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10:27 瀏覽量:27847 來源:中國農科新聞網
近年來,仁壽縣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始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全面盤活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三大要素,形成村集體經濟條塊結合、有機互融的發展格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氣象,書寫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盤龍村:集體經濟“滾雪球” 群眾日子“有甜頭”
依然綠油油的稻田,田間彩色步道蜿蜒,路旁還有古韻十足的民宿……近日,走進仁壽縣青崗鄉盤龍村菜花塢的糧食種植基地,一幅充滿生機的鄉村畫卷緩緩展開,處處可見勞作的群眾三五成群,臉上帶著幸福的笑意。
“我們在田坎上栽下了桑樹養蠶,在這期間全靠人工管理。”正在田間忙碌的村民呂學良介紹,只要基地需要,他都會來這里務工,掙點“零花錢”。
近年來,盤龍村以黨建為引領,招引業主,流轉土地,集中打造菜花塢景點,通過“春看花、夏種糧”的模式,不僅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也帶動了集體經濟增收,村民在家門口務工。
據統計,菜花塢的糧食基地每年吸納村民就業60余人,每年支付村民工資達到30萬元。
盤龍村還采用“黨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業主”的合作經營模式,整合各類與項目相關的資金,打造了川西民居風格的“青崗·菜花塢”民宿,民宿對外出租,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村級集體經濟年分紅16萬元。
“每年春天,油菜花開,總會引來絡繹不絕的游客,但卻一直存在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導致吃住難、留客難。”盤龍村黨總支書記蔡兵說,有了民宿后,可以為前來賞花的游客提供一處歇腳的地方,還能讓游客品嘗到當地特色美食。
目前,盤龍村正在修建另一個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民宿,完工后將引進專業人員運行管理,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
除此之外,2021年,盤龍村還先行先試,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資成立勞務公司,統籌轄區200余名富余勞動力,承接工程項目獲取利潤。
探索創新、多措并舉,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盤龍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著力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激發村集體經濟多元發展活力,讓集體經濟的“雪球”越滾越大。全村形成以水稻、油菜、李子、枇杷種植為主,肉牛養殖、鄉村旅游為輔的產業體系,探索出了一條有產業、有項目、有門路的強村富民之道。2023年,盤龍村集體經濟總收益達到108.11萬元。
“集體經濟收入要用到實處,我們將村集體經濟收益的20%用于購買公共服務、文明積分兌換、扮靚道路景觀等。”蔡兵說,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還用于特殊人群慰問、困難學生資助、優秀大學生獎勵等,目前村兩委正在摸排全村優秀學生的情況,將在8月底兌現一定資金的獎勵。
下一步,盤龍村還將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整合資源,激活資產、資金潛力,全面釋放經濟動能,致力于描繪一幅農業豐饒、農民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圖景。
三顧村:食用菌輪作 撐起集體經濟“增收傘”
“我們采竹蓀蛋都是早上6點就來,到10點左右溫度高了就不能采了。”8月初,走進仁壽縣謝安鎮三顧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當季的食用菌竹蓀蛋喜獲豐收,村民們正忙著采摘、分揀、運輸竹蓀蛋。
據悉,該基地種植竹蓀100余畝,因面積大、產量高,來不及采竹蓀,目前主要以采摘竹蓀蛋為主。竹蓀蛋是竹蓀的胚體,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
“目前每天產量是4千斤左右,組織50余名村民前來采摘,采摘完后會進行清洗、對切,最后放進烘干房烘干20個小時左右。”三顧村黨委書記陳建如說道,烘干后的竹蓀蛋批發價達到每斤60至70元,在采摘和加工過程中,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務工增收的機會。
