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 10:09 瀏覽量:26209 來源:中國食品報
對中國酒業來說,2022年風高浪急,區域市場與全國市場、品類競爭與市場需求、產能放大與消費不足等矛盾凸顯,產業進入新一輪調整階段;2022年也危中有機,產區、科技、文化優勢愈發凸顯,產業積極應對疫情挑戰和市場變化,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平凡的一年值得銘記,本報立足2022年中國酒業的重要事件,梳理十大關鍵詞,記錄發展,探尋趨勢,期待2023年中國酒業煥新出發。
多項新規頒布實施
2022年,中國酒業迎來了多項新規的頒布及實施。
《白酒工業術語》《飲料酒術語和分類》兩項國家標準實施,此后,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的酒不能再稱為“白酒”,“調香白酒”從“白酒”行列中被剔除,重新定義為“配制酒”。
濃香型白酒新國標實施,該標準對食品添加劑和食用酒精的使用做了更嚴格細致的限制,同時解決了原2006版40%vol—41%vol的酒精度空隙問題。
清香型白酒新國標發布,該標準更改了清香型白酒的定義、感官要求和理化要求,刪除了產品分類和衛生要求。
《白酒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規范》行業標準發布,該標準明確了白酒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具體內容。《瞬時高溫滅菌啤酒及生產規范》團體標準發布并實施,為規范瞬時高溫滅菌啤酒生產填補了標準空白。《酒類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及配送規范》團體標準發布,該標準對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商、酒類零售商等利益相關方提出指導意見,涵蓋了合規性、未成年人保護、理性飲酒、教育與培訓等內容。
標準化進程加速
標準化水平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對于中國酒業的發展而言,提升標準化水平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品質升級、產品創新和產業進步的發展新周期,嚴謹、規范、全面的標準為中國酒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回眸2022年,中國酒業標準化建設的作用十分突出。一項項新規的頒布及實施,為中國酒業的前行鋪設了更為規范的跑道。只有不斷完善標準化技術組織,加強標準化研究,促進先進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才能適應“十四五”時期的發展要求,為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產區概念熱度持續提升
2022年,產區概念熱度再升。
各大白酒產區接連推出產業發展規劃。貴州省要加強赤水河流域的產區管控和生態保護,要按照”三個一批”推動中小酒企轉型升級,建設以茅臺酒為引領的貴州醬香白酒品牌艦隊。山西省汾陽市1月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白酒產業要擴能提質,酒文旅產業要提檔升級,重點圍繞產區品牌塑造與產區資源整合。產區整頓也在同步進行。貴州省仁懷市政府提出,深入推進“四改兩建四提升”,全面完成酒企改造提升600家以上,全面完成酒企綜合整治600家以上,實施“千企改造”技改項目40個。
葡萄酒主產區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力度對葡萄酒產業進行扶持。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發布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擬適時修訂完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等法規,制定出臺支持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目標到2025年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山東省煙臺市將葡萄酒產業鏈作為全市16個重點產業鏈之一加快推進,列支4000萬元支持葡萄酒產業發展,并于6月末發放首批葡萄酒產業發展資金。新疆昌吉州設立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組織推廣推介、基地建設補助、品牌扶持補助等。
浙江省紹興市政府加大對紹興黃酒節等活動的支持力度,強調擦亮“中國黃酒之都”金名片。7月,21家紹興黃酒企業組團亮相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發出“同心合力鑄品牌”的紹興黃酒心聲。12月,紹興市氣象局與紹興黃酒集團聯合發布國內首個 “黃酒釀造氣象指數”,用科學的方式講解氣溫、濕度等因素對黃酒釀造的影響。
產區之路也是未來之路
酒類主產區地方政府集中資源推動產區發展,全力打造上下游全產業鏈,制定產業發展目標,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政策層面的利好,可有效帶動產區內酒企抱團發展;制定一系列的規范化要求以及不斷提高準入門檻,可整體提升產區內酒企的競爭力,推動酒企沿著高水準的軌道前行,為中國酒業整體健康發展作出有益探索。
