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 15:44 瀏覽量:22434 來源:中國食品網
摘要
文化是中國酒的靈魂。中國人把“酒以飲用”的物質形態升華為“酒以成禮”的精神形態,通過健康、文明、高雅的飲酒方式彰顯寄情于酒的中國風俗、酒香詩美的中國風流、君子之品的中國風度、禮儀之邦的中國風范。這就是中國酒文化。中國酒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中國是最早利用微生物釀酒的國家之一,歷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發明“雙蒸法”于宋代(兩次復蒸獲得高酒精濃度蒸餾酒的方法)的中國蒸餾白酒,不僅是蒸餾酒成熟、成功的里程碑,還為中國和世界蒸餾酒、酒精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被國際上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以茅臺酒、郎酒、五糧液、國窖1573、汾酒為代表的中國蒸餾白酒和釀酒工藝,即是中國白酒的精華、經典,也孕育了現代科學的真諦,享譽世界。伴隨中國白酒誕生形成的健康、文明、高雅的飲酒方式,更是中華文明的表征與反映。彰顯出寄情于酒的中國風俗、酒香詩美的中國風流、君子之品的中國風度、禮儀之邦中國風范的中國酒文化,成為中國酒的靈魂,流芳千古。酒雖然不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須品,但卻是人們生活中的必備品。它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身影,折射出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正因為如此,酒才從誕生以來的幾千年里長盛不衰,至今仍盛。
酒是特殊食品。我們喝酒不是為了充饑、補充必要營養以保持體力或延長壽命的需要,酒是特殊飲料。我們喝酒不是為了解渴、補充必要水份以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我們喝酒除了感官享受外,更多的是精神需要。《尚書·酒誥》說:“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意思是只有在祭祀時才可以喝酒。按上天旨意,當初造酒時,就是為了盛大的祭祀。除此而外,酒還在交際禮儀、情感交流、娛樂助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飲酒不僅是日常食用的物質需要,還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1
精神需要的飲酒表現
1.1 用“飲惟祀”尊祖敬宗、凝聚民心、神化王權、彰顯尊嚴
孔傳曰:“惟天下教命,始令我民知作酒者,惟為祭祀”。又曰:諸候們“于所治眾國飲酒,惟當因祭祀”。又曰:“惟祭祀而用此酒,不常飲”。大意是:上天下旨并教民眾造酒,是為了祭祀專用,不能常飲。
《禮記·祭祀》中寫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祭祀是諸多禮中的首重。《左傳·成公十三年》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更體現了祭祀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為什么酒專用于祭祀?明代邱浚在《酒誥》之后所加的按語中說:“先儒有言,古之為酒,本以供祭祀,灌地降神,取其馨香,上達諸陰之義也”。統治者用“飲(酒)惟祀”方式尊祖敬宗、凝聚民心;強調君權神授、鞏固王權。
1.2 用“酒以成禮”教化民眾、治國安邦
翻開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沒有一頁不提到禮,也幾乎沒有一頁不提到酒。中國文化史專家柳詒徽在《中國文化史》中說:古代初無尊卑,由種谷作酒之后,始以飲食之禮而分尊卑也。酒與禮幾乎同時誕生,有了酒,中國開始了文明的歷程。“禮”在道德修養、齊家治國、溝通人神、社會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社會生活中親疏之定、嫌疑之決、同異之別、是非之爭,都是以“禮”作為評判標準的。酒作為“禮”的承載物,集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是通神之物,高貴、神圣。出現了所謂“無酒不成禮儀”、“有禮之會,非酒不行”的現象。《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將酒的作用歸納為“酒以成禮”。為了“成禮”,以酒祭天、祭地、祭神、祭人(祖先)都是舉國盛事,可見酒之神圣、尊貴。除祭祀之外,“吉、賓、嘉、軍、兇”五禮也必須用酒。“禮儀之邦”由此可見。
