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8 09:39 瀏覽量:23264 來源:中國食品網
關注兩會|葉歌觀兩會專題
近年來,在消費升級、市場多變的大環境下,中國食品行業轉型加快,酒類細分賽道競爭加劇,食品消費產業事關民生、社會穩定和高質量發展,自然是兩會的關注重點。
“加快培育酒業新質生產力”、“加大白酒國際化推廣”、“推動發展酒業新型工業化”、“加強酒業‘智改數轉’”,“加強食品安全工作”、“推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設置食育課程”、“培養藥食同源新品牌”……在兩會上,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們高頻次提出食品類、酒類提案,為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好聲音”和“金點子”?
酒業聲音:國際化、科技力、文化引領
孫寶國:爭取酒類國際貿易政策 加大白酒國際化推廣
在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盟國家對烈酒進口征收高額的消費稅,導致中國白酒出口后在市場上的成本較高,從而削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帶來了“關于爭取酒類國際貿易政策,加大白酒國際化推廣”的提案。
他建議,面對國際貿易壁壘以及中國白酒出口的各種不平等關稅制約,建議有關部門制定一系列的白酒出口優惠政策。同時積極推動國家層面貿易談判,爭取貿易條件平等,實現蒸餾酒類別平等稅率,為中國白酒走向世界助力。
丁雄軍:切實提升中國白酒科技化、國際化、數字化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雄軍就切實提升中國白酒科技化、國際化、數字化水平提出建議。丁雄軍認為,當前,高質量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白酒產業作為重要的消費品行業之一,正面臨新一輪的創新升級。中國白酒在科技化、國際化、數字化等方面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他建議,國家加大對白酒行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推動建立由國家有關部委統籌,白酒企業和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對白酒科技創新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在技術創新和科研組織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動降低白酒關稅貿易壁壘,加強國際貿易平臺共建共享,加快中國白酒國際化發展進程;推動數字資產交易發展,健全數字資產交易頂層設計,推動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支持數字世界平臺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曾從欽:加快培育酒業新質生產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從欽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征程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五糧液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將立足產業和企業實際,以科技創新為新引擎,以綠色發展為主色調,以融入“雙循環”為強驅動,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奏響高質量發展“奮進曲”。
曾從欽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五糧液持續完善理論研究前瞻導向、應用研究問題導向、技術創新市場導向的創新體系,在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和人才隊伍培育等方面發力,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同時,發揮白酒產業鏈“鏈主”作用,帶動上下游供應商技術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
曾娜:傳承發展中國文化遺產 向世界展示中國魅力
“今年,我仍然關注中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23代傳承人曾娜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等內容,都讓她備受啟發。
她建議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多渠道助力中國文化海外推廣,讓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充分發揮博物館平臺,做好和加強非遺展覽展示以及互動式體驗;建立專門的宣傳平臺,提高宣傳力度,增強文化自信。同時,她也強調立法保護與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張聯東:推動發展酒業新型工業化 踐行大食物觀
就行業關切、百姓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聯東帶來了《“培育壯大白酒新質生產力,推動發展酒業新型工業化”》《“踐行‘大食物觀’,優化‘大健康產業’”》《“以人口健康生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將宿遷運輸機場納入全國運輸機場布局規劃”》四條建議。
他表示,中國白酒既是傳統產業更是現代產業,既有文化含量更有科技含量。培育壯大白酒新質生產力,要加快“網聯化”轉型升級,立足“綠色化”生產發展,加強“聚合化”統籌規劃。共創健康中國,共享美好生活,是時代永恒的主題。這要求順應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變化和需求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品質生活的需要。
梁金輝: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 助力鄉村振興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助力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種田能力,古井集團進行過許多嘗試。”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表示。
他提到,釀酒業是貫穿一二三產業的食品制造業,工作中,古井集團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文章,在安徽、內蒙古、黑龍江等全國主要糧食產區發展“訂單種植”。古井貢酒糧食研究院的專家指導農戶科學種田,讓農民“種不愁”;古井集團通過訂單農業開展農企合作,讓糧食“賣不愁”。古井集團將始終“做真人,釀美酒,善其身,濟天下”。
顧祥悅:立法制法 加強白酒產業知識產權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顧祥悅表示,今年將圍繞支持傳統制造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加強白酒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出建議。“白酒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堵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顧祥悅建議從國家層面立法制定相關法規,完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完善征信系統對侵權人的懲處。
陳柏蓉:酒業先行 加強食品制造業“智改數轉”
基于實踐經驗和產業洞察,全國人大代表、舍得酒業生產技術中心酒體設計部酒體設計師陳柏蓉今年提出關于加強食品制造行業“智改數轉”工作的建議,圍繞構建行業追溯規范、強化政策引導與人才培養、探索川酒元宇宙等數字化技術應用等維度建言獻策。
“多家頭部白酒企業加速布局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并已初見成效。例如,舍得酒業在復星賦能下將‘科創驅動’作為企業發展的置頂戰略之一,近年來通過打造高能級研發團隊、創新數字化手段、開展智能化改造等措施,構建數智化管理系統提質增效。”陳柏蓉建議,希望以白酒行業先行先試,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園區開展試點,推動食品制造行業深化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改造升級。
李智慧:扶持黃酒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紹興黃酒集團有限公司質量技術部副部長李智慧圍繞黃酒產業發展帶來了兩項建議,其中之一便是加大對黃酒傳統經典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扶持力度。為適應消費新趨勢,讓古老的黃酒產業“煥發新生”,李智慧建議,通過產品設計改進、設備工藝改革、物料循環再利用等,加快新舊產能梯度轉移,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的制造體系。同時以行業協會交流為紐帶,加強黃酒產業發展戰略、政策、機制等方面的對接交流,在釀酒技術、市場營銷、人才培育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
郝持勝:加大力度支持露酒釀造技藝申遺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葉青酒泡制技藝傳承人,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貯配一廠配置車間高級技師郝持勝建議,加大露酒釀造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力度,讓傳統露酒文化“活”起來,從物質生產向文化建構深化。
