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14:14 瀏覽量:11017 來源:食品網
近年來,宜賓市翠屏區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加強基層治理,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為重點,改革提能級,實踐促創新,發展強治理,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最大限度激發農村經濟活力。
以完善基層治理為基礎,激發集體經濟發展動能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按照清資產、確成員、量股權、賦權能、建組織、壯集體、富成員的重點內容和改革路徑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給成員,股權管理建立“確權到人、發證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的靜態管理制度。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新建村集體經濟組織176個,社集體經濟組織2404個,成立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代表大會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開展經營活動,探索出了資金入股、資產租賃、資源合作、勞務輸出、產業發展、村企共建、抱團發展等多種發展模式。
加強黨建引領示范。通過實施村建制調整改革,在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改革前提下,再兼任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負責人,推動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三元合一”,構建“黨支部管全面、村委會管治理、集體經濟組織管發展、監督委員會管紀律”的架構體系。通過差異化的村規民約、常態化的聯防聯控機制以及精細化的“五會”治理,變單項管理為多元治理,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自知自管能力。
以優化發展模式為突破,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質量
優化資源融合發展。金秋湖鎮由三鎮合并而成,兩項改革(鄉鎮行政區劃改革和村建制調整改革)后整合鎮村閑置資產,實現資源有效利用。茶鄉村利用白云小學閑置校舍,引入宜賓市翠屏區燕色湖家庭農場,發展茶葉種植加工、稻魚共生生態種植、生豬養殖等產業,打造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園,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建立企業、集體、百姓“三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李莊鎮安石社區村借勢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創新建立“宅基地+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公司+設計運營公司”的“四方共建”模式,通過整合閑置宅基地及農房3097平方米,打造安石酒鄉漁美鄉村振興示范點,帶動企業投資6000萬元,開啟翠屏鄉村振興新篇章。采取便民服務提升、公益事業改建、集體經濟使用、市場運營開發等多種方式,全區共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182宗,教育類閑置資產142宗,鎮國有閑置資產7宗。
跨村聯合共同發展。單打獨斗的集體經濟始終力量薄弱,需要跨村合作實現抱團發展,牟坪鎮通過以強帶弱、以大托小的方式促進集體經濟薄弱村突破發展困境。龍興村以發展成熟的柑橘產業帶動周邊的慶南村、金銀村、八一村、雙河村、雙魚村,做強優質柑橘產業,豐產后將年產優質柑橘5000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以花卉產業發展的比較成熟的民新村帶動周邊的綏慶村做活花卉苗木,建成三角梅種植基地1200余畝,引進和培育景觀園藝企業5家、年產值超6000萬元;以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比較成熟的七一村帶動周邊的工農村、杏花村發展澳洲淡水龍蝦、美蛙、大閘蟹等水產養殖面積1500余畝,進一步提升品牌質量。2021年全鎮實現村集體經濟1482萬元。
特色產業助農增收。聚焦5+2”特色優勢產業,結合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優勢等,開展“百企興百村·建設村企共富共同體”行動,推動以企帶村、以村促企,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經營主體等多方合作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一村一特色,一鎮一產業的新局面,不斷打造優質品牌,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壯大融合并進。已創建“天府龍芽”“碎米”“敘府”3個中國馳名商標,“柔雅敘府”“麥加樂”等11個四川名牌產品,高質量打造川南橘鄉、酒鄉漁美等鄉村振興示范點30個,創成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1個、示范村9個,入選全國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產業促發展,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2021年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的村達到20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352元,增速11.3%。
以加強人才建設為保障,強化基層治理服務體系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開展優秀農民工回引“聚火工程”和農村后備人才“薪火計劃”等人才培育工作,作為村干部儲備人選。制定實施免費農民工技能培訓、農民工返鄉創業補貼、農民工就業補助、農村居民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貼等一系列激勵政策,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就業創業熱情,已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6.5萬人。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區累計培養龍頭企業86家,注冊家庭農場1443家,培育示范家庭農場237家,培育專業合作社835個,示范社85個。
探索基層服務體系。探索鄉賢參與村級自治,成立鄉賢咨協理事會,選擇品德優、威望高的鄉賢,調解鄰里糾紛,接受百姓咨詢,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探索鄉村管家服務模式,招募鄉村管家,每位管家輻射多戶村民推進鄉鎮便民“一站式”服務,盤活合并后閑置黨群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等集體資產,開通快遞、電商等服務,真正實現“群眾少跑腿”,鄉村管家“一員多用”,協助村組干部開展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等工作。探索服務“三進”行動,推動農技服務進田間、便民服務進院壩、精準服務進企業。積極發揮“一約、一隊、五會”的作用,將自治、德治、法治融入農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使黨員干部和群眾心連心、手拉手,為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更加堅實的干群基礎。(李雪 付恩艷 陳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