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 12:58 瀏覽量:2913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最近,有商家推出“肥皂慕斯”等食品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表示,“肥皂慕斯”外觀借鑒了肥皂形狀,并且用類似肥皂盒的盤子裝盛,在外觀上具有迷惑性,孩子容易與真的肥皂混淆,產生安全隱患。有關專家表示,商品跨類營銷的前提是不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如果造成了誤導、產生了危害,那商家就要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產生安全隱患
在一些網絡平臺可以看到,各地不少網友打卡“肥皂慕斯”。在某記錄生活方式的平臺上,關于“肥皂慕斯”的筆記高達4200多篇,包括一批推廣或打卡“肥皂慕斯”的視頻內容。“肥皂慕斯”走紅網絡的同時,爭議聲也隨之而來。有網友稱很可愛:“不細看真的以為是香皂,看完感覺自己都要冒泡了……”也有網友擔心產品帶來的安全問題。這樣的擔憂并非多余,據媒體報道,此前江蘇蘇州一女子在網上購買了一款網紅清潔劑,這款清潔劑的包裝很像橙汁,瓶身透明,流體橙黃。該女子外出時,家里老人誤將清潔劑當成橙汁給孩子喝下,最后孩子被緊急送往醫院洗胃。此外,近年來有商家推出模仿醫療器械輸液吊袋外觀的“輸液飲料”;校園周邊也出現過“煙糖”“口紅糖”等食品種類,“煙糖”在外包裝上與真正的香煙極為相似,有的甚至直接在外包裝上標上了某知名標志,這也讓一些家長感到擔憂。
有專家表示,上述提到的“網紅”商品,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做成日常用品等非食品形狀或煙草制品等形狀的食品;另一類是做成食品形狀的日常用品。這些商品都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安全隱患,容易使孩子混淆日常用品和食物的界限,造成誤食;甚至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
跨界創新應有底線
商品跨類混淆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現象。有業內人士指出,食品、餐飲行業創意創新應當鼓勵,包括產品包裝、形狀等方面的創新,但獵奇營銷的方式不可取,食品包裝標新立異應把握好度,考慮社會影響。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既要看到這種奇葩商品本身的危害,對產品進行下架等處理,也要透過個案看趨勢,將商品跨類混淆當成一種亂象來治理,讓夸大宣傳和冒名營銷難以得逞。
“把食品和清潔劑、醫療器械包裝‘搭配’,可謂沒有界限,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對商家來說,這類包裝也只是一時的噱頭,并不是長久營銷之計。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相關部門應通過常態化監管,防范有商家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容器包裝食品。”陳音江說。
加強監管力度
有關專家表示,消費者要理性消費、不盲目跟風,要始終關注網紅食品的安全問題。對于明顯有安全隱患、打低俗“擦邊球”、故意“惡搞”等挑戰公序良俗、道德底線的網紅食品,不僅要堅決予以抵制,還應及時向監管部門舉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商家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信息時,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如果消費者對商品有疑問的,商家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商品外包裝屬于商品宣傳的一部分,像“肥皂慕斯”等商品從外觀上極易誤導消費者,若商家標明的商品信息不夠清晰明確,則有可能構成虛假宣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若因此受到損害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可以向商家要求賠償。
商品跨類混淆也容易成為挑戰食品安全“紅線”的擦邊球行為,食品安全既是法律和制度設置的紅線、底線,也是相關企業的生命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商家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踐踏食品安全“紅線”,有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力度。
“有關部門要對類似商品跨類混淆問題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對于可能誤導消費者的跨類營銷問題,要及時督促商家整改落實;對于明顯違法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跨類營銷行為,要依法進行查處。”陳音江說。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認為,應具體細化相關法律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擦邊球問題,讓產品包裝、產品外形創新不觸碰良好社會秩序的邊界。
(王寧 綜合整理)
上一篇:《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2021)》發布 我國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穩步向好
下一篇:《天貓啤酒趨勢白皮書》揭示 中國啤酒市場發生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