他表示:“中國露酒所蘊含的文化、工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竹葉青酒的釀造技藝是寶貴的傳統文化,傳統匠人的技藝傳承應得到高度重視。”他建議,通過深挖露酒歷史傳承、匠心精神與技藝品質,形成獨特的價值表達,構建更加科學的飲用文化體系;露酒行業要與傳統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楊彬:加大扶持“湘字號”品牌創新發展
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新形勢,如何進一步推動“湘字號”品牌的創新發展?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湘窖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湘窖事業部總經理楊彬建議,有關部門從全省的高度出發,將湘菜、湘茶、湘酒、湘瓷、湘繡等“湘字號”品牌看成整體一盤棋,積極對接互聯網企業和省內外媒體,加大宣傳增加曝光率。挖掘湖湘地域特色文化,嘗試運用新時代文化元素,打造富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IP。不斷優化“湘字號”品牌的營商環境,推動建立企業保護、行政保護、司法保護三位一體的品牌保護體系。
食業聲音:健康安全、智慧化、產業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再次提交了關于強化食品安全謠言整治力度的提案,“食品安全問題關乎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一直備受關注,但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的問題也不可忽視。”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該像防范和打擊“實體非法添加劑”那樣嚴厲打擊食品安全謠言這個“虛擬非法添加劑”,及時用權威結論進行辟謠,讓造謠者付出誠信代價和法律代價。消費者也需增強對食品安全謠言的免疫力,對謠言有防范警惕心理,保持理性質疑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市政協主席王立平圍繞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在提案中建議,必須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把“四個最嚴”要求貫穿食品生產流通各領域環節。同時,深化食品領域改革創新。例如,建設一批國際國內一流的食品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加強農產品儲運加工與食品制造、食品安全主動防控等現代食品技術攻關,構建食品安全科技支撐體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安全品牌。支持食品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提出,通過明確分類,開展試點、產學研合作等助推“功能標識食品”發展,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營養的需要,加快推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身處奶業科研一線,我們將堅定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速推進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奶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全球研發創新中心研發總監史玉東提出“發展乳制品深加工產業”“協同科技創新與標法體系”“乳制品營養強化”等五項建議,為培育新質生產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助力國民營養健康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志宏提出,建設草原畜牧業國家“雙一流”學科,爭創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快奶畜繁育體系建設;推進飼草基地建設,提升飼料轉化率;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并舉,解決“乳酸菌”“乳基料”和“加工設備”受制于人的長期性問題;大力發展糞污高效處理與利用模式,全面推進生態養殖,實現種養一體化。
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提出支持中式零食高質量發展,培育全球消費者領導品牌。他建議首先成立中式零食研究院,開展品類研究,搶占全球消費者心智;建議企業從外延式向內涵式發展,布局全產業鏈,提高企業定價權;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在品牌建設、研發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及收并購等方面提供支持。建議支持量販零食渠道整合,推動渠道升級,抓住十倍速新流量。
全國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聚彬提出,推動食品工業龍頭企業培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可持續健康食品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強調創新、科技、人才和可持續性的生產力形態,具有引領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盼盼食品集團總裁蔡金釵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大新監管指導督促力度。二是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做大做強。三是給予企業必要的支持。建議各銀行業機構對行業貸款分類實行“一刀切”,對因外部環境引起的行業性收縮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但積極應對并正常還本息的企業,審慎調整分類等級。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瑞芬再一次為童食健康發聲,建議在基礎教育中設置食育課程,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研發科學、系統的食育課程,編寫相關教材,完善教學體系,培養受益終身的良好飲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食育需要政府引導、多方協同、全社會參與。”郁瑞芬呼吁要加快推動食育的長期規劃。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為推動生豬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推動養殖企業轉型升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是促進豬肉消費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云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表示,“預制菜進校園”備受爭議,在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未取得廣泛共識的情形下,對“預制菜進校園”應保持審慎、加強監管。鑒于此,李孝軒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嚴格執行校園食品安全法律規定,審慎推進預制 菜進校園。二是建立校園食品安全聽證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提到,國標的缺失是目前預制菜陷入輿論困境和行業亂象的根本原因,建議應加快制定預制菜領域統一國家標準。具體來說,圍繞預制菜產品類別、原料生產等方面盡快出臺預制菜國家標準,明確產品質量要求和制作、存儲流程規范。此外,應建立健全預制菜食品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安全監管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圍繞食品添加劑建言獻策,呼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食品添加劑行業科技創新和新品種培育,鼓勵天然、綠色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的研究和審批。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科董事長鄭月明提出,要加強對天然代糖產品的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提高對天然代糖產品的認知度。倡導食品加工企業使用天然代糖。此外,要支持天然代糖技術和新產品開發,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加快對阿洛酮糖等新產品的認證。同時完善天然代糖產品質量和標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現任河南中醫藥大學省重點實驗室和省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司富春建議加強藥食同源在保健、養生、食療等方面的科普宣傳,培養藥食同源新品牌。同時,加快建立藥食同源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及食療評價規范,為行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和支持。(國酒傳播)
上一篇:宜賓市敘州區柏溪學校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墻 構建校園健康守護屏
下一篇:酒企上市A股品牌市值銷量排名哪家強?為何這些酒事被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