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8 09:18 瀏覽量:11132 來源:中國食品網
璞玉為池傍虎橋,卞和家畔酒旗飄。
五糧醇釀今猶在,不盡香波涌若潮。
荊州古城,續釀著三千年的楚酒文化。不同于三國時期的“大意失荊州”,荊州虎橋酒莊一絲不茍釀好酒,意在“順勢得荊楚”,還原舌尖上的荊州味道。
從有案可稽的公元1465年以前的古卞和記作坊到1865年清李氏槽坊,從1941年的民國李家槽坊到1953年的國營江陵酒廠,從1994年的荊沙市紅糧液酒廠到2010年至今的湖北紅糧液酒業,現在的虎橋酒莊,“瓊漿玉液”從歷史的杯盞中呈現芬芳,甘醇而厚重。
復古的虎橋酒莊開辟“小而美”路徑,將荊州歷史、楚酒文化釀進一杯虎橋酒里,講述一段彌香歲月,更承載了掌門人李光華對“詩酒趁年華,煙雨暗千家”的美好向往。
一部荊楚史,讀出楚酒文化
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如今湖北所在的江漢流域誕生了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的特色地域文化——荊楚文化,炎帝神農、楚國歷史、秦漢三國、名山古寺、長江三峽等,多重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楚酒文化既是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亦是中國白酒的縮影。
楚酒文化,有文字記載的已有3000多年。在開拓進取、革故鼎新的民族精神,崇火尚鳳、力求浪漫的民族心理影響下,楚人嗜酒、善飲、好客,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楚墓中發現的酒器無論從出土及數量、或是種類精美程度,在諸侯列國中堪稱一流。
《楚辭》文獻則形象地反映出楚國酒文化酒類豐富、宴飲方式獨特等鮮明特色。考古發掘與研究發現,楚地擁有極其豐富和珍貴的楚酒文化遺存,它們共同展現了楚人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也表現出楚人縱情任意、狂放浪漫的酒文化精神。
地處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發展出了成熟的稻作農業,為楚人釀酒提供了充足原料,從而促進成熟的釀酒手工業的形成。其中,苞茅酒最先由楚人發明,是專供神祖享用的神酒。
《左傳》載:中原霸主齊桓公率七國諸侯聯軍討伐楚國,齊相管仲列舉討伐楚國的罪狀之一是:“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所謂縮酒,是把酒液倒在“包茅”之上慢慢滲透過濾,然后經過層層過濾而剩下的就是飄散著茅草清香、酒色純凈透明的美酒。這種苞茅酒帶有菁茅的天然清香,因而也被稱為“香茅酒”,這是楚酒中最神圣且最獨特的美酒。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曰:“楚人汲漢水,釀酒古宜城,春風催酒熟,猶似漢江清。”歷朝歷代,荊楚名酒倍出,吸引眾多文人墨客豪飲。在歷史舞臺上攪弄風云的楚酒,隨著時代更迭而消失變替,沉淀出了一方酒的地域特色。
作為楚酒文化集大成之地,荊州這座古城更是將故事和歷史釀成了瓊漿玉液。許多人只知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卻不知“天下名酒竟是它,一斛當價九千金”的說法,亦不知“一鍋牛肉,二兩小酒”是荊州人一天的開始。
荊州自古飲酒成習,除了坊間釀酒外,民間家釀也十分普遍。米酒被視為“軟飲料”,并未納入“酒”的范疇。沙市酒文化為荊州之最,唐代即有名酒“燒春”。宋陸游有關吟沙市的詩中有“倚樓女兒笑迎客,清歌未盡千觴空”。沙市人有“借酒待客”之風,且豪飲者不多。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時光,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讀了三國,就忘不掉荊州這座古城。荊州的白酒,歷經無數風雨考驗,深深地扎根于荊楚大地之上,化作民間珍品,成為了中國白酒長河中一抹獨特的風景。
一直以來,楚人都有“不服周”的精神,從未停止過傳播酒文化、探究釀酒技藝。憑借優越的釀酒生態環境、悠久的釀造技術及博大精深的名酒文化,楚酒的品類依舊繁多,在中國白酒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如今,位于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虎渡河畔的虎橋酒莊,將荊州歷史、楚酒文化釀進一杯杯虎橋酒里,打造出獨具荊楚特色的楚酒品牌。
一脈紅糧憶,興衰榮辱儒雅堅韌
