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5 13:47 瀏覽量:30242 來源:中國食品網
3月19日,以“提品質·破渠道·塑品牌”為主題的2024第三屆果酒產業發展未來大會在成都圓滿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位果酒生產企業、銷售企業、配套企業、品牌企業、投資機構、電商平臺的負責人,以及10余所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20余家媒體記者出席大會,共同見證和推動中國果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大會開幕式環節,作為大會主辦方代表、果酒產業發展未來大會主席、《中國果酒產業年度發展報告》主編、CFWA中國果酒挑戰大獎賽組委會主席,周勁松發表致辭。
周勁松:
每一年的春天,我們都會在成都有這么一個約定,有這么一次聚會。三年堅持下來,確實很不容易,有很多的艱辛。但我想,這正如我們中國的果酒行業一樣,正是在發展的過程之中,由0到1,由小到大。只要我們堅持,只要我們付出,總有繁花似錦的那么一天。
這一屆參會人數超過預期,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我們果酒行業的蓬勃發展。這也是我們再艱難,每一年都要堅持舉辦一場行業大會的初心。相對于白酒、啤酒等酒類,我們果酒行業目前很弱小。所以,我們必須應該抱團發展,互幫互助,共享資源,共享市場,共享技術。
看到這么多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這次大會,作為主辦者,我心里非常高興。2018年以來,中國果酒產業經過五六年的快速發展,到2022年下半年,開始逐漸進入了一個深度的調整期。
這個深度的調整期表現,簡單說,就是很多資源逐漸向頭部企業在轉移、聚集。這兩年,我們果酒行業的頭部企業們,確確實實發揮了領頭羊作用。不管是梅見,還是五糧液仙林、茅臺悠蜜等等,都是動作不斷。
這些年來,參加過不少的新品發布會,幾乎都是在酒店或者會議中心舉行的,昨天茅臺悠蜜把新品發布會放在了草坪上,辦成了一場年輕人的派對,一個非常好的場景營造,有沉浸式的體驗感。
這幾年,我們果酒行業有在產品質量、產品品質上做得不錯的企業,也有在品牌建設、供應鏈建設等各個方面做得不錯的企業。但是,昨天我看到,茅臺悠蜜在品質、品牌、文化、生態和社會責任等各個方面都做得不錯。
中國果酒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就是一個注重品質、品牌、文化、生態和社會責任等同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五糧液仙林生態酒業有限公司作為1998年就成立的,中國最早的果酒公司之一,這幾年來在小波董事長的帶領下,創新不斷,展現出了蓬勃生機,不管是在生產管理、品牌塑造、技術研發,還是在人才培養、市場拓展、供應鏈建設等各個方面,都是可圈可點。
三天以前,產自成都大邑縣的冰青青梅酒,與德商集團簽訂了一個5000萬元的采購大單,當場預交定金500萬元。成為今年春季糖酒會期間果酒行業最大的新聞之一。我簡單舉例了這三個企業,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品質是最關鍵的。這么多年來,他們在企業領導人的帶領下,經過團隊共同努力,始終堅持把產品的品質放在首位,才取得了這樣好的發展和好的效果。
在2020年、2021年,曾經在互聯網上能見到的很多果酒品牌,甚至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一些品牌,現在已經見不到了。由于它們沒有自己的供應鏈,沒有自己的研發技術,沒有自己的工廠,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全靠一些概念、營銷手段,做一些代工或者OEM產品,雖然一時得到了資本的青睞,但是最終走不長久。
所以說,我認為中國果酒行業正在進行的深度調整期,是一個正向的、利于行業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趨勢,它會讓一些想在這個行業掙塊錢的品牌和人生存不下去而出局,它會讓那些真正在這個行業堅持長期主義、堅持情懷、堅持當成事業產業來做的企業家、企業、品牌,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下去。中國果酒行業的發展,下一步一定會進入到產區時代。
大家可以想一想,葡萄酒早已進入產區時代了,法國波爾多產區,美國加州產區,寧夏賀蘭山產區,都是如此。最近幾年,中國白酒也開始在打造產區概念和品牌,比如四川宜賓產區、貴州仁懷產區,等等。
為什么說一定會進入產區時代呢?因為,產品需要溯源,包括原料的來源,原料所在地的地形地貌、陽光、雨水、空氣、土壤等等可見的風土條件,也包括不可見的原料所在地的文化、風情和耕耘者的付出等等。這些可見和不可見的東西,就構成了產品的特色和個性,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和符號。
所以,希望各位果酒行業的領軍人物們、大咖們,在埋頭做好自己的產品品質,做好自己的產品市場渠道的同時,一定也要與自己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與自己所在地的同行,共同努力把產區品牌打造出來。
這兩年,茅臺悠蜜就一直在推廣打造黔東南州丹寨這個藍莓產區品牌。四川威蘭特食品公司的所有工廠都布局在水果資源豐富且有知名度、有特色的水果產區,比如攀枝花鹽邊縣的桑葚和芒果酒廠、眉山丹陵縣的柑橘酒廠、綿陽平武縣的青梅酒廠,包括下一步在海南的荔枝酒廠等,都是注重水果源頭地的選擇。
下一個階段,一定是會進入中國果酒產區時代。(有刪改)
(寬窄研究院)
上一篇:茅臺集團生態農業公司董事長鄺英:果酒需要創業者創新者創美者
下一篇:寬窄研究院:珍酒李渡進入百億預備期 上市首年凈利潤增長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