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11:45 瀏覽量:20971 來源:中國食品網
俗話說,病從口入,但其實病由心生。不良的情緒如焦慮、憂郁、痛苦、憤怒、怨恨、恐懼等,除了直接影響神經系統,還引起體內激素的變化而導致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其他系統功能障礙而發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癥等。中國食品網
糖尿病是大家談之色變的病,因為至今沒有一個完全治愈的方法,不能夠徹底的根治。人們只能在控制自己的血糖、認真的吃飯和服藥中不斷地糾結著。其實,如果能夠很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對有效的控制病情是很有好處的。
臨床醫學表明,30%—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礙。抑郁、憤怒患者不僅血糖控制差,而且慢性并發癥也多。實際上,消極的情緒是回避不了的,悲傷、憤怒或失望等情緒有時也是人之本性。我們不可能只知道快樂而不知道憂傷。但是,長期的消極情感、抑郁、焦慮心境容易患病,而患病后也難于治療,甚至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對于患者的心理傷害是極大的,心理因素對其發生、發展、療效、預后均起重要作用。患者焦慮、沮喪、抑郁、暴躁的心理狀態,可加重糖尿病,引發各種并發癥。而且糖尿病又可加重患者心理障礙,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愉快的心情對血糖值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笑一笑更具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早在醫學古籍中就有關于不良情緒引發糖尿病的記載,《靈樞·五變》云:“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轉為消癉。”《臨證指南醫案·三消》中云:“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渴大病。”中國食品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曾在《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中說:“情志失調,肝失疏泄,則中焦氣機郁滯,形成肝脾氣滯、肝胃氣滯;脾胃運化失常,飲食壅而生熱,滯而生痰,變生糖尿病。”
國外研究者也不乏情緒影響糖尿病發病的探索,著名的英國醫生托馬斯·威利斯曾于400多年前就指出,糖尿病常常發生在那些經歷了顯著的生活壓力、悲傷或長期處于不幸中的人們身上。直到1935年,美國精神病學家梅寧格博士第一個驗證了托馬斯·威利斯的假說,指出了心因性糖尿病的存在并將其描述為“糖尿病的個性”。中國食品網
密歇根大學流行病學系曾于2008年對情緒應激中的抑郁癥與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進行了分析評估,在13項研究的薈萃分析(Meta分析)中得出,抑郁癥受試者患糖尿病的風險較正常人高出60%。也有報道稱,過度加班造成的巨大壓力竟然能增加4倍患糖尿病的風險。
對于已患糖尿病的人群,由于糖尿病慢性、終生性的特點,多項研究均表明糖尿病會引起患者沮喪、抑郁的情感障礙,從而影響到患者血糖水平及生活質量。
近年來,患抑郁癥的人不斷在增加,包括產后抑郁、生活所致的抑郁、工作抑郁等。正常人罹患抑郁癥會產生很多不健康的心理。那么,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癥,則會加重病情。在沒有出現憂郁癥狀的人群當中,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療中隨訪期間出現憂郁癥狀幾率較高。與此相反,空腹血糖未受損者和未經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的憂郁癥狀風險下降。所以,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不但會遠離疾病還會讓你的生活更和諧。中國食品網
不良情緒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例如處于情緒不好的狀態時,有人選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緩解,暴飲暴食、吸煙、酗酒,而這些行為都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危險因素。再者就是通過生理機制,例如焦慮可以激活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傳導途徑,促使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導致血糖的升高;抑郁情緒不僅可以抑制胰島素的分泌,降低糖代謝調節能力,還能激活腎上腺皮質軸或交感神經系統而導致腹部肥胖。另外,情緒應激還可直接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明顯升高。中國食品網
心情跟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心理情緒難以控制者應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努力避開來自社會、環境的不良刺激,進行自我調節讓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恢復正常。還可以積極進行體育鍛煉,轉移不良心境,宣泄積聚在內心的憂傷、委屈及怒氣。
可見情緒調節,情志養生對糖尿病患者意義重大。《皇帝內經》告誡人們不可縱欲,并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最佳養生境界,所以“知足”方能“常樂”,要學會滿足;其次對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要免生閑氣、對某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免生怨氣;還應善于化解不良情緒,學會向親人、朋友訴說煩悶與痛苦,免生悶氣;再者戒驕戒躁,保持平和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糖尿病人要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國食品網
巴甫洛夫說:“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笑出一片藍天,糖尿病人要放寬心境,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對控制血糖非常關鍵。中國食品網 (張峻康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