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15:04 瀏覽量:1837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在一系列強有力的科技政策及措施保障下,我國作為科技活動主體的研發活動投入持續增加,我國已成為世界科技投入大國,更重要的是,科研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創新也在蓬勃開展,創新能力已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
日前,由北京食品學會主辦,《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承辦的“第十屆食品科技北京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品行業代表300余名出席論壇,演講嘉賓圍繞行業關注的熱點議題進行了技術交流,內容涉及益生菌、特醫食品、嬰幼兒乳品、營養功能性食品、老年食品、休閑食品、飲料、食品非熱加工、營養與健康等。此次論壇的主旨是為了加強產學研合作,使科研成果由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讓百姓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新產品。
主題:科學創新 技術落地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食品工業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食品工業既是傳統民生產業,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2018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利潤同比增長10.2%,高于去年同期,逐漸呈現出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的態勢。本次會議以“科學創新、技術落地”為主題,精準契合了當前行業發展的脈搏。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表示,科學創新,是中國食品工業推進供給側改革、尋找新動能的重要推動力。在全行業向健康與營養轉型的過程中,食品科學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為行業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空間;而技術落地,加快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促使科技成果駛上“轉化高速路”,則成為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
北京食品學會理事長李東在會上表示,北京有著眾多的學術資源,食品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不論在數量、規模,還是綜合實力方面都在全國首屈一指,舉辦論壇的意義就是希望將北京的科研成果嫁接到企業,讓市場上能見到百姓喜愛的營養與健康食品。
關注:全民健康 營養為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在做主題發言時表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健康以營養為先”,他詳細闡述了我國人民健康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和營養健康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為了實現“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傳統營養學科和相關學科應快速交叉融合,做到自身的橫向拓展和交叉學科的縱深研究,從而完善營養健康科學體系,實現群體預防策略與個體化精準的有機結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達到1.16萬美元,全面進入營養健康的新時代,人民對營養健康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但是目前的大眾食物營養干預無法滿足每個人的精準營養與健康需求,只有通過個性化的精準營養服務才能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
針對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被稱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公布了特醫食品的相關標準和管理辦法,按照依法嚴格注冊、簡化許可審批程序、產品注冊與生產許可相銜接的思路和原則,規定了特醫食品申請與注冊條件和程序、產品研制要求、臨床試驗要求、標簽和說明書要求,以及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相關內容。”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湖中在談到對于特醫食品的法規解讀時表示。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24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因此老年營養健康是國家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副所長何梅對于老年食品現狀進行分析時表示。對于老年食品的研發,何梅建議要從分析老年人營養需求、生理狀況、相關慢性病等方面開展,老年膳食的特點是營養均衡,食物種類多樣,制作上要求食材細碎、軟爛、無碎骨、無刺;質構方面要求普通餐、軟食、半流質、流質;老年食品主要是適用于老年營養不良及營養風險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及適用于慢性病、特殊需求的保健食品。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趙軍英博士則介紹說,中國母嬰營養健康研究隊列(MINC)研究目標是通過建立我國人群不同膳食條件下母乳成分、母嬰腸道菌群及健康等基礎數據庫,探索生命早期營養、腸道菌群、機體的互作與機制,發展“精準化、信息化、個性化”營養健康食品與服務模式,探索成人非感染性疾病早期影響因素,提出營養干預預防措施。