1.3 用《酒禮》規范飲酒,倡導健康、文明、高雅的飲酒方式“夫酒之為德久矣。
古先哲王,類帝禋宗,和神定人,以齊萬國,非酒莫以也.....堯不以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圣……由是觀之,酒何負于政哉”!這是漢末大儒,孔子二十世孫孔融《與曹操論酒禁書》中對酒竭盡禮贊的一段話。雖有片面、偏激之嫌,但對酒的評價之高卻是空前絕后的??兹谥?,歷代的《酒德頌》、《酒賦》、《酒贊》等詩文不絕于書。不可否認的是,酒有諸多好處的同時,不節濫飲也會帶來諸多弊端、危害。為了規避和消除酗酒帶來的弊端、危害,統治者很早就制定了《酒禮》,對人們飲酒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規范。試圖通過《酒禮》的規范來倡導健康、文明、高雅的飲酒方式。因此有“無逾《酒禮》,便是酒德”之說。
1.4 酒是交際禮儀、情感交流、娛樂助興的需要
現代社會,“酒以成禮”的功能大大弱化,但在社會交際、情感交流、娛樂助興方面的功能卻大大加強。人們在享受美酒的同時,更多是交際禮儀、聯絡感情、娛樂助興、寄情于酒的精神需要。
2
中國人雅俗共賞、多姿多彩、氣度不凡的飲酒方式,是精神文明的表征與反映。彰顯了寄情于酒的中國風俗、酒香詩美的中國風流、君子之品的中國風度、禮儀之邦的中國風范。
2.1 寄情于酒的中國風俗
“風俗”,《漢書》云:“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世事不易,人生艱辛,喜怒哀樂,相伴一生。集物質與精神于一體的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扮演了知音的角色,成為風俗:生日用酒、祝壽用酒;嫁娶用酒、添丁用酒;歡聚用酒、離別用酒;感恩用酒、酬謝用酒;祝捷用酒、慶功用酒;交朋用酒、結友用酒;國宴用酒、家宴用酒;喬遷用酒、節日用酒;助興有酒、解憂有酒;喪葬用酒、祭祀用酒等等寄情于酒的中國風俗,就在這推杯換盞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2.2 酒香詩美的中國風流
中國是詩的大國,也是酒的大國。詩,緣情而發,酒,點燃詩情。從《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到現代詩歌作品,都散發著幽幽酒香。筆者統計,《詩經》中寫酒的比例占15.4%。唐詩、元曲、宋詞300首中寫到酒的比例分別占16.3%、30.3%、42.6%。不僅是詩,中國書法、國畫藝術作品中的“醉墨”、“醉畫”也散發著幽幽的酒香。
中國詩歌的大盛時期是唐代,而這一代的大詩人象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劉禹錫、柳宗元、孟浩然等,沒有一人不飲酒,也沒有一人詩中不寫酒。有人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飲酒者八百首”。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現存詩文中寫到酒的比例占16%和21%。
宋代詞人比唐代詩人更為嗜酒。宋詞300首中,選了晏殊的詞10首,寫到酒的有6首。周邦彥的22首,寫到酒的14首。有趣的是女詞人李清照,宋詞選她的詞5首,竟然篇篇有酒。難怪詩人都深知“飲中有妙旨,憑詩斟酌之”呢??梢韵胍姡斚闾鸬拿谰屏魅朐娙藗兊腻\心繡口,觸發靈感,點燃詩情,那些傳誦千古的名言佳句便帶著酒香脫口而出,傳遍神洲。“斗酒詩百篇”的李白、“放歌須縱酒”的杜甫、“賦詩千余篇,釀酒數百斛”的白居易、“一杯未盡詩已成,誦詩向天天亦驚”的楊萬里……這是何等酒香詩美、文明高雅、氣度不凡、瀟灑飄逸的中國風流。
2.3 君子之品的中國風度
前面說過,飲酒時“無逾酒禮,便是酒德”。用今天話來表達就是:健康、文明、高雅的飲酒方式就是君子之品。
2.3.1 君子之品一“:成禮”之飲,莊嚴神圣、文明高雅
禮,緣情而作。人們用喜怒哀樂表達各自的情緒,而禮也以“祭、吉、賓、嘉、軍、兇”這涵蓋人生重大事件的六禮,表達人們對各種重大事件的態度與情緒行為。“禮”者,重于尊敬莊嚴。由此,當人們出席舉行“六禮”的場合,皆要有與之相應的語言行為、服飾打扮,舉止得體、彬彬有禮。在“成禮”的場合飲酒,自然是文明高雅的君子之品。
2.3.2 君子之品二:暢飲不誤事,娛酒不廢政的有節之飲
西漢文帝劉恒在《與群臣詔》這樣說:“蓋聞千鐘百觚,惟酒無量,仲尼(孔子)之飲也;姬旦酒殽不徹,故能制禮作樂;漢高婆娑巨醉,故能斬蛇鞠旅”。文帝所說的以上幾位都是在治國安邦方面頗有建樹的帝王和圣人。他們暢飲不誤事,娛酒不廢政的飲酒風范,也是君子之品。
2.3.3 君子之品三:禮尚往來、國際交往的外交之飲