根植于富饒厚重的荊楚大地,虎橋酒源于楚時,出身名門,不僅承載著千年楚酒的底蘊與品質,更延續著一脈紅糧記憶。“一瓶虎橋酒,半部荊州史。”紅糧液酒業、虎橋老酒的發展成長見證了荊州演變的發展史,與荊州同興共榮。
橋酒莊,一路走來,興衰榮辱,不可勝言。而其中,紅糧液酒業質的飛躍、虎橋酒莊的華麗亮相都離不開李光華的執掌。
虎橋酒莊莊主、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紅糧液釀造技藝傳承人李光華,被譽為楚酒界的“思想謀劃者、改革創新者、文化創意者”,融合溫文爾雅的讀書人氣質和披荊斬棘的企業家豪氣,將虎橋酒的故事抽絲剝繭講給世人聽。
作為一個地道的荊州人,李光華與白酒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從年輕時替人跑腿賣酒、能吃苦業績好的銷售員到自主創業開辦商貿公司賣酒,李光華從來都是一個重質量、講誠信、有頭腦的人。
他敬業、求變,也有一顆躁動的心。不想永遠做“二道郎君”的他,想著從經商轉行做實業,想從他熟悉愛好的酒業做起。同時,李光華向來愛喝酒、酒量不錯,也喝過許多白酒,但始終未能找到一款真正代表荊州味道的地道酒品。他理想中荊州的酒,應該是一款老酒,由時間釀造而成,由人情而溫暖。
在這種念頭的驅使下,2010年,李光華來到位于荊州城外虎渡河邊的一座老酒坊——始于1958年的與貴州茅臺同時期注冊成立的國營江陵縣曲酒廠。其前身是民國時期由“和氏璧”卞和后人生產經營的卞和記作坊,有百年釀酒歷史,相傳最卓絕的技藝就是用璞玉釀酒,被古人稱為“瓊漿玉液”。
在這里,他品嘗到一款老酒,天然陳香,味道醇厚,氣味綿長,入口回甘,仿佛喝下了荊州整個厚重的歷史。此酒在1994年巴黎國際飲料酒和飲料博覽會中,獲得了國際金獎。這便是李光華心目中最能代表荊州文化氣質的酒。從那時起,李光華便開始擔任酒廠的董事長。
他提到,卞家美酒在史冊中具有紅色基因。1927年在彌陀寺卞家槽坊,共產黨員周保芝與農民兄弟暢飲美酒佳釀,慶祝秋收暴動告捷。
1953年春,社會主義改造掀起高潮。卞和記燒坊和邱家槽坊、李家槽坊三家合并,更名為國營江陵酒廠彌市分廠。后又更名為江陵縣曲酒廠,并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釀酒面積。
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災害降臨,糧食大幅減產。酒廠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在虎渡河畔自種蕎麥釀酒,開創了小曲蕎麥釀酒的先河。酒廠在采用蕎麥釀酒技藝的同時,利用江漢平原得天獨厚的紅高粱、紅小麥作為主要原料釀造白酒。因此,產品得名為“紅糧液”。
1982年,江陵曲酒廠在全國首批注冊虎橋牌商標,“虎橋牌紅糧液”白酒正式問世,開始名揚省內外。1988年,紅糧液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后來又獲得“全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中國白酒精品”等稱號。
1995年,荊州沙市合并為荊沙市,江陵曲酒廠隨之更名荊沙市紅糧液酒廠。后隨著荊沙市改為荊州市,紅糧液酒廠最終更名為湖北紅糧液酒業有限公司。依托傳統手工釀造技藝和目標客戶群,打造“小而美”的地方名企。在當地率先打造白酒酒莊,紅糧液酒業的發展迎來重要轉折。
一段虎渡情,酒莊有酒還有情
“小,比較好辦;美,卻要大費心思。酒莊可大可小,但美是必須的。”這是李光華始終堅持的酒莊理念。他把一家單純釀酒的小企業,打造成集非遺釀酒、楚酒文化、明清園林、鄉村旅游于一體的浸入式全體驗酒莊,名揚四方,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旅游人。
當被問到“虎橋酒莊”之名的由來,李光華則表示,一切疑惑在酒莊內都能得到解答。走進虎橋酒莊,楚酒文化博物館、卞和記作坊、虎子古井、天鍋遺址、彌陀寺酒窖、酒道館、酒神儀狄祠、自釀酒體驗館、私人藏酒庫……每一處都復原交織成酒莊文化記憶。
在虎橋酒莊的“心臟”——楚酒文化博物館,一幅幅名家字畫呈現出文墨的情韻,一壇壇令人眼花繚亂的名人藏酒,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件件形狀奇特的酒具酒器,彰顯中國白酒歷史的源遠流長,一幕幕楚人飲酒風俗、釀造工藝圖文并茂,展現楚酒的深厚底蘊……在這里,中國傳統白酒與文化融合,更加彰顯其內涵和活力。
隨著虎橋酒莊的誕生,李光華的思想也在不斷升華,他結合彌市古鎮人文歷史,特別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數千年前楚時卞和獻玉,以及卞氏后人釀酒的美好故事和傳說,加以挖掘、整理和發揚光大,并建造了一系列古代釀酒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卞和記作坊原址和古窖,無聲講述了虎橋酒的傳承,緣起“卞和”,關于“和氏璧”。相傳春秋楚國人玉雕匠人卞和在湖北荊山得一璞玉,獻給先后即位的楚厲王、楚武王,均被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分別砍去了左、右腳。楚文王即位后,他懷抱璞玉坐在荊山下痛哭,兩眼流出了血水。文王派人去詢問其原由后變令人剖開璞玉,果得寶玉,遂稱此玉為“和氏之璧”。
