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14:14 瀏覽量:17105 來源:中國食品報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了大食物觀。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到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大食物觀”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觀的內涵,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對于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乃至農業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訊(記者 王薇)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也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業微生物在保障土壤健康、實現綠色食品生產和生態安全等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和平建議,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亟待加強。
張和平表示,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相繼利用新技術、智能化手段,建立了集資源收集、保藏、分類、評價、共享利用為一體的微生物資源保藏庫。相比之下,我國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尚在初級階段,仍存在資源家底不清、功能特性挖掘不足與產權保護不夠、資源庫/館藏建設與能力低下、相關管理政策缺位等問題,致使我國農業微生物仍面臨著資源與數據“孤島化”現象,國內資源流失和境外資源收集保藏不足等種質資源安全風險。
張和平分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館藏建設與能力亟待提升。目前,我國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相對滯后,總體表現為保藏條件簡陋、保存方式單一、庫容飽和,智能化程度嚴重不足,尚無自動化保藏與存儲系統,缺乏新興技術與高通量篩選設備以及標準化的操作,保藏工作效率低下且菌種保藏質量不一。
二是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挖掘不足、功能開發及應用亟須開展。當前我國農業微生物資源喪失與流失問題嚴重:由于生態氣候的急劇變化導致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重要的資源,包括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科研和應用價值的資源,由于保藏不善、人員退休等原因造成不可彌補的資源丟棄或遺失;國外研究人員從我國帶走不少種質資源。我國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十分豐富,但缺乏統一的收集管理,實際登記類群較少,核心菌種自給率不高,嚴重依賴國外進口,且境外菌種保藏占比嚴重不足。此外,對優異的種質資源功能開發不足,無法實現精準高效的應用。
三是微生物種質資源相關知識產權保護亟須加強,國家管理政策法規亟待完善。目前,我國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健全,嚴重制約菌種的共享利用。同時,與微生物資源相關的監管政策缺失,成為種質資源安全的極大隱患?,F行《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條例》等法規亟須完善。
針對上述問題,張和平建議:一是加強國家農業微生物菌種資源庫建設。引導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強微生物種業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推動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加大種質資源庫建設專項支持力度,重視微生物創新人才培養,對種質資源保護、鑒定評價、分發共享等基礎性科技人員給予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
二是加強菌種的收集保護,提高優質菌種的挖掘。系統開展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調查工作,摸清家底,實現應保盡保,發掘重要功能和特殊類群的菌種;對于有重要價值的資源,在合理確認菌種知識產權的基礎上,需進入國家菌種庫進行長期戰略保藏;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國際交流,提高境外種質資源占比,豐富我國農業微生物資源庫;搭建專業化、智能化資源鑒定評價與基因發掘平臺,深度發掘優異種質,加快微生物創新利用。
三是加強基礎創新,提升農業微生物優質菌種功能開發與應用。加強農業微生物領域科技創新,建設微生物種業全國實驗室和國家創新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助力優質種質的功能開發,提升核心菌種的自給率。加強農業微生物功能評價技術研發,提升菌種功能評價效率和應用轉化率,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健康持續發展。
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健全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構建分子標記、遺傳線路設計等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開展實物資源匯交機制,實現良性的資源保護與共享;推進微生物資源的引進、引出規范化管理,以及與國際性法律文件相適應的國家標準的制定,降低微生物種質資源流失風險。
《中國食品報》(2024年03月0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