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15:20 瀏覽量:15773 來源:中國食品網
在生物技術進步、人口總量增長、老齡化加快、健康需求和消費能力增加的多重因素驅動下,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呈快速發展態勢,并隨之涌現出一批批生物醫藥專業園區。生物醫藥專業園區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生產研發空間、完備的生產配套、完善的生活設施,并通過產業賽道篩選,引培鏈式、模塊化、跨界融合等不同類型的生物醫藥產業群集群,幫助生物醫藥企業快速獲取人才、資本和研發資源,成為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鏈經濟、實現區域生物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2020年,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總產值超2.5萬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園數量超過600家,入駐企業數量超4.2萬家。
10月,2023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成都舉行。這次大會匯集了27位院士、1300多名專家學者以及眾多醫藥企業參會,多項前沿生物技術也在大會亮相。大會發布《20223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生物經濟將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轉基因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成為未來生物經濟的發展趨勢。
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高地
2022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排行榜公布。排行榜分為綜合競爭力和單項競爭力榜單,獲獎榜單均為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優勢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區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蘇州工業園區和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列第一方陣。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高新區在近年的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綜合競爭力排行榜評比中,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梯隊”,成為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高地。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在許多經濟學家眼里,生物醫藥產業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近年來,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呈現蓬勃之勢,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連續五年保持20%增長,聚集了阿斯利康、海創藥業等醫藥企業3000余家,累計上市及過會企業10家。
成都高新區加快構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高地,成為中國生物技術版圖上的重要一極。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能夠穩居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排行榜第一梯隊的關鍵在于,提升了成果轉化創新策源能力,并為生物醫藥企業構建了創新鏈、產業鏈到人才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的全鏈條全周期的產業服務體系。
今年3月,成都高新區聚焦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重點產業鏈,發布了《成都高新區創新藥產業建圈強鏈三年攻堅計劃(2023—2025年)》《成都高新區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建圈強鏈三年攻堅計劃(2023—2025年)》,通過實施產業能級躍升、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活力提升、服務能力提升、產業生態優化“五大工程”,構建“鏈主企業、公共平臺、中介機構、產業基金、領軍人才”等“5+N”產業生態體系,持續提升醫藥健康產業規模能級。
天府錦城實驗室明確未來3年投入1.5億元支持5個方向團隊“揭榜掛帥”,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揭榜團隊最高可獲得3000萬元研究經費支持;截至目前,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園區落地高能級產業項目300個,聚集在研藥械品種177個,其中在研I類新藥88個,43個進入臨床階段。
依托良好的產業基礎,成都高新區計劃通過實施三年攻堅行動,力爭到2025年,創新藥產業鏈規模突破2000億元,培育百億企業3家以上、50億企業5家,成為全球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藥物研發新高地;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鏈企業超1000家,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成為國內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制造高地。
10月19日,《2023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在“2023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發布,報告全面系統地比較了近3年相關園區數據(2020-2022),對全國有效完成數據填報的204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進行競爭力排名,并正式發布綜合競爭力評價前50名以及各單項一級指標競爭力前10名。
共同在搶抓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的戰略機遇,建設高水平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打造經濟發展新賽道新引擎,不斷推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成都全市GDP歷史性突破2萬億元。進入“2萬億”時代后,生物醫藥產業將是成都重點打造的下一個萬億級產業。作為成都構建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的主要承載地之一,天府國際生物城經過七年的發展,聚集了一大批生物醫藥領域的領軍企業。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讓人有走進城市公園的既視感。這里是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中的“四區”之一,也是成都構建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的主要承載地之一。作為成都“三個做優做強”重點片區之一,2016年“從零起步”到如今的發展再提速,7年時間,這片44平方公里的土地正經歷,從一張藍圖到一座未來之城的蝶變。
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大任務是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實現路徑。由成都高新區和雙流區合作共建的生物城,正是成都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探索實踐之一。
截至目前,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累計落戶高能級產業項目已逾200個,總投資超1200億元,助力成都高新區在科技部發布的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實力排名第3。7年中,生物城已長出一批生物醫藥的頭部企業,成都先導、海創藥業、苑東生物、康諾亞等6家企業成功上市,威斯克、成都醫云科技等則在短時間內成長為“獨角獸”企業。
天府國際生物城構建覆蓋從靶點發現到中試生產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功能平臺109個,其中包含9個國家級平臺,企業平臺自建率達到82%。3月23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揭牌,是首個落地四川省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將建設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評價3個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和1個精準醫學戰略資源庫支撐平臺,是國內首個“政醫產學研資用”產業協同發展體系,預計未來將帶動精準醫學產業產值規模超1000億元。
生物醫藥產業形成集群發展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生物醫藥產業具備天然的形成區域集群發展的基因,另一方面政府的指導和規劃以及技術創新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90年代,我國批準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伴隨而生;“十五”期間,我國首次認定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分批建設了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促進產業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十二五”時期,各地紛紛出臺促進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生物產業向集聚化、特色化發展;“十三五”時期,國家印發《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鼓勵各級政府科學規劃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十四五”時期,生物產業園將聚焦優勢領域和產業鏈重點環節深耕細作,提高園區專業化、特色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截止目前,我國共批準成立17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中主導產業包括生物產業的園區共計72個。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人才聚集度高的地區,然而,伴隨著產業在園區的聚集化發展,各地園區在競爭與合作中的定位與功能也逐步演化,在產業鏈上的區域分工逐漸深化,未來園區的布局將更加趨向優勢互補、協同聯動和特色發展。
從我國重點城市群的角度分析,目前,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傳統優勢園區主要集聚在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但是,伴隨產業逐漸由東向西轉移,區域協同發展的競合態勢,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集聚發展正逐步由“三足鼎立”演變為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七個引領性城市群的發展格局。
未來,隨著科技創新成為大變局中關鍵變量,數字經濟進入發展新時代、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以及產業運營的不斷革新,原始創新、數值賦能、跨界聯動、產業生態等將成為生物醫藥產業園發展的關鍵詞,產業定位的精準性、生物醫藥空間載體建設的標準性、園區招商的專業性、產業配套的適用性等專業功能性和鏈式公共配套服務、鏈式孵化服務等服務的生態系統化將成為園區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區域聚集效應加強;產業技術分工深化,特色發展態勢明顯;產業創新持續驅動,產業轉型初見成效,對區域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集聚區的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呈現出規模體量快速增長、創新活力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等態勢。
園區依然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各園區針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政策保障力度不斷增大、相關政策數量穩步增加。生物醫藥產業成為各地園區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生物醫藥園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