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16:37 瀏覽量:18007 來源:中國食品報
執科技之筆描繪漁業高質量發展藍圖
水產品在大食物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也是優質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為了提升漁業科技創新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的2023漁業科技發展論壇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表示,現代漁業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關鍵核心,科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而漁業科技創新是驅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創新育種技術助推育種效率大幅提升
“漁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林祥明說道。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漁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變革和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國家食物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村就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2018—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漁業總產值持續上升,約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0%。近幾年,漁業產值表現亮眼,尤其是2021年漁業產值較2020年同比增長13.6%。
水產種業是保障水產品穩定供給的關鍵支撐產業,林祥明表示,中國培育了200多個水產養殖新品種,是世界上培育水產養殖新品種最多的國家。但我國缺乏自主可控的重大品種,大西洋鮭、凡納濱對蝦和大菱鲆等重大品種仍依賴于國外引種,導致我國海水養殖業供應鏈安全基礎不牢固,在市場、價格、種源等方面都存在“卡脖子”風險。
同時,種技不強,世界海洋水產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育種4.0時代,而我國水產育種原創性技術仍然很少。鰻鱺等具有高經濟價值物種的人工繁殖技術依舊未突破,深遠海養殖系統工程與智能化生產技術有待強化,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高效免疫與精準防控技術尚未建立等問題依舊存在。
林祥明認為,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聚集成為水產種業科技創新方向,在未來,以水產種質資源庫為基礎的表型性狀高通量鑒定、基因資源規模化發掘以及經濟性狀相關基因的精細功能研究不斷深入,以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配子胚胎高效操作等為代表的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將全面應用到水產種業中,育種效率將呈幾何級增長,育種由隨機向定向、可設計轉變。加快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由此推動水產種業進入智慧育種4.0時代。
綠色養殖保障漁業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水產養殖業逐步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邁向了世界水產養殖大國的前列。水產品主要來源于養殖和捕撈,我國是世界上主要漁業國家中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養殖水產品占世界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的60%左右,水產品養殖產量和捕撈產量比例達到81∶19。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胡紅浪表示,水產養殖業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就業生計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可。但中國目前以資源消耗、要素投入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仍占較大比重,水產養殖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
2019年2月, 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科學劃定限養區,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
胡紅浪建議,要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將傳統漁業向綠色漁業轉型,大力發展無環溝稻蝦綜合種養、“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小龍蝦+水稻+羅氏沼蝦”輪作與共生等養殖模式。要開展養殖尾水生態治理示范推廣行動,“好水才能養好魚”,水產養殖中的“養殖尾水”治理是尋求水產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關鍵一環。創新集成如“機械過濾+生態塘凈化+微生物凈化”“生態過濾+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曝氣生物濾池”等養殖尾水處理模式,將助力綠色漁業發展。
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蔣軍認為,稻漁綜合種養依托現有的資源,再加上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大幅增加了經濟效益,促農增收效果明顯。稻漁綜合種養畝均效益是單純種植水稻的數倍。高效益吸引了農民返鄉創業,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和鄉土文化的發展。未來,應向模式多元化發展,引導支持稻漁綜合種養集中連片區域拓展,開展生態環境監測,以穩定水稻生產為前提,稻漁綜合種養田塊溝坑面積原則上不超過稻田面積10%的比例,堅決杜絕改稻田為“蝦塘、魚塘”等非糧化行為。防止稻漁綜合種養工作中出現“重漁輕糧”傾向,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落到實處,努力實現穩糧增漁、提質增效的既定目標。
裝備研發創新促進智能機械發展蹄疾步穩
2018年以來,我國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大型桁架類網箱達到46個、投入使用的養殖工船4艘,招標建設養殖工船4艘。但在大型增養殖設施數字化設計、水動力安全評價、智能化管理、養殖種類等關鍵技術方面還需要繼續發展。
林祥明認為,目前中國漁業的機械化率僅為32%,距“十四五”末達到50%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漁業生產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低,水產品冷藏保鮮和加工流通設施建設滯后,養殖尾水處理系統等環保設施裝備不足等方面。
廣州市誠一智慧漁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唐榮表示,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問題導致漁業勞動人口持續減少,人均管理池塘面積小和養殖成本的不斷上漲導致人均產出下降、利潤空間被壓縮。漁業養殖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將破解規模化養殖不經濟的難題。
“未來,高度智能化與全面機械化將成為漁業裝備研發創新的方向。”林祥明說道,要結合養殖基礎理論研究推動智能化水產養殖裝備不斷升級,逐步完善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裝備技術體系,通過精度好、智能化、低能耗的現代養殖裝備應用,推動陸基和近海水產養殖加速進入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新階段;要整合現代船舶設計和海工科技,針對深海大洋設計建造大型智能化養殖裝備,逐步構建“海—島—陸”相聯動的全產業鏈漁業生產體系;要研制高度精準化、自動化捕撈漁業裝備,開發深海漁場資源定位和定向聚捕技術與裝備,整合節能型漁船設計、漁聯網構建與漁業大數據應用,推動漁業捕撈產業整體向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精準高效方向規范有序發展。
(王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