卞和以獻玉之功受封為陵陽侯,卞和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遂后,卞和后人定居虎渡河畔的彌陀寺,世代釀酒為生,為虎橋酒的孕育與傳承開啟了一段佳話。
現場可看到,復建的明清卞和記古窖群長6米,寬3米,呈長方形,所展示的三口明代發酵地缸、明代排水溝、明代地面磚和磚墻,均采用在本廠發掘的“卞和記”文字磚修砌。
靜臥的虎子古井,將“虎橋”之名的來源娓娓道出。
相傳,古荊南無名河西岸有座古剎叫彌陀寺,附近住著一戶謝姓的孤兒寡母。母親雙目失明,兒子屬虎,所以乳名叫虎子。虎子一家世代給卞家酒坊砍柴挑水為生,日子過得很清苦。為給母親治雙眼,虎子遵照老和尚的指點,連續一百天到河對岸的柏枝湖采摘草藥,但是到了第一百天的時候,天空風雨大作,河面波浪滔天,不能渡船。
在這關鍵的時刻,虎子得白額吊睛猛虎相助,載著他渡過河水,采得草藥。虎子準備向猛虎道謝時,它早已不見蹤影,在虎子面前卻出現了一口水井,里面似有老虎點頭。虎子取井水給母親煎藥,治好了母親的雙眼。此后,虎子直接取井水賣給酒坊,井水釀造的白酒清冽有回甘,飲后不宿醉,可治病健身。從此,這條河被稱為“虎渡河”,河上架起的橋叫“虎橋”,這口井被人們叫做“虎子古井”。
為紀念虎子的傳統美德和孝道文化,酒廠用其名于1982年在全國首批注冊了“虎橋牌”白酒商標,后來此商標先后榮獲“荊州老字號”、“湖北老字號”。李光華巧借廠區邊虎渡河大橋和企業商標之名,取名“虎橋酒莊”,既貼切又有韻味。
走入酒道館,館內以中式傳統祠堂結構主體設計風格為主,中央位置供奉著酒神儀狄的全身銅像。神像兩側,寫有“鳳液龍涎長揚圣德、心香夢筆景仰神庥”的對聯牌匾,這是對儀狄的敬仰與贊許。
左側“自釀酒體驗館”放置著三套白酒蒸餾設備,它的釀酒原理是根據中國古代釀酒技藝——天鍋而來。虎橋酒莊在卞和記作坊的原址上復建天鍋釀酒,傳承并發揚楚傳手工釀造工藝,使釀酒回歸本源。參觀的游客可以全程親自體驗,釀出自己的第一股虎橋美酒。
走進彌陀寺酒窖,仿佛深刻感受到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開窖暢飲璞玉美酒的恣意。緩步走近四座璞玉窖池,這是由蘊藏于長江荊江河段和臨近古河道卵石中的荊州璞玉砌成,瓊漿玉液的時光樂章悄然演奏。
漫步在虎橋酒莊院中室內,花木扶疏、綠草葳蕤,隨處可見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從著名書畫家到民間藝人,從專家教授到鄉土詩人,酒莊被打造成為書畫園地、詩文長廊,浸潤著濃濃文化氛圍。“虎橋酒莊不僅是一個釀酒、藏酒、賣酒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地方。”李光華如是說。
虎渡河草坪也是酒莊最美的景象,綠草如茵的河灘,微風吹來,流光似錦;河邊烏篷船營造出一種“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的優美意境。大橋、河流、沙灘、垂柳、小船,美麗而浪漫。
多年來,李光華把酒莊營造成文化濃郁、鳥語花香的靚麗景點,進而與鄉村旅游相融合,建成典雅溫馨以白酒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民宿,成為荊州民宿的樣板和典范,為游客提供吃喝住玩一條龍服務,可謂開拓鄉村旅游的創新之舉。
“在酒莊里,三五好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談天作詩,圍爐詩話,讓彼此的情誼在酒中沉淀,在酒中釋放。”這便是李光華建立酒莊的初心。
復古的虎橋酒莊,承載了李光華對“詩酒趁年華,煙雨暗千家”的美好向往。它有故事,所以富有生命力;它是好喝的,更是好玩的。
一杯虎橋酒,還原荊州味道
“花看半開,酒喝微醺”,這是李光華和虎橋酒莊倡導的飲酒理念,而唯有好酒,才能恰到好處地享受那種微醺感性的狀態。在李光華看來,每個荊州人的記憶深處,都有著對酒的執著味道,那是從小時候就飄蕩在空氣中的氣息,大人們在飯桌上談笑風生,讓孩子們充滿好奇。而這種好奇的延續,讓李光華對在長江邊長大的荊州人那爽朗的性格、強悍的性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虎橋酒是一款真正擁有匠人精神的作品,也是一款適合荊州人喝的酒,他希望酒入愁腸之時,它能夠讓人記起故鄉。
一首“璞玉為池傍虎橋,卞和家畔酒旗飄。五糧醇釀今猶在,不盡香波涌若潮”的題詩,一下子拉近了人們與虎橋酒莊的距離,讓其從對遠古的遐想回到了現實。“虎橋酒”,為何能稱作是“舌尖上的荊州味道”?
