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10:58 瀏覽量:26573 來源:中國食品網
我國制酒歷史源遠流長,酒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活態傳承至今,造福于國家、社會和人民大眾。釀酒作為最具民族特色的產業之一,如何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推動白酒產業健康發展,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早在史前時期,我國釀酒已出現,新石器時代北方的龍山、紅山文化,南方的河姆渡、良渚文化等都有原始酒文化的實證。
三代時期,夏人善飲酒,爵是夏朝的酒器;商代盛行飲酒,殷商甲骨多有記載,所謂“酒池”形容貴族飲酒之盛;周代出現“酒祭文化”“酒儀文化”,并納入“周禮”,立法管理。
從商周至春秋,釀酒、酒具制作技藝明顯提高,飲酒方法也更加講究。
商四羊青銅方尊
秦漢時期,一方面,酒業發展很快,飲酒已成民間習俗,酒的用途也大為拓展,用酒調和人倫、敬獻神靈、祭祀祖先等;另一方面,出現“酒政文化”,酒稅已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曲水流觴”出現于魏晉,曹孟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至今耳熟能詳。唐朝出現輝煌的“酒詩文化”,《全唐詩》中有六千多首詩與酒有關。宋承唐風,酒風更盛,酒肆遍及城鄉。
金元時代,北方民族的豪飲之風,催生了蒸餾法,白酒逐漸成為中國人飲用的重要酒類。明清兩代,又是中國酒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專用酒”流行,如民俗節日的“元旦椒柏酒”“端午菖蒲酒”“中秋桂花酒”等,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酒文化得到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在酒文化發展的歷史演進中,先輩給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與酒相關的項目已有34項,其中,酒類釀造技藝共31項,涵蓋了蒸餾酒、釀造酒及配制酒的傳統釀造技藝。這些技藝的傳承,造福著我們中華民族。
釀酒技藝活在當代。我們先民創造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中,至今許多還為當代所使用,而且成為豐富的文化資源,不斷推動著我們酒文化的發展和酒產業的創新。例如,瀘州老窖建于公元1573年的窖池群,已持續使用450余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技藝已歷24代700年傳承,不斷豐富,歷久彌新。我們應予珍惜,認真挖掘,合理利用并傳承發展。
如何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推動白酒產業的發展,我想談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特別重視從典籍中挖掘。典籍中對酒的記載豐富多彩,我們要認真挖掘、合理利用。
第二,要堅持本真性的保護,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原則。這里強調兩點,一是要注重原料的生產,現在耕地表源污染嚴重,化肥農藥的使用對釀酒帶來很大的挑戰。糧食好,酒才能好,我建議有能力的酒廠要建立道地的原料生產基地,現在茅臺、瀘州老窖等酒企均有原料基地,這是值得倡導的。二是要傳承好白酒傳統釀制技藝。傳統技藝是非遺項目的特質和生命線,一定要堅持。比如,濃香型白酒的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的“泥窖生香、續槽配料”等12道工序,在生產過程中一絲都不能減少。再如醬香型白酒代表茅臺,傳統釀制技藝講究“12987”的基本工藝,任何時候都認真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夠本真性保護非遺技藝,并傳承下去。老祖宗將白酒釀制技藝傳給我們,我們有責任繼續傳承下去。
第三,要充分利用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白酒產業的創新??茖W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為人們揭示白酒微生物生長的規律提供了條件,我們只有認識和掌握規律,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我們要利用科技發展成果來進一步揭示內涵,揚其所長、避其所害,把酒的養生保健功能,酒對人類的有益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第四,要積極推動白酒產業走向國際。白酒屬于烈性酒,我國白酒產量約占世界烈性酒產量的 40%,但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額才占到百分之零點幾。這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并積極參與國際烈性酒標準制定,推進白酒釀制技藝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等。
白酒產業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白酒產業發展好,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白酒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做貢獻。
周和平,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
上一篇:貴州再增30億醬香白酒項目 消費降級下的產業投資當謹慎
下一篇:金醬酒業董事長汪傳捷一行赴山東泰寶集團與國井集團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