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08:47 瀏覽量:29948 來源:中國食品網
2024“全國兩會”進行時,萬眾矚目,全球關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并闡述了今年政府的工作任務。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個關鍵詞就是新質生產力,第一項任務就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該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深刻闡明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方法路徑和重要舉措,為中國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會上再談新質生產力:“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于2024“全國兩會”上的熱詞“新質生產力”,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家李后強教授有著怎樣的見解?
關于新質生產力,李后強教授接受媒體專訪。
“新質生產力是指導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這次兩會期間是個熱點,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也專門提到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李后強認為,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全球經濟、科技、產業正在發生新一輪革命,人類生存、生活、生產方式將出現質的飛躍。在我國,從“經濟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到“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整個過程是一脈相承的科學推進。在量變和質變的轉型升級中,涌現新質和新質生產力,這將推動經濟邁上新臺階,進入新時代。
在李后強看來,新質生產力要在“新質”兩個字上下功夫,與“舊質”相對,“新質”的內涵指由質變產生的新性質、新特征、新功能、新規律。眾所周知,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三大要素,“新質”就是指這三大要素都變新了。
“生產力發生了質的變化,核心就體現在創新上,尤其是科技創新,再往下說就是‘人’,是創新的主體,高素質、高創造力的人?,F在要推廣到產業上,包括互聯網數字經濟、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未來產業等。”李后強談到。
正如李后強所說:“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在信息化、數字化、移動化推動下,今天的勞動者視野、知識、能力、智商、情商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代,大學生、研究生成為勞動力主體。人的質變,才能創新創業和改革發展,創造人間奇跡。
勞動工具在生產力中具有橋梁、變革與先鋒的重要作用。由于智力接力和創新延伸,人們不但可以上天入海,還能登月鉆地,進入浩瀚宇宙,深入厚厚的地層。人工智能、量子技術、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發展,讓勞動工具發生質變。
經過數百年發展,靠地吃飯的時代即將過去,智能農業時代正在到來。雜交動植物等不斷涌現,勞動對象已完全不同。石墨烯、超導體、量子芯片、特殊玻璃等代替傳統天然物質,讓加工對象發生了質變。隨著技術進步,生產生活也會發生不可想象的巨變。
“新質生產力與未來產業密切相關,起點是‘新’,內核在‘質’,落點于‘生產力’。”關于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李后強重點提到“酒”產業,在他看來,這三者是緊密結合的,會發生革命性變化。
他提到,做酒是典型的生物學問題、微生物工程,以后釀酒就不是完全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繼承其關于土壤、微生物等精華部分,更多采用數字化手段,包括發酵、蒸餾、取酒、勾調、儲藏整個生產過程都能運用新技術。
李后強舉例,“四川有個名酒廠以前有幾千員工,現在只需要十多個人,這都是科技的進步。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糧食,比如現在的高粱都是自然生長的,南北方存在支鏈長短的差異,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采用航天育種、空中實驗室無土栽培等,不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他也強調要注重基因、制造過程等多方面的安全性。
在生產力三大要素都發生質變的背景下,生產力本身自然會躍升到新質臺階,新質生產力將引起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因此,繼續深化改革,勢在必行,要進一步推進行政、教育、科研、體制改革以及產業政策改革。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必須走好科技自立自強必由之路。”李后強表示。
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增長路徑,以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基本特征,積極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帶動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