“一天的勞動收入有80元左右,對我們這樣的老年人來說已經很好了。”三顧村村民鄧華才高興地說,基地幾乎每天都有活干,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當竹蓀蛋周圍邊緣顏色逐漸加深,頂部由柔軟轉為微硬時,就是采摘的最佳時機。”陳建如說,在采摘過程中,技術人員會現場指導村民嚴格遵循科學的旋轉采摘法,每朵竹蓀蛋在采摘時均需輕輕旋轉約360度,確保從根部完整脫離,這樣可以減少對菌床的破壞,為菌絲的二次發育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確保竹蓀蛋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三顧村在種植過程中還邀請了專業的技術人員與管理團隊,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現場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菌種植基地不僅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也是三顧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產業。
從前,三顧村沒有特色產業,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自土地流轉收取的服務費,增收渠道單一且薄弱。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近年來,三顧村積極探索“黨支部+集體經濟+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利用專項資金,在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牽頭下,流轉土地打造食用菌種植基地,推廣羊肚菌、竹蓀和赤松茸“菌-菌輪作”模式。該模式不僅能夠改善、調節土壤的肥力,優化土壤微生態環境,提高食用菌成功率及穩產率,還就地取材,將廢棄的果木枝、秸稈等制成菌棒,提高廢棄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民增收。
“我們銷售不成問題,全是訂單種植。”陳建如介紹,基地還實行“六統一管理”(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統一棄物利用),食用菌的品質有保障,收購商會直接到基地來收購,目前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采摘多少就能銷售多少。
下一步,三顧村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加強品牌建設,休種期間探索蔬菜輪作等,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增加農民收入,為集體經濟的繁榮和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岔河村:葡萄園里 集體經濟“結碩果”
采摘、裝箱、搬運……8月13日,走進仁壽縣文宮鎮岔河村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的葡萄園,只覺園內綠意盎然,藤蔓蔓延,串串葡萄如珠似玉,整齊懸掛,微風輕拂,綠葉搖曳,與遠處青山共繪豐收畫卷,展現著鄉村振興的甜美碩果。
葡萄園里,村干部和村民們正緊鑼密鼓地忙碌著,細心地摘下一串串葡萄,并裝車運走。
“今年是我們葡萄收獲的第一年,雖然產量不高,但口感好、糖分高,深受客商和消費者青睞。”岔河村紀檢委員夏成立負責葡萄園的日常管理,據他介紹,從剪枝、施肥、澆水到采摘、銷售,都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
談起為什么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選擇種植葡萄,夏成立的回答條理清晰。
“一直以來,文宮鎮以枇杷、桃子等水果出名,每年都會吸引很多游客前來體驗采摘的樂趣,我們就想,何不種植點其他的水果,讓游客采摘體驗更加豐富呢?”夏成立說,在深入考察中,村兩委發現葡萄產業不僅能夠豐富當地的水果品種結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還能通過體驗采摘等方式促進鄉村旅游,帶動村集體經濟全面發展。
說干就干,為此,岔河村村干部們一邊“走出去”借鑒外地成功經驗,一邊利用專項資金,流轉坡地、荒地進行改造后修建了葡萄大棚。
葡萄種下后,管理就更為重要了,夏成立和同事們一有空就走進園內,密切關注葡萄每個階段的長勢。同時,邀請技術顧問,不僅定期前來指導,分享最新的種植技術與管理理念,還隨時解答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無論是關于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還是灌溉施肥、修剪整形,夏成立只需拍視頻給對方,便能得到及時、專業的解答與建議。
“目前我們的畝產只有2000斤,等管理技術進一步提升,達到豐產期后,葡萄產量會越來越高,效益也會越來越好。”夏成立信心十足地說,下一步,還計劃陸續引進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拓寬銷路,讓小葡萄成為當地的“甜蜜果”。
產業發展起來了,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了,村民們也能在家門口掙錢了。
“從葡萄種植、疏花疏果、采摘,我都來這兒務工,一天下來差不多有80元。”岔河村村民周碧華說,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工作要做,尤其是銷售旺季,每天都在葡萄園里,掙的錢也更多。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選準主導產業是關鍵。為了進一步提升村集體經濟的實力與活力,岔河村還投資購買了兩臺灑水車,通過提供租賃服務,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供稿:眉山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