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09:34 瀏覽量:13943 來源:中國食品網
《列子·湯問》記錄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戰國時候晉國的琴師俞伯牙奉命出使,行至漢陽江口興致忽起,就坐在船頭上彈琴。這時候來了一位名叫鐘子期的隱逸樵夫,站在船下細聽,時而感嘆“峨峨兮若泰山”,時而感嘆“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為之驚嘆不已,竟然有人能聽出自己何時意在高山,何時意在流水,遂下船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約定來年再見。
誰知,翌年俞伯牙再來的時候,鐘子期已經病逝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彈奏了最后一曲,便憤而摔琴,說世上再無知音,從此以后不再彈琴。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令人神往的知己之交。
“上善若水”出自先秦佚名的《老子·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為至善至柔,與人無爭,澤被萬物,容納百態。最高境界具有完美道德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也贊美人的無私寬厚、包容、謙卑的品德。
人生知己何處尋?北宋歐陽修的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傳頌千古,道出了人間最珍貴的情誼。在人生的漫長旅程中,真正的知己就如同燈塔與港灣,照亮彼此生命的荒原,引領前路的方向,為生活帶去溫暖與歡暢。默契的靈魂彼此了解、欣賞,實屬難能可貴。
自古以來,“知己”在中國有著“八拜之交”的具象解讀。無論是福禍同享、共同進退的“膠漆之交”,忠誠可靠、值得托付的“刎頸之交”,同舟同濟、生死與共的“生死之交”,還是一諾千金的“雞黍之交”,跨越年齡的“忘年之交”等,都書寫了知己間的情誼。
在歷史長河中,無數文人墨客用優美的詩詞文字鐫刻知己深交的真摯與美好,直擊心靈。唐代文學家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送別知己時最豪邁的告白,即使相隔萬里,心始終同頻。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表示,在茫茫人海中邂逅靈魂共鳴者,這是可遇不可求的緣分。
明代詩人高啟的“一杯相屬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以酒為媒,讓舉杯共飲的人成為知心的朋友。元代散曲家貫云石的“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與各路知音詩酒唱和,擺脫世俗桎梏,回歸本性,盡顯豪興。元代文學家馬致遠的“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辭飲”則表達出醉醒淡然的人生態度。
知己如酒,酒如知己。
一品入心,越久越濃。
酒逢知己,杯盞映情,千愁散,共嘆人生歲月長,醉眼笑看人間事。從小酌怡情到不醉不歸,一種獨屬于酒中知己的歡愉滋味油然而生。
上善知己,就是最好的摯友。“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份情感是真摯的透明的長久的,可以是生養的父母,可以是指點迷津的前輩尊敬的老師,可以是自家兄弟姐妹,可以是求學成長的同窗,也可以是無性別之分年齡之距。
上善知己,是彼此走心的人。無論天涯海角,心里總是牽掛。平日長久不見,相逢也不會疏遠,有日重逢相見,塵封的畫面會重現眼前。
與知己遇知己,當有一杯美酒滋養,可歡快如甘露,可撫慰苦相思。然后,最懂心的那位知己,是不離不棄的自己。
喝上善知己酒,
交知心好朋友。
上善知己酒,源自中國酒兩大核心產區四川瀘州、貴州仁懷,是匠人匠心精調的一杯美酒,以歲月留香的品質底色,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經典。
用真酒喚真心,將知己的深情融于酒里,與知己把酒言歡,與知音對酒當歌,遇見行走人生路上的每次相逢,如同美酒般香醉難忘,持久彌香。
喝上善知己酒,交知心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