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10:30 瀏覽量:21862 來源:中國食品網
鄉村振興看四川系列報道:
探尋巴人美食生態食材之源,創建巴人生態美食文化之都。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國發【2024】18號“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食文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展示宣漢縣生態特色產業產品特色,推進“生態食材+美食文化+巴文化”多產業融合發展,豐富“生態美食文化”內涵,提升宣漢生態特色農產品和當地特色餐飲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群眾的滿意度。
近日,宣漢縣餐飲協會在縣商務局的工作指導下,邀請農業科技社領導和美食文化研究專家、四川省旅游學會川菜美食文化專委會主任胡曉遠教授、秘書長賈承朋等一行,組成考察組到宣漢縣實地調研生態食材和美食文化。
草飼之美,味之根本
大成“蜀宣花牛”生態養殖成效顯著
8月14日上午,專家考察組成員,宣漢縣商務局局長鄒利、副局長石秀麗,宣漢縣餐飲協會會長趙小莉、常務副會長彭春和宣漢縣相關單位領導同志,一起到宣漢縣大成鎮“蜀宣花牛”產業養殖基地考察調研。
宣漢縣大成鎮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山川秀美,碧水環繞,綠意盎然,這里是巴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成鎮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更帶動了村民的增收致富。這里孕育著頂級畜牧品--蜀宣花牛。作為中華牛種的璀璨明珠--蜀宣花牛的養殖基地,基地依山傍水,遠離塵囂,清新的空氣與純凈的水源為每一頭蜀宣花牛提供了最天然的滋養。四季分明的氣候,使得牧草生長茂盛,種類繁多,為蜀宣花牛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天然飼料,確保了其肉質的鮮美與營養的均衡。
調研組一行參觀了緣滿集團公司的蜀宣花牛種牛場、蜀宣花牛育肥基地、優質牧草種植基地、有機肥加工場地和科研大樓。聽取了相關負責人的詳細介紹。該公司2021年4月通過招商引資落地發展,現已出欄肉牛3500余頭。占地200余畝,養殖規模5000頭,目前是全省農區單體規模最大的牛場,目前存欄近4000余頭。自入駐大成鎮馬灘村以來,先后投資上億元用于養殖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牧草基地建設等,目前已存欄蜀宣花牛2000余頭,采用種養循環,牧草加精料喂養,保證肉牛的品質。建成5000頭規模的蜀宣花牛育肥基地和10000畝的牧草種植基地,目前已種植牧草5000多畝。
產業養殖基地的負責人介紹道:“在蜀宣花牛的養殖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國際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體系,從飼料配比、疾病防控到日常護理,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同時,我們比較注重生態循環,通過糞便處理系統實現資源的再利用,既保護了環境,又促進了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蜀宣花牛養殖基地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牛的生長、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確保每一頭牛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下健康成長。這種科技與傳統相結合的養殖模式,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更提升了蜀宣花牛的品質與口碑。在這里,每一頭蜀宣花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與人類智慧的結晶。
考察組一行深入養殖區,親眼見證了從牧草種植到肉奶牛養殖的全過程,深刻體會到“好食材源自好生態”的真諦。蜀宣花牛不僅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更是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
牛場運營3年,3年村集體經濟實現了翻翻。也是達州市去年唯一兩個村集體經濟率先突破100萬的村之一,為了增加群眾收入,今年要把這個村建成能繁母牛基地村,保底推進“兩個3”,既:至少建成三千個平方的圈舍、至少30戶群眾,實行分散養母牛,集中育肥牛,也可以說是“借雞下蛋”模式。
藥食同源,健康之道
龍森中藥材產業種植價值大
