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16:45 瀏覽量:20906 來源:食品網
本報記者 顧雨霏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這十年,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經濟安全得到全面加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正在加快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區域發展發生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引領我國區域發展發生歷史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歐鴻說。
培育形成了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京津冀地區緊緊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雄安新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合作邁出新步伐,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元。長三角創新發展活力持續增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建設再結碩果。
逐步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區域發展道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穩步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我國第一部流域法《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黃河流域防洪體系不斷完善,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黃河干流連續20多年不斷流。
推動構建了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各地區根據自身條件,按照“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總體要求,逐步走上了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和邊境地區的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邁出新的步伐,海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局面。
實現糧食安全目標具備基礎和條件
今年以來,國際糧價大幅度上漲,國內糧價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國內糧價漲幅明顯低于國際市場。“過去10年間,我國糧食產量增加了近7000萬噸,總產量已連續7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我國糧食供應有充分保障,未來一個時期,實現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既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也具備基礎和條件,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歐鴻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堅定不移推動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是提高產量。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將有限的水土資源優先用于稻谷、小麥等口糧生產,鞏固提升玉米生產能力;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進一步抓好大豆和油菜、花生等油料生產,提高生產水平。二是優化結構。貫徹落實大食物觀,堅持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三是增強能力。加大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力度,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強化現代種業等科技支撐,加快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四是引導消費。引導糧食深加工業有序發展,避免糧食深加工與人畜爭糧,積極推廣節糧減損適度加工技術,實施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形成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
“我國市場供應總體充足、政策工具箱豐富,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繼續保持物價平穩運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楊蔭凱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穩定生產供應,強化產銷銜接,發揮儲備吞吐和進出口調節作用,做好糧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特別是加強生豬產能調控,防止價格大起大落;持續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力度;持續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
上一篇:金醬牽手本選酒業共啟醬酒新模式
下一篇:兩部門: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