集中資源大力支持也好,加強監管嚴格規范也罷,無不顯示了酒類主產區地方政府對產區概念的高度重視。產區之路是中國酒業的未來之路,這一點已毋庸置疑。產區是世界名酒的重要標簽,一個更規范、更具有號召力的產區,才能在業內擁有話語權,而做好產區的發展及推廣工作,中國酒業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頭部企業紛紛換帥
龍頭企業的掌舵者變更,歷來是業內的熱點話題。2022年,多家頭部酒企有換帥動作。
1月,洋河換帥,楊衛國任宿遷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洋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雙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2月,五糧液換帥,曾從欽為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五糧液換帥后不久,瀘州老窖也更換了掌舵者。劉淼接任張良,出任瀘州老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同時繼續兼任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3月,中糧酒業對部分事業部主要負責人進行崗位調整,韓朝武任名莊薈事業部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不再擔任長城酒事業部副總經理。
5月,燕京啤酒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選舉耿超為董事長,出任燕京啤酒新任掌舵人。重慶啤酒2022年則經歷了兩次重大人事調整。
新舵手引入新思路
正所謂“換人如換刀”,換帥改變的是企業的頭腦與思維,相比于局部性、事務性的調整,更換決策者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而頭部酒企換帥,不僅會對當事酒企產生深層次的變化和影響,也將影響全行業的走向,甚至觸動行業格局。
白酒行業上一輪的高速發展期已經結束,下一階段的競爭是巨頭之間的競爭,龍頭酒企不僅要保持財務數據穩定增長,還要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甚至還要實現國際化;啤酒行業市場競爭加劇,龍頭酒企不僅要扛住原有的競爭壓力,還要與不斷增加、自帶流量的新品牌抗衡;葡萄酒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挑戰,龍頭酒企不得不繼續面對消費者培育困難、消費場景受損等狀況……這都是接任者面臨的挑戰。此外,多家酒企此前均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戰略目標,需要新的掌舵者來實現接力。承擔更多責任,也帶來了更多希望,新時代新思路的引入,讓中國酒業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酒業掀起擴產潮
2022年,酒業擴產之聲幾乎貫穿全年。
1月,貴州茅臺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投資超過41億元,實施“十四五”醬香酒習水同民壩一期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可形成系列酒制酒產能約1.2萬噸,建設周期為24個月;5月,其發布公告稱,決定投資15.87億元建設中華片區30棟酒庫工程項目,所需資金由公司自籌解決,設計總儲酒能力約3.68萬噸;12月,其再次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茅臺酒“十四五”技改建設項目,預計投資超155億元,項目建設周期為48個月,建成后可新增茅臺酒產能1.98萬噸/年,儲酒能力8.47萬噸。五糧液1月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十四五”戰略發展規劃,為滿足產能增長需求,公司對制曲車間進行擴能改造,項目總投資估算為27.5億元;5月,在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透露,公司將進一步擴能,釀酒產能將由10萬噸擴展到20萬噸,制曲由10萬噸擴展到20萬噸,儲酒能力擴展到100萬噸,磨粉能力擴展到60萬噸;11月,五糧液發布公告,涉及產能擴建、廠區建設、人事變動等多項事宜,總投資達115億元。3月,山西汾酒發布公告稱,將投資91億元建設實施汾酒2030技改原酒儲能擴建項目,計劃新增年產原酒5.1萬噸,建設周期為3年。
產區也在為擴產提供支持。2月,中國清香型白酒核心產區(汾陽)5萬噸白酒生產項目開工。瀘州、宜賓、仁懷等產區也均支持當地企業產能擴建和技改項目。
啤酒行業也掀起了擴產潮。百威亞太宣布在福建莆田產能1萬噸的精釀啤酒工廠正式投產;重慶啤酒日前宣布將追加投資,總投資近30億元在廣東佛山新建生產基地;燕京啤酒與青島啤酒披露了多項建廠和改造工程;珠江啤酒總投資7.3億元的擴建工程正在推進。
擴產以備高端市場之爭
