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10:13 瀏覽量:2199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人口老齡化對老齡人群的健康養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前舉行的2024中國老年慢病大會上,參會學者圍繞慢性病管理與慢病防治策略和方向等問題展開探討。專家表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疾病患者、老年人是營養不良高發人群,應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框架內容,加強健康管理體系建設,以提升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目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體系建設賦能。
“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更容易被各種慢性疾病困擾,從青年人病中得到的治療經驗,直接拿來為老年人服務顯然是不行的,升維與整合是醫學發展的方向,養老需要整合健康學概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提到。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梁萬年提到,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體系的目的是盡力滿足老百姓全方位的健康需求,增強百姓獲得感,建立合理有序的就醫格局,最終使健康中國建設擁有強大的衛生健康系統做支撐。整合型衛生健康體系應以健康為中心,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公立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梁萬年強調了7個理念變革的重要性,包括從治愈醫學轉向照顧醫學,以及實現參與式決策和連續性醫患關系。他認為,改革應以提升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目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體系建設賦能。
北京老年醫院原院長、國投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陳崢表示,影響老年健康的因素較為復雜,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進行綜合照護的全面解決辦法是建立老年醫院,作為急性、中期(康復)、長期和末期照護的醫療機構,老年醫院可以解決最常見的醫療和外科問題,提供康復或高水平照護,直到病人出院回家。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劉維林分享,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速度快、基礎差、未富先老且發展不平衡。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數據,我國老年人平均帶病生存的時間將近10年,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免疫機能逐漸衰減,患感染性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框架內容,要加強中西醫結合、加強健康管理體系建設、加強老年友好型醫療機構建設、加強老年醫學研究與人才培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提到,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定要關注老年健康問題,比如增齡過程中皮膚敏感度增加,斑點增多、膠原蛋白含量降低,造成皮膚衰老。營養均衡是健康的基礎,除了運動,還要注重營養補充。
“老年人是營養不良高發人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普外四科主任、腫瘤營養與代謝中心主任石漢平強調了營養治療在疾病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營養不良現象在全球普遍存在,且日益嚴重。伴隨著肌肉減少、代謝變慢、咀嚼能力減弱等情況,日常膳食難以滿足老年人全部營養需求,需要醫學食品進行營養補充。日常膳食+口服營養補充是最佳解決方案。他提出,營養不良會降低免疫力、引發心理障礙、縮短患者生存期,并增加醫療負擔。石漢平認為,營養治療不僅是支持性治療,還是一線治療,對患者、醫院、學科和國家都有顯著益處。他呼吁重視營養治療,以營養為支點,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據了解,《中國銀發人群年齡劃分及人群命名》團體標準在大會上發布,該標準將銀發人群劃分為4個主要年齡段。“傳統的老年人年齡劃分方式,通常以60歲為界限,缺乏對老年群體內部差異性的考慮。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擴大,老年群體內部的異質性日益凸顯,簡單的年齡劃分已無法滿足日益精細化的老年服務需求。”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會長、原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姚遠介紹,標準的發布有利于精準服務老年群體,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用領域廣泛,將涵蓋政策制定、產品研發、學術研究、服務提供等多個方面。
此外,大會還發布了《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該指南將對規范基層全科醫生、患者及家屬對老年疾病的診療行為,提高老年疾病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辛文)
《中國銀發人群年齡劃分及人群命名》團體標準
銀發青年即55—64歲,該群體通常處于職業生涯的晚期,身體狀況相對較好,生活自理能力強,社交活動范圍廣泛。此階段的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預防和健康管理上。
銀發中年即65—74歲,此群體開始關注身體功能的變化,生活自理能力良好,但可能面臨一些慢性疾病的困擾。健康需求主要轉向醫療治療和康復服務。
銀發老年即75—89歲,該群體的身體狀況逐漸衰退,可能需要他人的照護和支持。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康復醫療和照護服務上。
長壽老人即90歲及以上,此群體的身體各系統功能顯著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面臨中重度失能的風險。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全面的照護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