趨勢:功能食品 迎來契機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總工程師魯軍認為,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順應大健康的理念以及民眾消費需求,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轉變,成為營養功能性食品發展的重大契機。魯軍在報告中指出,在營養均衡靶向設計與健康干預定向調控以及功能保健型營養健康食品與特殊膳食食品開發等方面迫切需要科技引領,營養、功能、健康、高品質、高附加值食品成為未來我國食品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如食源低聚肽是分子量介于整蛋白和氨基酸之間的小分子功能蛋白質,具有良好的食品加工性能、營養吸收特性和廣泛的生理調節功能,在營養功能性食品的創新應用中方興未艾。”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雙蛋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靖介紹了“中國特色雙蛋白工程”的情況,他說,“雙蛋白是指以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和以牛奶蛋白等動物蛋白為代表的天然優質動植物蛋白,按照營養量效關系和精準互作獲得的實用蛋白源。”王靖表示,目前研究成果表明,雙蛋白食物作為能加快人體細胞損傷修復、調控消化與吸收代謝,增強細胞天然免疫的新型營養健康食品,對確保人類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亮色:益生菌研究 成果涌現
近年來,益生菌的實證研究在廣度及深度上都有著長足進展,益生菌與人類健康的關系正逐漸被探明。
百施(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鐵濤博士在報告中指出,益生菌是孕期由母親傳輸給新生兒的,母體通過體內菌群轉移給胎兒,從而啟動了益生菌在胎兒腸道的定殖,使得胎兒出生后,能夠適應脫離母體的環境。陳鐵濤認為,通過對最早出現在健康嬰兒腸道的菌株的研究,可以從全新的角度闡述益生菌的來源,從而揭開益生菌研究的前沿方向,深入探索益生菌與人類健康的關系,逐漸揭開益生菌與人體的密切聯系。
談到益生菌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寶得瑞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高級研發工程師楊智誠介紹說,益生菌除了在消化、母嬰、免疫等方面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外,近期更多的研究指向益生菌與心理相關疾病相關,并在自閉癥、抑郁癥等領域有了初部成果。
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孫志宏則介紹說,研究表明,宿主腸道菌群與宿主健康密切相關,團隊先后完成了益生乳酸菌干酪乳桿菌Zhang、植物乳桿菌P-8和乳雙歧桿菌V9的人體臨床試驗,證實益生菌可維持腸道菌群穩態,有助于緩解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疾病的癥狀。
熱點:先進技術 不斷應用
當前食品行業正呈現著“簡單的愉悅,健康的放縱,聚焦蛋白質,安全的創新,傳統食材的逆襲,關注細分的小眾市場”的發展趨勢。為迎合這些消費趨勢的發展,先進生產技術正不斷地“落地”。
加多寶集團質量監督及研發總經理龐振國介紹說,加多寶涼茶從最早涼茶鋪的大碗涼茶,發展到工業化的“分散提取”,再到集約化的“集中提取、分散灌裝”現代生產模式,每一步創新都是突破。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廖小軍教授介紹說,科學家先后研究并開發了巴氏殺菌、高溫短時、超高溫瞬間等系列熱殺菌技術,廣泛應用于不同類型食品的加工。但熱殺菌技術對食品品質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何更好地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質?自上世紀末以來,食品非熱加工技術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和企業界的興趣。科學家對超高壓、脈沖電場、高壓二氧化碳、高壓均質、超聲波等食品非熱加工技術開展了系統的基礎研究,短短不到50年的時間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
針對我國果蔬干燥行業能耗高、品質差、基礎研究薄弱、技術與裝備落后、集成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果蔬食品制造與營養科學團隊科學家建議,我國果蔬行業應該對裝備進行研究和更新,向新型、節能、優質、綠色、智能、安全的果蔬干燥產業發展。
北京甜博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元介紹說,蜜餞行業經過近幾十年的努力,從手工作坊、半機械間斷式生產、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發展到集團化GMP管理下的企業+農戶訂單式供應鏈收采,多級分揀、清洗殺菌、配料浸漬、烘干晾曬、成型包裝等一系列根據工藝要求的新型現代化的自動生產線。目前蜜餞生產企業對蜜餞產品在尊崇傳統的秘方基礎上,又加入新原輔料變化的多種新型口味,科學健康配方,根據需求,細分客戶的包裝設計等諸方面創新,使得新型蜜餞產品有了質的飛躍。
本報記者 鄭瑩(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生物強化引領農業進入3.0時代
下一篇:首屆中國健康管理2030高峰論壇在京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