高品質白酒作為極度稀缺的資源,不足我國白酒產量的1%,白酒消費仍處于一個“長期不缺酒,但長期缺好酒”的時代;中高端啤酒銷量占比逐年擴大,國內啤酒市場呈現“量縮價升”的存量競爭態勢,行業增長主要來自高端化。
當優質產能成為稀缺資源、高端化成為發展趨勢時,酒企做出的回應便是擴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鐘情于好酒,好酒的重點在品質,而產能恰恰是酒企品質控制的基石。白酒企業有了足夠的產能,才能做到“優中選優”,才能做好高品質基酒的儲備,滿足酒體勾調的需要,支撐產品結構升級和產品高溢價;啤酒企業新建生產基地,才能利用品牌優勢、品質優勢、區位優勢,擴大高端產品產能的占比,支撐企業未來在次高端、高端市場中新產品的推出,推動產品結構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高端產品需要具備高品質、滿足部分個性化需求等條件,而擴產只是打造高端產品最基礎的一步,并非全部條件,也不是全無隱憂。對于酒企而言,產能擴張可能帶來資金周轉和負債率等方面的壓力,如果不考慮終端以及渠道承受能力盲目擴產,部分中小酒企較難消化產能提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對于行業而言,酒企扎堆擴產,可能會形成非理性的供給沖擊,導致市場供求失衡,最終多數新增產能可能淪為泡沫。高端化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不是一個短暫的行業目標,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酒企還是應該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擴產。
繪制低碳環保路線圖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當今時代產業變革的方向,2022年,中國酒業積極開拓“碳尋”之路。
中國酒業協會牽頭制訂《白酒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及報告標準》《白酒產品碳足跡評價標準》兩項團體標準。分別對白酒企業溫室氣體和白酒產品碳排放的內容進行明確限定和規范,對促進傳統白酒行業響應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需求,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
酒企也紛紛繪制低碳環保路線圖。貴州茅臺董事會審議通過茅臺酒“十四五”技改建設項目,該項目將遵循綠色環保的理念,著力打造生態化、組團化、人性化、集約化、標準化、地域化、長壽化、智慧化、低碳化園區,實施保護性開發,促進企業“雙碳”目標實現,生態效益突出。五糧液規劃,到2025年五糧液產業園區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將提升至50%,碳排放強度下降30%,綜合能耗、冷卻水循環利用率達到清潔生產一級水平。在11月舉辦的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ABAC)可持續工作組會議上,2022“可持續中國產業發展行動”年度報告《超越凈零碳》發布,五糧液成為入選報告案例中的唯一酒企。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清茂提出,汾酒將以“智能化、場景化、低碳化”為方向,展現“詩酒天下第一村”的世界酒鄉獨特魅力。遼寧省錦州市政府與百威亞太簽署了“碳中和啤酒廠”和“啤酒廢水碳源外送”協議。截至目前,百威中國已有4家工廠(資陽、佛山、昆明、錦州)實現了100%可再生電力釀造。嘉士伯集團啟動新的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計劃,制定嘉士伯到2040年實現啤酒從大麥到消費者全價值鏈凈零碳排放的路線圖。其中,2030年要實現全球產品組合中有35%低醇和無醇啤酒,并在高水風險地區的啤酒廠實現100%的水回饋。
“雙碳”戰略成酒業發展核心戰略
“雙碳”戰略是酒業發展的核心戰略。一方面,保護自然生態,才能保護釀酒微生態,“雙碳”目標的實現與自然生態和釀酒微生態的極致表達高度契合,是酒業未來發展的明確方向;另一方面,低碳、綠色發展是酒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踐行“雙碳”戰略,是酒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
下一步,酒業要堅持走綠色生態釀造之路,建設酒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環境;積極與各釀酒主要產區地方政府協調配合,開展產區的自然生態、釀酒微生態的相關研究,避免對自然生態的過度開發;要通過導入中國釀酒產業院士團隊增加科研力量,與高校院所及科研機構合作,加強對自然生態與釀酒微生態體系的研究……只有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只有不斷適應并追上新舊動能的轉換,產業才能發展。
《中國食品報》(2023年01月13日04版)
上一篇:自貢市市場監管局高新分局舉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報告會
下一篇:郎酒發布2022十大圖片 五駕馬車競馳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