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6:24 瀏覽量:16067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王 薇
為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揮西部地區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稟賦優勢,以科技推動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近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西部)健康食品博覽會在四川省綿陽市舉辦。此次博覽會主題為“共享健康食品、共創品質生活”。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宣布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綿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云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明勇,中國工程院院士、洞庭實驗室主任單楊,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葛曉鵬,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鞠波,綿陽市政協主席李亞蓮等出席開幕式。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司局領導,四川、重慶及青海等省市相關單位的負責人以及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的代表參加活動。
本屆博覽會匯集西部地區農食產業資源,旨在打造集理論交流、產品展示、產銷對接為一體的健康食品展會平臺,著力構建健康食品產業“學、研、產、融”新生態,將為提升西部地區健康食品產業競爭力、叫響更多健康食品品牌,為全國健康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開幕式上舉行了招商引資項目協議簽約儀式,預制菜加工項目等30個項目簽約,簽約金額達107.53億元。博覽會期間,與會代表還一同考察了綿陽市梓潼縣健康食品產業園,參觀了圣迪樂等當地的食品加工企業。
2023中國(西部)健康食品博覽會現場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
形成面向未來的產業優勢
孫寶國表示,新時代,食品成為人們向往和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人們對食品健康屬性的需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必將助推食品產業朝著健康的方向轉型和升級。綿陽作為四川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擁有豐富且優質的農業資源,在高能級平臺和重大科技項目建設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總體來看,綿陽健康食品產業未來的發展中,機遇與挑戰并存,需要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措施的推動下,實現與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精準對接,發揮出立足川渝、輻射西南、具有中國特色和區域特色的健康食品核心驅動中心的重要作用。對此,孫寶國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要立足自身優勢,以科技創新支撐食品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充分挖掘綿陽優勢農產品、傳統食品、食藥兩用食品等地方特色資源,依靠科技創新加大對青梅、核桃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風味和健康水平,推動綿陽特色食品產業健康化、多元化、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強化融合創新,在科企合作中構建食品產業發展新格局。食品產業需要在追求科研的“高深”中更加“接地氣”,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希望當地科技界和產業界緊密攜手,深入了解當地食品產業的迫切需求與技術短板,把優秀論文書寫在原料基地、工廠車間里,助力綿陽米粉等特色小吃盡快實現產業化,在綿陽食品產業的傳統優勢、地域優勢的基礎上,形成面向未來的產業優勢。三是要提升文化自信,講好綿陽食品產業的新時代故事,讓北川臘肉、梓潼酥餅、江油肥腸等特色食品“走出去”。“希望通過特色食品的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實現‘讓中國人民品味世界美食,也要讓中國美食走向世界’。”孫寶國如是說。
新時代,中國食品產業進入以“安全與健康”為導向的深度轉型期。中國健康食品產業也隨之發展壯大,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不斷增加,生產工藝不斷提升,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對食品產業發展情況以及上百家行業龍頭企業的調查研究中,梳理出了中國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開幕式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研究員發布了中國健康食品產業六大發展趨勢。即健康食品引領消費升級,健康理念帶動提質增效;科技創新成為發展引擎,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向高附加值產業鏈邁進;產品功能不斷整合,消費者需求和體驗得到重視;特色資源得到充分開發,開啟風味健康雙導向;政府高度重視,政策出臺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疏通產業發展堵點難點
助力食業高質量發展
博覽會期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了2023 中國(西部)健康食品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的院士專家和企業家聚焦食品產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共同探討如何以科技賦能中國西部健康食品產業創新發展,助力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孫寶國指出,預制食品產業的未來發展,要堅持風味、健康雙導向,既要好吃又要健康。在他看來,現代化、規模化、多元化、標準化是預制食品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預制食品產業在發展中要突出重點,揚長避短。”孫寶國提醒,預制食品產業的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提升。在其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要把傳統大廚手藝變成工藝、大廚經驗上升到科學、人工操作上升到智能控制的機器操作,這就需要發揮科技的力量,以此來提升預制食品的性價比和市場競爭力。