《本草綱目》中記載:“玉屑一升,地榆草一斤,稻米一斤。取白露二升。銅器中煮,米熟絞汁,玉屑以為水,以藥納入,所謂神仙玉漿也。”而光緒時代的一首《玉酒訣》更是紅糧液酒業傳承發展楚人釀酒技藝的真實寫照。
虎橋老酒的品質保證,來源于原始釀造環境、璞玉酒窖、江漢原糧、虎渡河水源、甑桶蒸酒鍋、非遺釀酒技藝等多個維度。
彌市鎮地處江漢平原南部,氣候溫和濕潤,土沃糧優,自古就是魚米之鄉,這里長年形成的“微氣候”適合微生物生長。為了復原最原始的釀造環境,虎橋酒莊用黃泥封墻、茅草覆蓋釀造間,這樣更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發酵。走進酒莊,就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酒香。
坐擁歷史久遠的長江支流虎渡河,這里水質清潔,酸堿度適中,為釀造虎橋美酒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利用江漢平原得天獨厚的紅高粱、紅小麥、稻谷作為主要原料,釀出“紅糧液”美酒。
虎橋老酒,采用正宗小曲古法釀造技藝,傳承荊州市非遺釀藝,傳統手工制作,不添加酒精香料,經彌陀寺酒窖貯存至少三年后灌裝出品。李光華還提到:“虎橋老酒,是真正用璞玉酒窖發酵醞釀,釀出的酒天然陳香,醇厚綿柔,再以傳統天鍋蒸餾,有害物質得以揮發。雖然出酒率低,但余味凈爽,乃酒中極品。”
李光華常說:“釀酒如做人,釀一輩子良心酒,做一輩子良心人”。為此,他堅守老工藝、只做純糧酒,秉著“禮、義、情”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健康、放心的糧食酒。
一展小而美,堅守傳承創新
面對中國白酒行業的破與立、消與長,虎橋酒莊始終不改“小而美”的發展戰略,走特色化、差異化之路不斷“推陳出新”。
在酒莊模式上,虎橋酒莊把酒莊、民宿和景點有機融合起來,將酒莊的主體大樓打造成具有明清風格的酣客居民宿,與荊州最大的玫瑰園聯手,形成“花田酒地”的鄉村旅游精品線,成為眾多游客的打卡地,讓消費者和游人在這里不僅可探尋傳統釀酒調制的神秘,而且還可體驗吃喝玩學的樂趣。
虎橋酒莊開發出從低度到高度包括高粱酒、稻米酒、蕎麥酒和玫瑰花釀等不同糧食白酒,涵蓋清香、濃香、醬香以及彌香等多種風味,以及泥窖、玉窖等不同窖池發酵的白酒,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在文化創意上,從2018年,虎橋酒莊開始舉辦荊楚藏酒文化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并將其與中國傳統節日、與弘揚楚文化結合起來,為省內外愛酒之人和當地群眾奉獻一場場融品酒藏酒、民俗歌舞表演的盛宴。
“為愛封藏,歲月彌香”,虎橋酒莊以連續性、體驗式、高黏性的活動模式,加速釋放虎橋酒的文化魅力。值得關注的是,?2023中秋?國慶?假期全面啟動了湖北荊州“虎橋杯”中國詩歌大賽?,詩酒聯袂,雙璧合釀,既是以瀚墨文韻溯源華夏,金樽玉醇潤華章,也是共襄盛舉耀虎橋之光。
“虎橋四方客,紅糧三戶粬。”“彌市香醪產楚鄉,瓊漿玉液出紅糧。”“虎渡河邊聞異香,橋頭曲水正流觴。”“虎橋白墮滿庭芳,醉客吟詩效楚狂。”“誰道虎橋無虎井,虎橋酒莊蓋三楚。”……無數名人大家的高贊,都融入一杯杯虎橋酒中,浸入荊州土地與虎渡河中。
(中國酒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