中國自古提倡“禮尚往來”,這種“禮尚往來”對于國與國來說,就是外交。酒在外交活動中是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表現了主人對客人的尊敬和真誠,還起到了烘托了氣氛,融洽了感情,增進了團結友誼的重要作用,對助力成功外交功不可沒。
2.3.4 君子之品四:激發創作靈感、點燃詩情的文人之飲
“李白斗酒詩百篇”,詩圣杜甫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形象地說明了酒與創作的關系。自古詩酒相連,酒助詩興而詩意更濃。詩人都與酒有不解之緣。宋代唐廋“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蘇東坡的“府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晏殊的“一曲新詞酒一杯”等,都說明了酒與創作的關系。所以清人宋大樽在“茗香詩論”中說《詩經·豳風·七月》的作者是“飲之圣”,陶潛是“飲之中行”,李白是“飲之狂”。結論是:“宜言飲酒者莫如詩。飲,詩人之通趣矣”。酒能使人精神亢奮,才思敏捷,是文學創作的“催化劑”。適量飲酒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進入創作最佳狀態,激發靈感,助產優秀文學作品。正如文學家王蒙在《文人與酒》的唱詞中所言:“有酒方能意識流,人間天上任遨游,神州大地多瓊液,大塊文章樂未休”。激發創作靈感的文人之飲,也是君子之品。
2.3.5 君子之品五:特定飲酒場合的情趣之飲
傾心的飲酒對象:高雅、有趣、真誠、直率、知己、摯愛、故交、親朋。
美麗的飲酒環境:春郊花下、夏雨荷亭、金秋紅葉、寒冬雪夜。
相知的理想酒友:款于詞而不佞者、娛于色而不靡者、善幽默而不俗者、暢飲而有節制者、醉酒而不失態者。
難得的飲酒氛圍:酒逢知己的千杯不醉、親友相聚的開懷暢飲、國泰民安的舉杯相慶、他鄉故知的不醉不歸、金榜題名的得意之飲、洞房花燭的開心陶醉。
助興的飲酒行令:作詩獻藝的“古令”、說詩“拆字”的“雅令”、通俗易懂的“通令”、博學機敏的“籌令”等。高雅行令即助酒興,更展才智。
健康、文明、高雅之飲就是君子之品的中國風度。
3
禮儀之邦的中國風范
自古以來,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中華就被世界譽為“禮儀之邦”。而“酒以成禮”的功能,使酒成為“禮儀之邦”的承載物。中華民族素以熱愛和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彬彬有禮著稱于世,表現了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中國風范。
3.1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人類文明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唯一沒有中斷的,而其它三大文明卻早已消失。40多年前,美國學者愛德華·克諾爾·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爾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第一部分第七章寫到中國文明時,這樣說:它(中華文明)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歷史原因。中國在它的大部分歷史時期,沒有建立過侵略性的政權。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說:這種非侵略性的特點,也護佑中華文明成為所有人類古文明中傳之今日的唯一者。
3.2 中化文明本性,熱愛和平,從未有過侵略擴張歷史
《利瑪竇札記》一卷六章:雖然中國人有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臨近的國家,但他們的皇上和人民都從來沒有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他認為:我仔細研究了中國長達四千年的歷史,不得不承認我從未見過這類征服的記載,也沒有聽說過他們擴張國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明本性使然。以美國為首的“中國威脅論”早在1615年就被西方的神父利瑪竇用事實否定了。
