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5 14:37 瀏覽量:11642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世界上只有一個攀枝花,“攀枝花”具有唯一性、獨特性,是中國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城市,是新中國第一個資源開發的特區,比深圳經濟特區年長15歲,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譽。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是工業城市、移民城市和山地城市,還是一座美食薈萃的城市。
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5日,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后強教授在四川攀枝花市調研。在1月5日工作會的作專題報告。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四川省委第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李后強深入摸查“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情況。調研期間參觀考察了2023年第十四屆米易燈展、二灘水電站、鹽邊紅格昔格達社區、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中國康養谷、京東(鹽邊)鄉村振興示范園區等,并受邀參加了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鄉村文化藝術院走進鹽邊采風活動,在工作會上作了題為《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的“攀枝花方式”》的主旨演講。
李后強在調研中指出,黨的二十大作出了鄉村振興和建設“文化強國”“健康中國”的重大部署,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了“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總抓手,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于支持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意見》,這是攀枝花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鄉村文化振興和發展陽光康養產業的重大機遇,一定要認真落地見效,努力建成產業興、城市美、萬家和的幸福美好攀枝花,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全省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樣本。
新成昆鐵路動車開通后,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會大量涌進攀枝花。攀枝花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南弧、出口、門戶、協作區、輻射區,處于成都-重慶-攀枝花“南三角”重要位置,與雙城經濟圈是協同關系,是雙城的“副城”和“第三城”(ABC,攀枝花為C城),與成渝地區有很強互補性和共生性。
李后強指出,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實際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具有邏輯上的一致和行動上的同步性。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涉及眾多人口、共同富裕、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和平發展。鄉村文化是一種源于鄉村生活的文化,是鄉村居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能克服一些“大城市病”、能賦予生活的意義、能維護鄉村秩序、能慰藉人們心靈。
鄉村文化振興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留住綠水青山,釋放鄉村文化價值,承載鄉愁記憶,體驗鄉土生活方式……方能延續鄉土文化的根脈,讓鄉村文化真正活起來。
鄉村文化振興要處理好物質與精神、自身與輸入、傳統與現代、天然與人造、保護與開發、歷史與現實等諸多關系,目的是讓農戶增收致富,實質是“三農”現代化。
李后強認為,攀枝花是“康養”概念“首提地”,是康養“6+1”理論最佳“示范地”,是世界著名“釩鈦之城”,干熱“陽光之城”。攀枝花被譽為“富甲天下的聚寶盆”、“中國西部工業明珠”,被稱為植物學家的天堂。攀枝花文化多元并存,遠古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康養文化、農耕文化、婚禮文化、喪葬文化、搬家文化、美食文化、釩鈦文化、蘇鐵文化、溶洞文化、宗教文化、水電文化、苴卻硯文化、三線建設文化等,是鄉村文化振興的資源與載體。攀枝花鄉村文化具有復合性、古老性、遷移性、融合性、多樣性、包容性、生態性、開放性、景觀性、創新性,每個村、每個鄉都不一樣,優勢獨特,要努力打造“中國鄉村文化繁榮高地”“中國康養勝地和四川南向門戶”。
李后強強調,攀枝花要按照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和省委部署,在“四化同步”中當好先鋒、在“城鄉融合”中當好先進、在“五區共興”中當好先驅,加強調查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謀劃規劃,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走出鄉村文化振興的“攀枝花新路”,形成“攀枝花方式”——目標是農業增產、農村增美、農民增收,提升產值、顏值和價值,為鄉村振興、民族復興做出貢獻;路徑是城鄉融合、多元并舉、綠色發展,增強城鄉要素的耦合性、豐富性、生態性,把文化轉化為藝術、把藝術轉化為藝品、把藝品轉化為商品,切實解決市場主體缺失問題,培育和引進大企業、大品牌;動力是改革創新、激發潛力、盤活存量,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匯集全民智慧,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原則,挖掘全域資源和實施全程推動。讓鄉村文化像攀枝花一樣盛開,村村有花香、有美景,處處有人氣、有文氣。
李后強特別指出,“釩鈦首縣、滋味鹽邊”,名字來自古代“鹽鐵中心、邊塞重鎮”,礦產、生物資源極為豐富,現在有聞名世界的二灘水電站和中國康養谷,還有學術界著名的“昔格達土”、“紅星遺址”和在民間享有盛譽的“鹽邊菜”。鹽邊縣史稱大笮,現在面積占攀枝花總面積46%,地處川滇之間,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生活著彝、苗、傈僳等30多個少數民族,匯集了川滇民族音樂之精華,多數民族舞蹈之集錦。
要給鹽邊發展準確定位,應該提出“新時代的鹽邊之問”——鹽邊的文化基因DNA是什么?鹽邊的獨特優勢是什么?鹽邊到底能做什么?
我們認為,鹽邊的DNA是“中和”,就是中庸、和諧、融合;鹽邊的獨特優勢是“吸納”,就是海納百川、兼容創新;鹽邊的資源是陽光、礦產、土壤、海拔、空氣;鹽邊未來可以做的是綠色工業、生態農業、文旅產業和大健康產業。鹽邊菜的特點是以鹽提味、原色原味、淡辣鮮味,少油無糖,具有養生效應。鈦具有“親生物”性,在人體內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蝕且無毒,被廣泛用于制造醫療器械如人造關節、頭蓋骨等,是最好的健康材料。“昔格達土”是學術名稱,民間說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把糟”,但可以轉變成陶器制品、文創產品、康養產品。以“昔格達土”為根基,以“古海溫泉”為血液,以“紅星遺址”為場景,以美食和陽光為滋潤形成的“大笮文化”,源遠流長,在鹽邊大地上得到賡續和發展,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實現了創造性轉化,這是一種“鹽邊行動”。
大笮文化就是鄉村文化。“笮”就是“竹索”“藤編”,西南夷過河的橋,大笮就是竹橋、藤橋。“笮人”就是善于用竹子或者野藤編制渡河橋的人或者生活在笮橋一帶的人群。古代鹽邊的長藤、高竹可能很多,應該建立“大笮學”,專門研究古代以鹽邊為中心的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大笮文化具有古老性、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融合性、抗爭性、強身性、生態性等特點,上至昌意顓頊,下至改革開放,是鹽邊的文化根脈和源泉。紅格溫泉含有偏硅酸、氡、鐳、氟、氫、硫等61種元素,井口溫度達57攝氏度,是罕見的醫療礦泉,是古海神泉。鹽邊海拔1250米,符合康養“6+1”度要求。大笮文化就是康養文化,鹽邊養生文化是大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鹽邊是康養文化的源點,光養、泉養、花養、食養、行養等形式多樣而豐富,內容古老而常新,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也稱“鹽邊表達”或者“鹽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