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16:46 瀏覽量:23613 來源:中國食品網
改革開放讓中國打開了大門,投身風起云涌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國家高新區應運而生。30年來,國家高新區在改革中探索與實踐,在開放中學習與創新,涌現出一批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凝聚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
世界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即時通訊軟件、第一部國產手機、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訊衛星……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由少至多,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中堅力量。
30年,地處中國西部的成都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從1600萬元到1665.8億元,增長了1萬倍。30年,成都高新區從肩負“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創新使命到躍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戰略關口……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管窺中國西部現代產業發展邏輯,幾乎無法避開成都高新區產業崛起這一視角。從產業發展方向的決斷,到迎來拐點的彎道超車,再到直面未來的前瞻布局…折射出一個區域如何融入全球化格局、如何開發開放、如何驅動創新的多維度視角。
英特爾、京東方等龍頭大咖引領,撐起中國中西部IT集群;美敦力、賽諾菲等行業翹楚帶動,共筑生物醫藥產業新城;醫云科技、1919等新晉獨角獸撒蹄狂奔,新經濟產業開始騰飛。
72年前的一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實驗室里出現了一個龐然大物,它重達30噸,占地170平方米,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由此誕生。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新興高科技產業,并逐步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產業。
隨著微處理技術的發展,計算機體積大幅“瘦身”,這個前沿技術把世界帶進了“網絡時代”。那條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狹長地帶,名為“硅谷”的地方,一時間聲名鵲起。
與計算機誕生幾乎同一時期的大洋彼岸,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已經有的放矢。據成都市地方志記載:“我國第一個五年規劃期間,國家把成都市列為全國工業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國家電子工業主管部門將成都選定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三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
1953年,簡稱為“715廠”的宏明無線電器材廠在成都東郊破土開建,那兩個高聳的煙囪,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成都最早豎起的兩根煙囪。
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承接國家“三線”建設,一大批電子、機電制造等領域的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在成都構建起了一個大型工業體系。
憑借國家“三線”建設聚集的人才流、技術流,成都以南,一個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燃起星星之火。
涓涓細流匯成海,點點纖塵積就山。西部大開發的政策紅利將成都推到了改革的風口。
2001年2月5日,一位神秘的老先生走出了雙流機場,很快他便出現在了15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區,他此行的目的是代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在中國西部投資事宜進行可行性調研。
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產商,英特爾的行動牽一發而動全身。英特爾首席執行官貝瑞特的到訪,令國際社會一片愕然:成都在哪里?英特爾為什么會選擇成都?
2001年除夕,下午5時30分,成都市委常委會議室燈火通明,常委們對成都能否吸引英特爾公司落戶群策群力,隨即抽調精兵強將成立英特爾項目辦公室。
“第一,為了支持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政策。第二,四川的教育水平很高。第三,在交流中發現成都政府的學習熱情。而且發現成都高新區政府的經營理念和原則和我們很合拍,所以合作起來比較順利。”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封裝測試總經理羅賓•馬丁如此評價。
2003年8月27日上午10時,英特爾公司宣布:落子成都。
隨后,注資3.75億美元,一座大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在成都投建,這是英特爾第5個全球制造基地。
英特爾的落戶對西部地區芯片產業產生了強大的聚合作用和“蝴蝶效應”,吸納了國內外有關芯片業上下游企業到成都辦廠,促進了成都IT產業鏈的“立體構建”。
投資,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隨后的“產業西進”浪潮中,戴爾、聯想、德州儀器等企業相繼落戶成都高新區。“產業鏈完整”“人才充沛”“市場容量巨大”“交通物流條件良好”……一系列優勢成為“西進者”對成都高新區理解的共識。
2007年,隨著觸屏設備的不斷普及,移動終端正式進入了平板時代。
在平板時代,屏幕是除了芯片以外最重要的部件。成都再一次提前感知到了風向,早在兩年前,便與國內顯示面板巨頭京東方有了接觸。
2007年10月8日,京東方將年產值30億元的4.5代TFT-LCD生產線安營成都高新區。而其配套產業企業業成科技,也緊隨京東方的腳步落戶成都高新區。
序幕一旦拉開,大合唱就接踵而至。
2016年11月18日,英特爾ATT高端測試技術項目(代號“駿馬”)上馬成都高新區。至此,英特爾成都工廠已投入和未來承諾投資高達22億美元。全球一半以上筆記本電腦芯片出自該工廠。
2017年10月26日,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屏生產線提前實現量產,在交付儀式上,京東方向華為、小米、oppo等十余家“中國造”客戶交付了第6代柔性屏,打破三星在全球OLED顯示行業的壟斷地位。
“成都模式已經成為京東方項目運行的典范。”時任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劉曉東總結道。如今,京東方成都高新區系列項目總投資已超1300億元。
“從0到1”的突破,建立起一條齊備的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鏈。2017年,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近8000億元,其中成都高新區便貢獻了2515.7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劍指全省第一個萬億級產業,已是指日可待。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30年來,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也已經枝繁葉茂、繁花似錦。
成都高新區科園南路88號,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馮家灣。
30年前,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從馮家灣幾公里之外的創業路起航。一個與成都高新區相生相伴30年的企業,將中國在中藥標準化領域的創新帶向世界。
1988年的夏天,中科院研究人員李伯剛借款50萬元啟步創辦地奧集團。不久后,地奧心血康膠囊問世。2012年,地奧心血康膠囊在荷蘭注冊上市,成為我國成功進入歐盟市場的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性藥品。