3.3 新中國抗美援朝的正義之戰,助弱制霸、保家衛國,打出了軍威、國威,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美援朝是一場正義之戰,中國志愿軍將士奮不顧身、英勇作戰,全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困難重重。軍事裝備也處于“小米加步槍”的水平。敢于跟擁有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后勤保障、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合軍隊拔刀相見,只能說是迫不得已的正義之舉??姑涝瘧馉幍膭倮?,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國威,遏制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囂張勢頭,保障了朝鮮和我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展現了不畏強權、助弱制霸、維護和平的中國風范。
3.4 中國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成果,成為發展中國家學習樣本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主席在會上說:中國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縱覽古今、環顧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這個成績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埃及共產黨總書記薩拉赫·阿茲說:“中國脫貧攻堅的有效經驗和創新做法,正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習樣本。”
3.5 成功抗擊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彰顯了可貴的中國力量、中國擔當、中國精神
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突襲而至,來勢洶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同時間賽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展示了可貴的中國力量、中國擔當、中國精神。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多國政要及專家學者表示,中國對待疫情采取的強有力舉措是寶貴的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經驗,值得各國學習。
4
綜上所述:
中國人把“酒以飲用”的物質形態,升華為“酒以成禮”的精神形態,通過健康、文明、高雅的飲酒方式彰顯寄情于酒的中國風俗,酒香詩美的中國風流,君子之品的中國風度,禮儀之邦的中國風范。這就是中國酒文化。
中國酒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參考文獻]
[1]酒業觀察:中國白酒突破國際化困境,重新思考“五個回歸”[OL].國酒傳,2023-08-1408:28
[2]宋書玉:“為什么說中國酒文化是‘活態文化’”[OL].搜狐.2022.09.03.網址:
https://www.sohu.com/a/582148328_121124454
[3]高玉林.全球戰“疫”斗爭中的中國力量、中國擔當和中國精神[OL].國際在線,網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472802976613969&wfr=spider&for=pc
[4]崔利.從元代朱德潤《扎剌機酒賦》看中國蒸餾酒起源[J].釀酒,2011,38(01):94-97.
[5]崔利.酒的社會功能與生產消費[J].釀酒科技,2007(02):120-123.
[6]崔利.飲酒的社會功能[A].中華酒文化研究所,等.輝煌的世界酒文化[M].成都出版社,1993.
[7]宇虹,唐怡.中國酒文化走向世界[A].輝煌的世界酒文化[M].成都出版社,1993:238.
收稿日期:2023-10-13
備注:文章來源釀酒期刊2023第六期,受作者委托轉發傳播。文中圖片為編者配圖。
作者簡介
崔利,郎酒集團郎酒有限公司原副總、高工、國務院特貼享受者。先后獲四川省、原國內貿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4項。在、《釀酒》、《釀酒科技》、《四川釀酒》、《四川食品科技》、《華夏酒報》、《輝煌的世界酒文化》、《中外經濟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
上一篇:中國食藥促進會召開騰訊會議研究標準編制實施服務行業發展
下一篇:成都市消委會召開律師顧問團暨消費咨詢專家團成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