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 15:50 瀏覽量:29158 來源:中國食品報
近日,付龍云驅車近5小時,從山東濟南趕到了360公里之外的招遠市。當天,在2023年度豌豆蛋白、粉絲產業鏈資源循環利用研討會上,作為長期服務該市的科技特派員,他與同行們分享了團隊的新技術、新成果。
招遠是龍口粉絲的發源地和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正因為此,中國農學會授予招遠“中國粉絲之都”稱號。近年來,當地引入現代工藝,不僅將淀粉加工成粉絲,還提取原料中的蛋白生產高價值蛋白粉,粉絲、蛋白粉并重,形成了“提取淀粉—粉絲加工—分離蛋白—提取膳食纖維”的產業鏈條。
這一產業鏈看似完美無缺,然而,科技特派員、招遠粉絲產業鏈“鏈長”李彥深入調研上述鏈條之后,發現了問題:當地粉絲原料依賴進口,深加工創新能力不足,廢棄物利用不夠。
作為“鏈長”,她聚合山東省農科院內外科研力量,與當地粉絲加工龍頭企業、行業主管部門一道,組成跨單位、跨專業、跨領域的“粉絲科特派團隊”,從前端種植到中端加工,再到末端處理,沿著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科技特派員組團介入,“垃圾”變成了“寶貝”
放在之前,讓煙臺雙塔食品有限公司當家人楊君敏最頭疼的一件事是廢棄物利用。在他看來,粉絲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廢棄物。處理廢棄物成了一大難題。
李彥表示:“粉絲廢棄物產生量大、成分復雜、易腐敗變質,且缺乏高效的資源化利用途徑。”
在科技特派員身份之外,李彥是山東省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團隊首席專家。在她的團隊里,科技特派員、博士付龍云研發了去除粉絲加工廢棄物惡臭氣味的復合除臭劑,同時,采用“酶解—微生物發酵復合消化技術”處理高濃度粉絲加工有機廢水;科技特派員、博士井永蘋研發了粉絲廢水全量還田技術及典型農作物精準水肥管理技術……
在3年時間里,這支科特派團隊以粉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通過創新研發粉絲廢棄物好氧發酵技術,將堆肥發酵產物變成了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與企業原有的傳統技術相比,成本可降低約100元/噸。此舉不但消除了臭味來源,還豐富了產品類型。
他們研發的粉絲廢水全量還田技術為招遠農業發展補充了珍貴的水資源,并持續補充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元素。復合除臭劑的研發使用,可在氣浮工藝、烘干產品中有效降低臭氣產生量,在中試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氨氣、硫化氫等臭味物質的產生量均降低95%以上,解決了困擾周邊民眾的臭氣散發問題。
2020年8月以來,無論是李彥,還是付龍云、井永蘋,這些科技特派員全脫產或半脫產,全身心投入到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產業難題中,直至為問題找到答案。
付龍云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真正地深入企業生產,才能深刻了解到行業存在的真問題,找到科研與生產的結合點,才能精準施策,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思考問題,避免片面。”
沿著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粉絲鏈條“變長了,升值了”
豌豆是制作龍口粉絲的傳統原料之一。科技特派員、山東省農產品研究所副所長、山東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同成調研后發現了問題:傳統豌豆及粉絲加工工藝原料利用率低下、高端產品匱乏、產業鏈條不完善。
針對上述痛點,他和同事李延琪開發了豌豆基低GI(即低升糖指數)食品,創新豌豆功能低聚糖提取技術,增加高端產品附加值,由此,粉絲鏈條“變長了,升值了”。
面對粉絲加工企業的原料——豌豆依賴進口的現實,來自山東省種質資源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們出手了。
他們篩選出適合本地化種植的豌豆品種并進行系列栽培試驗,摸清農藝措施、水肥運用等關鍵節點,形成適合當地特點的豌豆栽培技術,保障了供應鏈安全。
無論是李彥團隊,農產品研究所的徐同成、李延琪,還是來自種質資源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員們,他們都來自山東省農科院,多學科、多專業、跨領域地為粉絲產業服務。
在李彥看來,完整粉絲加工產業鏈的打造,除了要包含前端種植、中端加工、末端處理,還應涵蓋特色品牌打造、文化旅游傳播、綠色有機理念宣傳等第三產業的培育工作。
這正是科技特派員、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招遠指揮部指揮長王祥峰的研究領域。他主持山東省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計劃——“基于豆類深加工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示范”項目,并統籌山東省科技特派員煙臺循環農業產業服務團創新力量,以粉絲加工產業鏈為主線,以縣域經濟為單元,研究探索高效生態農業融合發展路徑,構建縣域循環農業模型,總結特色模式經驗,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參考借鑒。
科技特派員的努力,招遠農業的主管部門看在眼中。
“粉絲產業鏈向農業不同領域的多維度延伸非常必要。”招遠市副市長李杰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支撐,特別是離不開產學研有機結合。如今,科技特派員的介入為招遠粉絲產業鏈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