地奧、恩威、吉泰安等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批成都乃至全省生物產業的“明星”企業,在馮家灣聚集。
20年后,在同樣的一片土地上,成都市首個專業化生物產業園區應運而生。2008年,天府生命科技園在馮家灣開建,目標指向建設“國際一流生物產業園區”。
2016年3月,成都高新區聯合雙流區共建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為一個產業建一座“城”,這在成都尚屬首次。
從“建園”到“造城”,生物產業向新“千億級”產業集群發起沖刺。國外對標波士頓,國內對標上海張江,這座“城”一開始便被賦予了不尋常的“使命”。
梧桐棲鳳,生物產業引領了中國西部新一輪孔雀西南飛。兩院院士、海歸人才、諾獎得主……帶著產業項目紛紛前來。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巴里·夏普萊斯,羅杰·科恩伯格,分別設立天府國際生物醫藥諾創研究院、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杰克·邵斯達克、約翰·戈登、畢曉普,分別落地邵斯達克-四川大學大核酸研究院、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畢曉普癌癥研究所。
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出口到美國、英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
全球領先的DNA編碼化合物庫,分子種類超過2000億規模,合作伙伴包括強生、輝瑞、默沙東等50余家跨國藥企巨頭、國內外知名藥企和生物科技公司;
全球首創的3D打印血管,FDA臨床試驗申報正在積極推進;
“成都造”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計劃在明年面世……
一批治療絕癥的新藥有望在此誕生。
全球首個利用DNA編碼數據庫技術開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血癌的一種)的新藥成都先導藥物HG146;
用于雌激素依賴性疾病,目前全球尚無同類品種獲批上市的新藥成都盛迪醫藥SHR7280;
海創藥業前列腺癌新藥HC-1119屬國際首創的1類化藥新藥,目前在美國已進入臨床三期;
同樣進入臨床三期的強新科技GB201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癌癥干細胞的靶向藥物……
一批自帶“造血”功能企業、項目的落地,成都高新區打造新“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漸行漸近。生物類企業總數已超2000家,擁有血液制品、化學藥、中藥、器械類共計26個億元品種。
在生物產業奮起沖刺的同時,全球產業格局變遷與技術創新迭代瞬息萬變。
新經濟已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國內外各地區、各領域呈星火燎原之勢,形成了以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中國等為主的策源地和活躍區。
在國內,已形成以北上深杭等城市為引領、部分區域中心城市競相追趕的新經濟發展格局。
2016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亦首次寫入“新經濟”一詞。
風生水起的新經濟浪潮席卷全球。
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出行、互聯網紅包……不僅改變“衣食住行”,也改變了人們溝通與記錄生活的方式。
資本的神話頻頻產生,行業巨頭接二連三誕生。
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投資回報率創造了全球資本市場的神話。
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與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的獨角獸數量達164家,已與美國并駕齊驅。
風云迭起,在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黃金機遇”面前,成都全力以赴。
2017年11月,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打造新的動力引擎和現代化經濟體系。
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依托面積87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區南部園區,打造成都新經濟活力區。
縱覽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互聯網企業占據絕大多數席位。成都高新區南部園區天府三街與天府大道交叉口,一塊“成都·中國軟件名城”的矗立牌見證了成都對此早有布局。
2006年,成都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定位于打造“中國的‘班加羅爾’”;2009年,大力發展軟件服務外包的成都,提出“成都,非常適合外包”的口號。
2012年,成都高新區在全國各城市中首次明確提出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把成都高新區打造成為“國內一流、有國際影響力的移動互聯網產業聚集地”;
2014年,成都手游進入“爆發季”,成都高新區加速打造“手游之都”;
2015年5月27日上午,“四川互聯網第一股”四川迅游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正式掛牌交易。
2010年,互聯網行業發生了幾件大事。蘋果發布了一款革命性的機型iPhone4,此后多款Android手機也陸續發布,改變了手機行業的格局;11月,微信項目正式啟動,造就了一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巨艦”。
同年7月,一家叫做壹玖壹玖酒類平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在成都高新區注冊成立。今年10月,阿里巴巴向該公司拋出橄欖枝,戰略投資20億元,占股29%,成為1919第二大股東。本輪融資后,1919估值達到70億元,晉升酒類新零售獨角獸。
厚積薄發,中國獨角獸新搖籃大勢已成。
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相繼誕生3家獨角獸企業,實現四川省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7月,國內領先的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醫云科技估值超過10億美元。3月,新潮傳媒位列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
2017年,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產值規模達3300億元,已培育出30余家獨角獸及準獨角獸企業、60余家瞪羚企業。
中國的創新來到了下半場,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勢在必行。走過30年,國家高新區需要捅破發展的天花板。踐行高質量發展成為成都高新區的破題之道。
謀事者先謀局,成都高新區已順勢擺下一盤“大棋”。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建設、新經濟活力區建設等產業的謀劃落子已是舉棋若定,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建設闊步前行。
產業生態圈怎么建?不僅包含協作配套構成產業鏈的各企業主體,還包含為企業主體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融資和基礎設施等要素支持的整個外部環境,為產業戰略性謀劃一錘定音。
培育“獨角獸”的新征途上,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及獨角獸扶持政策已然出手。
今年11月,《成都高新區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關于深化產業培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相繼出爐,致力于建立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體系,形成區域創新驅動體制和現代化產業體系。
進入而立之年的成都高新區,將憑借穩扎穩打,沉著而又敏銳地迎接下一次產業發展變革的時代浪潮。(成都高新區創作團隊 中國食品報記者葉青)
上一篇:張茅:凝心聚力服務全局開創市場監管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天津市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權健