隨后,考察組一行來到了龍森中藥材產業種植基地。 步入種植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郁郁蔥蔥、井然有序的中藥材田。陽光下,各類中藥材茁壯成長,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調色盤,色彩斑斕而又和諧共生。一到基地,專家們就穿梭于藥田之間,細致觀察并認真詢問著每一種中藥材的生長情況和藥用的價值。在巴人美食文化中,食材不僅要美味,更要兼顧健康與養生。中藥材與食材的巧妙結合,不僅豐富了菜肴的口感層次,更賦予了其獨特的藥用價值,體現了巴人“食療同源”的生活哲學。
四川省龍森中藥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位于四川省宣漢縣普光經濟開發區方斗食品工業園區。是一家主要從事道地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具備完整中藥材產業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基地、省級林草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公司擁有國家專利10余項,先后榮獲達州市首家國家科技部備案的“星創天地”、四川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企業、四川省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四川省林源培育長期科研基地、達州市科技創新獎、達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多項殊榮。
在考察過程中,企業負責人楊總詳細介紹了藥材從種子選育、土壤改良、生態種植到采收加工的全鏈條質量控制體系,每一環節都凝聚著對品質的極致追求與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公司種植面積8萬余畝,覆蓋宣漢縣、萬源市、開江縣、通川區、達川區36個鄉鎮53個村,擁有三墩鄉大窩村高山中藥材科技示范基地、觀山鄉修繕村千畝林下示范基地、紅峰鎮橋河村、峰城鎮寨扁村和天龍村中藥材育苗基地、大成鎮、雙河、通川區碑廟鎮以及開江縣梅家鄉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基地種植有云木香、厚樸、黃柏、木瓜、玄參等品種,帶動種植戶10000多戶。
已建成年生產能力6000噸的中藥材飲片加工廠,其中生產車間占地面積約20畝,已建設有中藥材提取物和飲片車間、膏方丸散車間、配方顆粒車間、中藥代煎車間、一體化藥食同源生產車間。未來3-5年,公司力爭總資產達到3億元,實現年主營業務收入2億元,創利稅3千萬元。
匠心獨運,美食傳承
徐鴨子非遺工坊傳承美食文化
考察組一行到了宣漢縣久負盛名的徐鴨子非遺工坊。徐鴨子作為宣漢縣乃至四川地區的一張亮麗名片,其背后承載著的是幾代人的智慧與汗水,以及對美食藝術不懈追求的執著。在新一代掌門人徐女士的熱情接待下,步入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工坊,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誘人的鹵香,瞬間將我們帶入了一個關于味道與傳承的故事之中。
總經理徐靜是徐鴨子制作技藝的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向考察組一行娓娓道來這項技藝的悠久歷史。她介紹道,徐鴨子之所以能夠歷經多年而不衰,關鍵在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選材上的嚴格把關。從鴨子的挑選、腌制、晾曬到最終的鹵制,每一步都蘊含著匠人的精心與智慧,確保了每一只徐鴨子都能達到皮脆肉嫩、香味四溢的絕佳口感。
徐女士還特別強調了“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理念,她告訴我們,在制作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也在不斷嘗試新的技術和方法,以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和需求,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生態食材,健康美食的基石
生態食材才是健康美食的基礎,無論是蜀宣花牛的草飼之美,還是龍森中藥材產業基地的藥食同源,亦或是宣漢徐鴨子的匠心傳承,都充分展示了巴人美食文化的魅力與深厚底蘊。只有尊重自然、珍視生態,才能讓中國美食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宣漢長期對生態的保護,對大自然的敬畏,宣漢牛、藥、果、茶、菌等特色產業得到大力發展,生態食材特色農產品走向了全國。蜀宣花牛成為全國牛產業的一張響亮名片,宣漢脆李、茶葉、中藥材種植加工、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初具規模,鄉村振興依靠特色產業先行發展在宣漢得到生動的實踐。
(農業科技報四川報道)
上一篇:中國酒莊需要在個性與共性特色和創新中彰顯更大價值
下一篇:四川省生態農業發展促進會參與巴塘光彩青少年夏令營開營暨捐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