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15:47 瀏覽量:13384 來源:中國農科新聞網
春華秋實,歲稔年豐。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國家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宜賓市出臺《2023—2025年宜賓市種糧大戶補貼實施方案》,在省級對30畝及以上種糧大戶開展補貼的基礎上,市縣級財政按照80元/畝的標準擴大種糧大戶補貼范圍,對全市種植規模在20—30畝(不含30畝)的實際種糧大戶開展補貼,積極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實施“三大行動”,全面夯實擴面增產基礎
一是糧食擴面行動。整合省政府督查激勵資金186萬元,按照300元/畝標準支持打造500畝以上標準化小麥示范點11個、共計6200畝,實現冬小麥恢復種植面積達2.5萬畝、同比增加1.9萬畝。采取成立助耕服務隊、委托新型經營主體代耕代種、村級組織兜底等分類處置措施,完成撂荒地整治1.5萬畝。配合市自規局抓好流出耕地整改,2024年已整改恢復耕地8.88萬畝,其中通過省級核查5.75萬畝,已全部用于恢復種植糧食作物。深挖晚秋糧食擴面,蓄留再生稻面積122.2萬畝、種植秋洋芋13.8萬畝。二是良種推廣行動。分片區建立糧油作物新品種示范展示基地8個,推介宜香優2115、品香優秱珍等優質高產糧油主導品種31個,承擔中省農作物重大品種推廣任務2個(玉米成單716和大豆川農夏豆3號),推廣面積15萬畝,全市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三是高產示范行動。“點—線—面”結合,打造百畝超高產攻關點30個、千畝高產片54個、萬畝帶動區8個,培育100畝以上的糧油生產規模經營主體25個。創造了小麥421公斤、中稻814.5公斤、玉米830.5公斤等高產紀錄,分別高于去年全市平均水平128.8%、48.4%、111.8% 。
創新“三大模式”,全力提升糧油產業效益
一是“專用糧”定制生產模式。依托白酒產業,采取“優質優價”方式,建設水稻、糯稻、玉米、小麥、高粱等定制(訂單)基地67.25萬畝,定制生產基地畝均增收500元以上。二是“糧經飼”復合種養模式。推廣“稻蝦”模式20萬畝,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推廣“糧菜”“糧藥”“糧菌”等復合種植基地10萬畝,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二三產”帶動發展模式。堅持“二產三產協同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思路,培育糧油規上加工企業79家、1—7月產值20.58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0.5%,首次實現正增長;限上貿易企業106家、1—7月銷售額80.38億元、同比增長36%,帶動糧油產業提質增效。
做好“三大支撐”,全面保障擴面增產動力
一是集成技術支撐。同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設立對外合作項目專項,支持糧油新技術集成攻關項目8個;設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專項,支持糧油類項目14個。二是壯大人才支撐。整合川農大、宜賓學院、省農科院、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市縣農技推廣人員68人,組建水稻、玉米等7個高產競賽專家組,分作物制定高產技術明白紙,分片區開展技術培訓指導。三是強化政策支撐。出臺《宜賓市農業獎補政策》,市財政三年安排專項資金1.67億元用于糧油產業發展。其中,糧油單產提升6900萬元,每年建設百畝超高產攻關點10個、千畝高產片10個、萬畝帶動區8個;實際種糧大戶補貼1800萬元,按80元/畝標準補助20—30畝的實際種糧大戶;標準化提灌站建設6000萬元,對新建標準化機電提灌站按30萬元/座給予補助,2年建設標準化機電提灌站200座;農業社會化服務2000萬元,對社會化服務面積200畝及以上的服務組織給予補貼。(供稿:宜賓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