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 14:40 瀏覽量:26183 來源:新華網
近年來,淮安市食品安全監管政務公開工作以群眾知情、百姓參與、公眾監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國率先將食品安全監管搬上互聯網,構建了食品安全透明共治體系,形成企業誠信自治、政府依法嚴治、群眾參與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條信息公開、監管共治新路徑。
國務院食安辦推廣淮安經驗,全國累計153個設區市先后來淮考察。為深化“透明食安”體系建設,縱深推進食品安全領域信息公開,今年6月20日,淮安市正式啟動“食品安全逢食(十)行動”,將食品安全監管執法全程公開,執法結果限期反饋,實現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流程透明、全社會參與、全過程監督、全方位評價。
問題導向,征集執法對象,公開回應熱點
采取在線調查方式,開設“你點我查”專欄,根據全市食品行業特點、經營特色,在活動前10天公開征集公眾意見,主要聚焦市民關注熱點、社會關切重點民生事項、年度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和微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制定逢食行動主題清單。每期執法出發前,從票選的熱點區域、熱點商家中隨機抽取2家作為執法檢查對象,不打招呼進行突擊檢查。定期行動,每月10日、20日和30日集中開展“食品安全逢食行動”,做到區域全覆蓋、檢查有重點、熱點有回應。
截至10月中旬,淮安市“食品安全逢食行動”已開展12期,集中檢查餐飲服務單位24家,足跡遍及全市3縣6區(含功能區)。
創新驅動,規范執法行為,公開監管流程
“陽光執法”,每期執法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網民和新聞媒體代表共同參與,執法過程現場攝像、網絡直播、電視專題報道,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監檢結合,現場開展執法檢查、監督抽檢和現場快檢,現場公開快檢抽檢結果、現場糾正違法違規行為、現場公開依法查處情況。執法普法,現場釋疑解惑,提高從業管理規范和公眾科普辨識水平。“逢食行動”開展以來,現場分級動態評定餐飲單位等級,現場升級A級1家、維持等級11家、降級10家、取消等級評定2家。統籌推進,將逢食行動執法檢查結果運用與“十佳百優”培育和“五個一工程”等食品安全重大項目有機結合,組合發力、互促共進、融合發展。
社會共治,放大執法效應,公開行動結果
回顧“勤總結”,檢查有行動,即時公布公開檢查結果。目前24家餐飲服務單位發現問題106個,酌情給予限期整改、行政警告、扣押涉案產品、量化分級調整等處理,后續跟蹤檢查整改情況、依法沒收涉案產品、進行行政罰款等,持續優化行動實效。跟蹤“回頭查”,點上有觸動,形成“線上線下”問題整改閉環管理。淮陰區某餐飲店在執法檢查中被查出問題12個,因后廚臟亂情況被線上直播,其生意下降八成,主動停業整頓并在整頓后主動申請“上線”驗收,挽回顏面。市縣(區)“同報道”,面上有推動,“逢食行動”引起市民網民踴躍報名參加,對大部分餐飲服務單位形成了強有力的約束作用,凝聚了社會共治合力。
規范提升,整體協調推進,公開社會反響
市、縣(區)聯動開展食品安全專項執法行動,在整體行動中推進了食品生產經營質量管理和監督執法“兩個規范提升”、食品安全和監管隊伍“兩個安全保障”。活動通過“無線淮安”公眾號和熱點論壇“淮水安瀾”在線直播、微信轉播、電視臺專題欄目播放等方式,全程公開活動過程,網民可以適時在線留言互動。6月20日首次行動就吸引了17.12萬人次關注,單次最高28.08萬人次關注,12期行動累計吸引約195萬人次關注,百度熱搜達22萬條,約13萬人次留言點贊。
民心所向,政之所為。淮安市創新開展“食品安全逢食行動”,以更大力度的信息公開,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在食品行業形成了強有力的震懾,形成了政府嚴治、企業自治和社會共治的良好格局,營造了共建共享安全放心的飲食消費環境,成為探索社會共治模式的新鮮樣本。(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