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5 10:16 瀏覽量:2226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從每千克30毫克到每千克100毫克——在實施已近一個月的白砂糖新國家推薦標準“GB/T 317-2018”中,不少網友發現,對比剛被替代的2006版標準“GB/T 317-2006”,其中的二氧化硫指標有所放寬。一時間,多個自媒體公眾號發文認為,新標準放寬白砂糖二氧化硫指標,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事實果真如此嗎?
就此,制糖工程專家、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李堅斌教授做出解讀,白砂糖國家標準主要是針對原料生產而制定的,一般純度達到99.75%左右,結晶后的白砂糖里二氧化硫存留會很少,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李堅斌認為,總體來說,新標準所規定的二氧化硫指標雖然看起來較之前有所放寬,但仍是安全且可控的。
白砂糖新國標發生了什么變化?
9月1日,白砂糖國家推薦標準GB/T 317-2018正式實施。
新的推薦標準中,二氧化硫指標由GB/T 317-2006要求的小于或等于“6mg/kg(毫克每千克,下同)至30mg/kg”改為符合GB 13104-2014的規定,即小于或等于100mg/kg。
在舊的推薦標準GB/T 317-2006中,白砂糖的二氧化硫指標根據“精制”“優級”“一級”“二級”4個等級,分別要求小于或等于6mg/kg、15mg/kg、30mg/kg、30mg/kg。
多個自媒體公眾號由此認為,新標準放寬了二氧化硫指標。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糖》(GB13104-2014)系強制性標準,是衛生標準,屬于最低標準,所有相關類別產品都要符合這一標準;而《白砂糖》(GB/T 317-2018)系推薦性標準,屬于產品質量標準。該標準引用的標準里包括了前述強制性標準。
換而言之,對于原來GB/T 317-2006中的“小于或等于6mg/kg至30mg/kg”的指標要求,企業此前可自行決定是否執行。而GB13104-2014是強制標準,“小于或等于100mg/kg”的二氧化硫指標是企業必須執行的。
白砂糖中為何會殘留二氧化硫?
相關論文文獻顯示,國內大部分甘蔗糖廠使用亞硫酸法,以二氧化硫為主要的澄清劑,即脫色劑。傳統的亞硫酸法工藝中,為了降低色值及粘度,粗糖漿還要經過硫漂。過度硫漂會使糖漿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升高,白砂糖中殘留微量二氧化硫不可避免。
碳酸法也是生產白砂糖的工藝之一。用碳酸法生產白砂糖時,經石灰與二氧化碳澄清后的清汁需加入二氧化硫進行硫漂,濃縮后的糖漿再經二氧化硫漂白。過程中雖兩次使用了二氧化硫,但由于其加入量少,一般碳酸法生產的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較低。
同時,二氧化硫殘留量的多少與生產方法和工藝控制水平有關。
為了不斷降低白砂糖中二氧化硫殘留量,國內亞硫酸法糖廠采取諸如取消糖漿硫漂、使用糖漿氣浮新技術等方法來提高白砂糖的質量,以此減少二氧化硫殘留量。
專家:新國標安全且可控
制糖工程專家、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李堅斌教授表示,國內糖廠主要以亞硫酸法生產為主。同國外原糖—精煉二步法的制糖工藝不同,國外的制糖工藝先用石灰法生產原糖,再回爐提純后重新結晶,生產白砂糖。這種工藝結晶提純后的白砂糖質量很高。
李堅斌說:“白砂糖國家標準主要是針對原料生產的,且標準中對純度有具體要求。一般來說,純度達到99.75%左右,結晶后的白砂糖里二氧化硫存留很少,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他表示,作為食品的白砂糖,在生產過程中提純的純度值很高,且市場上有不同級別的白砂糖。消費者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選擇更高級別的白砂糖。
對于二氧化硫指標含量變化,李堅斌表示,這跟生產工藝有關,“總體來說,新標準所規定的二氧化硫指標是安全且可控的。”
二氧化硫會影響健康嗎?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了致癌物清單,二氧化硫在3類致癌物的清單中。3類致癌物,即對人類致癌性可疑,且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數據的一類物質。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對二氧化硫進行了安全性評估,并制定了每日允許攝入量 (ADI) 為 0-0.7mg/kg。
據食品安全專家、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少偉介紹,“二氧化硫在白砂糖生產過程中作為脫色來使用,劑量決定毒性。作為白砂糖殘留物的二氧化硫的安全性,歸根到底就是看食用的品種和量。但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殘存量很少,可以放心食用。”
北京市營養學會理事、注冊營養師顧中一在其微博發表的視頻解讀中也認為,二氧化硫作為3類致癌物,并沒有人體證據能夠證明其致癌。日常食用食糖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少量二氧化硫進入體內后最終生成硫酸鹽,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不會產生毒性作用。(來源:澎湃新聞)(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2018年中國人奶商指數報告》在京發布
下一篇:八大名酒:中國酒業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