京舉辦了畜禽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監測防控前沿技術研討會。該技術榮獲2021年度長城食品安全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畜禽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監測防控前沿技術應用研究作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應用性研究課題項目,于2010年啟動,已形成全國動物性食品微生物風險監測分析平臺。該平臺已覆蓋全國99.13%的區縣級行政區域,10余年來共監測畜禽食品13.5萬份,獲得監測數據57.6萬條,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畜禽食品微生物監測報告15份,全局性掌握了我國畜禽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特征,為防范食源性疾病暴發揮了重要作用。配套使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作為工作手冊已在多部門應用,提高了檢驗時效性,節約了人工成本。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一室主任楊大進指出,獲獎是對以往工作的承認,如何借助已經取得的成果并將其進一步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此項技術自開展研究應用以來,對推進我國畜禽食品致病微生物監測防控工作的效率及精準度已體現出非常好的實際應用價值,希望此項研究能夠在與相關大專院校和企業的聯合下圍繞研究重點,加快研發和推廣應用速度,為我國畜禽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防控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彭子欣針對具體研究內容及其工作現狀進行了介紹。目前,我國在開展畜禽食品安全防控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致病微生物污染和抗生素耐藥性仍是需要下大力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這主要與動物養殖端使用抗生素、生產和銷售過程缺少微生物有效控制等有關。針對上述問題,項目團隊從畜禽食品生產源頭入手,對致病菌污染及抗生素耐藥性開展控制技術研究,研制了多項畜禽用致病菌快檢方法,對致病微生物的污染來源、傳播途徑和流行特征開展深入表征。推進技術成果的轉化,也將促進技術在應用環節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整體上提高畜禽食品安全監測的效率與質量。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羅云波在研討會上指出,此項目在技術研究與應用平臺專業的基礎方面做得比較扎實,為社會應用與提升項目的國家認可打下良好基礎,從技術到產品、從收集信息到提出政策建議,對開展畜禽食品致病微生物監測防控提供了科學的支撐服務平臺,該項目接地氣、實際應用價值強。項目獲得2021年度長城食品安全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也說明了對其作用和效果的認可。當前,我國食品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不少,但轉化率還不是很高,還需要加強與國家層面有關單位聯系,獲得更多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資助,并深入企業應用。爭取國家出一點、企業投一些,確實把這樣的好技術、好項目從技術層面轉化到社會政企工作應用層面,為我國乃至全球畜禽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領域需要的監測防控工作提供前沿技術支撐。
中國食品報社副總編輯粘新表示,中國食品報社長期關注畜禽食品致病微生物監測技術前沿科技發展動態,也多次報道過類似的科學技術成果。該項目具有行業領域的領先性、代表性、技術前瞻性。同時,他建議項目主管方及研究團隊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廣度,通過多種媒體平臺讓國家、企業、社會等各層面對項目的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給予更多關切、關心、支持,中國食品報全媒體也將發揮好行業權威新聞媒體的行業影響力,積極對項目進行宣傳報道,希望各方加強協作合作,共同推進科學技術成果在社會各層面的轉化。
長城食品安全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副秘書長王子丹提到,項目未來要做好落地推廣,長城食安獎秘書處將積極協助做好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推進項目向國家層面的獎勵推薦申報。今年,長城食安獎秘書處將與國家相關媒體中國食品報全媒體、新華網等聯動開展歷屆獲獎項目宣傳報道活動,開展成果轉化試點工程,推動長城食安獎獲獎項目成果轉化。
參會其他專家就此項目今后如何擴大技術合作范圍,提升技術創新力,并進一步尋找技術創新點,將成果轉化,形成今后可廣泛使用的標準等提出了建議。
專家認為,畜禽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監測防控前沿技術應用研究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和社會各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從“農場到餐桌”的多維度、全鏈條食品微生物風險監測分析及防控一體化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對于發現畜禽食品安全隱患、掌握致病微生物污染變化趨勢、支撐開展風險評估和標準制修訂、控制致病微生物污染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應用前景廣闊。
(陳燚 王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