“選擇合理的膳食結構對預防慢性疾病至關重要。”謝明勇表示,“食藥同源”食療理念在“主動健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把傳統食療配方與現代食品工藝相結合,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營養學相結合,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對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大有裨益。
單楊表示,合理膳食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在我國,不合理飲食是疾病發生和導致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飲食中適當增加豆類、谷物、堅果有益健康,全谷物的攝入量和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降低有關。適量攝入魚類(約250—500毫克/天的EPA和DHA),可將冠心病死亡率降低25%或更多,但更多的攝入不會進一步降低死亡率。
北京工商大學羅云波教授指出,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特殊食品的安全指數逐年攀升,產業發展環境日趨向好,消費者信心不斷增強。但同時也要看到,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特殊食品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時代,特殊食品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從低技術含量時代進入高質量創新發展時代,高品質、高標準,高投入,高端化、品牌化將成為我國特殊食品行業發展的長遠戰略。中國特殊食品產業需要擁有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和強大的研究體系,以解決制約我國特殊食品產業發展壯大的“卡脖子”問題。需要從建立起新食品原料的安全評價體系,加強審批、生產、銷售等全鏈條監管,提振消費信心等方面著手,特殊食品產業方能行穩致遠。
如何促進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在四川鐵騎力士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文勇看來,要靠科技,以生態帶動、數字聯動。生態帶動,即系統觀、整體觀。整合政府、企業等多方力量,引入國際智慧工廠科學管理體系,形成“1+N”食品加速器產業園區,為中小企業成長壯大賦能。數字聯動,即以數字化帶動智能化、現代化。經過持續攻關,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效,打破內部信息“孤島”,實現互聯互通。
食業大咖展開“頭腦風暴”
共話健康食品產業未來
來自食品產業界的代表圍繞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市場形勢以及創新舉措等方面展開對話。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希表示,在人口下降、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消費者的“胃容量”已到達“天花板”,但對于美味、快捷、營養均衡的調理制品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食品產業的增長在于結構的改變——從量到質的轉變。在供給端,優質企業要抓住“四化”,即設備自動化、營銷信息化、生產規模化、產品場景化。抓住了以上關鍵問題,也就摸準了時代脈搏,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在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的新消費時代,預制菜將如何發展以滿足消費需求?安井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清苗分享了企業的實踐經驗。他表示,企業要向渠道平臺化,品類多元化,管理專業化發展。在預制菜板塊的管理上“三路并進”,分別是小龍蝦板塊、調理食品板塊、凍品板塊。“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頂層設計,要有正確的經營理念,才能引導企業后續經營工作向前推進。”
“健康化將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對于傳統食品、地域食品必須要用健康化的理念和技術來對其進行改造,同時盡可能地保持其原有風味。”四川白家阿寬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朝暉說。他強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大眾消費對健康食品的需求會更加旺盛,新型方便食品未來將是改變行業格局、提升大眾消費健康化水平的重要力量,發展前景廣闊。
在滿足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需求中,休閑食品產業將呈現出哪些新的發展趨勢?良品鋪子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俞偉祖談到,健康是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從美味到健康正是企業現在在做的。從另一角度來看,有兩大升級趨勢。一是需求人群,不同人群對產品的需求升級。二是技術升級,技術升級除了加工方面的升級,也有科技方面的升級,如針對糖尿病人這一特殊人群,開發低GI大米,這就需要科技育種方面的升級。
如何從種、養、加全產業鏈發力,為社會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資深副董事長白宇飛指出,要從農場到餐桌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借用數字化手段構建成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同時,企業也在發揮自身的優勢,“買全球、賣全球”,即把東南亞的一些優質農副產品銷售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特色產品賣到其他國家。
如何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中膳團餐產業集團創始人、總裁李力強認為,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預制菜是重要抓手。預制菜不應該僅僅是一個餐飲項目,因為它覆蓋了全產業鏈,包含上游種植、加工、流通,再到消費環節。預制菜上游鏈接農業,下游鏈接餐飲消費,一方面可帶動農產品工業化加工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可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所以預制菜不是簡單的生意經,而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可以帶動農民增收。中膳團餐是將農業、物流業、預制菜融合,在數字化平臺進行產業鏈生態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